流通一端连着生产,一端连着消费,在国民经济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补齐短板、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在此背景下,今年1月2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了《“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见证了近年来我国流通领域发展变革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王彊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时谈到,流通领域的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市场所表现出的问题会随着不同时期特点而变化。此次《规划》提出的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就是在总结成就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十四五”期间的流通体系建设赋予新内涵、提出新目标、指明新方向。
体系构建 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流通一般指商品和货币的流转,而《规划》中提到的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流通指的是商品的流通。”采访伊始,王彊向记者定义了本次采访中提及的流通概念。
王彊在2012年参与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起草工作。他回忆称,《意见》将流通产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但总的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且集中度偏低、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突出。10年前的流通体制改革,针对解决上述问题制定了任务规划和保障措施。
王彊表示,从国内商品流通体系看,汽车类商品占到社零总额的10%左右,在限上单位中占比达到27%左右,起着拉动消费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汽车业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唤起居民购买欲望。“苹果手机之所以能占领消费者心智,是因为其开创了手机智能化先河,让人们对手机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同样,汽车领域的创新也可能拉动消费,带来新的增长。”王彊指出,中国消费者对科技产品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汽车智能化和新能源汽车将是吸引消费、带动生产的重要方向。
从汽车流通领域看,《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自2017年实施后,汽车经销商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营商环境更趋公平,新车流通体系更加健康。同时,造车新势力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也推动了汽车经销模式发生变化,线下门店功能被拆分,消费者可以通过网上下单,再到交付中心提车的方式完成购买。新流通方式下,如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纠正不合规的做法,给行业提出了新的课题。
另外,流通还承担着信息反馈的作用,智能汽车出现后,如何在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前提下,合法采集信息,如何利用柔性化生产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等,都需要汽车流通行业从适用于现在和未来市场需求的走向做出调整。
制度建设 需兼顾市场各方利益
汽车快速地、大面积地进入我国家庭是在2002年左右。2002年和2003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长环比均超过30%,当时汽车的主要销售渠道还是各地的汽车交易市场。由于当时汽车流通体制不健全、支付方式单一,消费者购车时要带着十几万元现金去店里付款,很多消费者在购车后还经常遇到难以解决的售后问题。比如,曾有一位沈阳车主购买了一辆平行进口路虎,开了一段时间后出现故障,找到销售公司,得知该公司只有进口能力没有维修能力,交涉无果后,车主无奈将车运到路虎中国位于北京的总部抗议,经检测该车为中东版“小贸车”,没有得到路虎中国授权销售,配件需要进口,且需自费。伴随着汽车销量的激增,厂家与消费者、消费者与经销商、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问题频频爆发。2005年,由商务部、发改委、原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并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意在通过汽车品牌授权的方式加强对流通渠道的管理,随后集汽车销售、维修保养、零部件供应和信息反馈功能为一体的4S店模式开始在国内遍地开花,符合当时市场需求的汽车销售体系开始建立,消费者相关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在市场逐步规范的背景下,消费者购车热情高涨,2006年、2007年我国汽车销量环比增长超20%,2009年销量增长达到46.2%。在4S店出现的最初几年,虽然投资4S店成本巨大,但通常一两年就能收回投资。
随着中国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被激活,各种品牌车辆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市场同台竞技,汽车经销环节的竞争也开始不断加剧。2017年,为促进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商务部发布了《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同时废止2005年开始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至此,汽车销售品牌授权单一体制被打破,厂家与经销商的失衡关系得到一定扭转。
二手车、汽车金融、拆解回收正逐步破冰
随着汽车保有量和车龄增长,作为汽车流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手车市场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在计划经济时代,原物资部对汽车进行统一管理,彼时汽车属于生产资料且数量少、价值高,一般要用到报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中,汽车逐渐进入家庭,于是形成了二手车流通的市场需求。一些城市陆续出现了由物资部下属的国有企业开设的二手车市场。2005年出台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规定,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所有进行二手车经营的商户和企业被要求只能在交易市场内交易。该《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交易秩序的积极作用,也固化了各地二手车交易市场的主体地位。
相比新车,二手车交易链条更复杂,货源渠道不同,车辆品质不同,交易方式不同。以往的政策中对不同交易方式制定了不同交税标准,对汽车排放标准的限制阻碍了二手车异地流转,过户要办理转出和转入两次手续增加了时间成本,商品属性得不到确立催生了个人背户、租指标等乱象产生。随着近些年二手车交易量的增长,国家对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上问题正在一一得到解决,二手车全国大流通的局面逐渐形成。
此外,汽车流通还涉及到报废车的拆解处置。为打击“拼装车”,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严厉打击非法出售报废整车、“五大总成”和拼装车辆的违法行为。201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修订草案)》,鼓励报废机动车的“五大总成”再制造、再利用等,明显地提升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价值,实现资源节约再利用,有助于形成汽车报废更新的长效机制,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助力大气污染防治的源头治理。同时,《草案》强化回收拆解全过程环境保护,要把报废机动车这座城市矿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时还要留下绿水青山。这一制度变化给汽车拆解制造行业的发展预留了空间,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王彊指出,一直以来,金融服务都是汽车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只有银行和主机厂有实力直接参与汽车金融服务,经销商和新创企业只能“抱大腿”,这种情况下会面临较高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控制能力的考验。然而,金融是促进汽车流通的引擎之一,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对增强市场活力、促进消费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充分了解行业诉求,做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沟通的桥梁,推动合作,同时探索适合经销商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
电动化和智能化触发行业新增长点
在王彊看来,如果与农产品和普通工业消费品横向比较会发现,汽车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已走到前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发展,新车的销售模式可能还会发生变化,这既是厂家为扩大销售而探索创新模式的需要,也是满足不同消费者购车需求的必然。在工业消费品流通模式中,产品供应商与渠道商一直存在利益博弈。流通政策的制定并不是要直接参与或指定利益分配,但是要以提高弱势一方的地位为目标,尽量保证双方可以平等对话,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合作共赢。
谈及具体到汽车业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流通体制改革变化,王彊认为,首先,新车经销体系还会不断发生变化;其次,二手车流通的堵点将得到疏通,如税收标准、周转指标、财务规范等都将逐步得到解决,培育大型二手车经销商将是未来方向;其三,报废车领域的回收利用再制造大有可为,打通回收件的流通渠道,会形成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如前所述,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的法规政策改革创新,搭载L3、L4的汽车将会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汽车智能化与电动化一定会是最大的消费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