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自主品牌还有三大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是国产车与合资车最大的差距,也是本质上的区别。
我今天要说的不是一味的“捧杀”国产车,想从技术根本以及体制根本上来点出国产车与合资车的差距,毕竟只有找准缺点才能克服问题,实现真正的快速超越。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遭遇了27年一遇的拐点,这一迹象表明未来中国车市不会像之前一样膨胀式发展,在这种定调下,中国车市由此前的产能不足转向了今天的产能过剩时代,产业需求量一定量的减少,必定会淘汰一部分企业。
淘汰哪些企业?产品不行、企业不行、产品+企业双重不行,必定会淘汰者这三种企业,行业开启的优胜劣汰模式必定推到一些后来者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截止到目前为止,起步晚是必须要承认的客观事实,因为起步晚使得自主品牌在企业运营管理、产品布局以及核心技术积累上更弱于合资品牌。
回头看日系、韩系以及德系品牌,任何一个在逆境中上涨的企业,都在虎视眈眈的想要盘分自主品牌过去10年打下的江山,不幸的是,国产车的粉丝忠诚度整体不高,除了吉利、比亚迪、长城、奇瑞、长安等几家品牌之外,大多数自主品牌缺少忠诚粉丝,主要原因是企业运营做得不够好,其次产品的确一定缺陷。
为什么?
有汽车跟有汽车产业是两回事,造得出与造的精是两回事,造车与用心造车还是两回事!
没有汽车产业,怎么理解?
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汽车品牌,但是我们却没有真正形成体系的汽车产业集群,换句话说我们没有顶级的配套供应商,日本车为什么能造的好,德国车为什么能造的强?其实都不是丰田、大众一家企业能将汽车造好的,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汽车,各种供需以及配件车企绝对没有如此庞大的生产能力,它有的只是强大的整合能力。
从生产角度分析,生产一台卡罗拉,丰田需要采购优科豪马轮胎,需要电装来提供电器,需要爱信提供变速箱,需要日立提供传感器,需要麦格纳提供泄压阀,卡罗拉能有如此出色的质量表现,一方面原因是丰田自身总装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原因是有很强的配套供应商产业。
有人会问,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能采购,所以不是问题,的确零配件是可以采购,但能否与零配件供应商形成紧密合作的方式非常重要,对于丰田来说其可以与下游供应链形成数十年合作关系,产业链长期主动为丰田提供强大的技术方案,出了质量问题第一时间与丰田共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汽车环境下, 一家企业往往只需要服务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车型就能保证活下去而且还能活的很好,因为丰田给他们下达的任何是保证配件质量。
国产车没有配套供应链体系,与日本的电装、爱信、日立,德国的博格华纳、采埃孚等产业环境相比,目前我们还没有走向世界的供应商,这也意味着产品配套仍然需要外方来提供,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主动权其实不在我们手里,而且这些配套产业是不愿意真正帮助我们的,印象中长安CS55早期产能跟不上,长安高层亲自去日本“求着”爱信新增几千台6AT供货量。因为没有强大的供应链,也就没有核心话语权,博格华纳的四驱一旦被掐,多少国产四驱越野车断供,爱信一掐,多少人没有AT可用?
这些东西我们可以没有,但一定要有技术储备。
我们能造车,但造不精
董明珠说国产车“粗制滥造”,很多人都在狂喷董明珠不懂车,但摸着良心说汉腾X7跟大众高尔夫比,谁的精细程度更高?华泰圣达菲与现代新胜达相比,谁更精致?
我们有造车的实力,但没有造精的能力,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积累明显的汽车文化,这一文化的积累是建立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还记得北汽收购萨博技术时,从瑞典拉回来成吨的资料吗?每一张纸记录的都是失败的历史,也是成功的启发点。
你可以早期的经典帝豪EC718与现在的全新帝豪GL,他们都是帝豪系列,但开着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吉利在10年的摸索中找到了生产的小技巧,按键怎么排列,油门、刹车踏板多少弧度、多少间隙用着最舒服,中控如何设计不会顶腿,这些都是需要企业慢慢改进的,这些东西不会写在汽车之家数据上,外人更不会告诉你。
为什么造不精,一方面是加工设备以及钢材原料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技术积累经验决定的。
诱惑太大,无心造车
贾跃亭是怎么回事?宝能是怎么回事?鄂尔多斯的华泰又是怎么回事?搞房产与搞汽车谁更赚钱,拿着审批下来建汽车工厂的土地扭头去盖房,多少企业这么干?宝能圈地数千亩历历在目,华泰拿了低价煤矿发了横财,这些企业用心造车了吗?
中国汽车产业不需要这些找空子钻的企业,回首皆是痛,产业的容忍使得风气不正,而多少品牌在取得资质之后不用心造车,搞上市,搞圈地,拉投资的企业层出不穷。行业中能耐得住寂寞搞技术的并不多,扳起指头数不超过5个,不是做了外资的巨婴就是在捞块钱。
中国汽车产业三不行,但我相信在去伪存真的今天,“三不行”会随着行业的变化淡化下去,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增强,行业制造水平的继续拔升,都将会成为自主品牌成功的推动力。论造车实力,国产车与合资车的差距,隔着一条河!这一距离,隔着10台爱信变速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