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掌舵者对一个车企的意义究竟有多大,了解一下吉利汽车的李书福,大概就显而易见了。作为公司决策与发展方向的把控者,公司的领导人是直接关乎一个品牌生死存亡的存在。
作为长安的前任“一把手”,徐留平在其任职的十二年里,将长安从刚开始的一穷二白带上了崛起的道路,甚至成为自主品牌当中异军突起的领军旗手之一,一路领跑自主品牌销量榜。可以说,长安后来的成功,与徐留平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江山易打却难守”,一路高歌猛进长安却从2017年底开始走起了下坡路。2018年销量与利润大跌,长安的“擂台”似乎开始逐渐失守了。值得注意的是,其掌舵人徐留平正是在2017年底调离的长安。不免让人联想到,是否失去了徐留平,长安汽车就“玩”不转了?
销量 “跌跌”不休
根据长安对外公布的2018年产销数据可以看到,长安在2018年全年累计销量213.7785万辆,与上一年的287.2456万辆比较,同比下降了25.58%。值得注意的是,在12月,甚至月销仅为15,8万辆,同比下跌44.25%,销量下探甚为明显。
虽然,中国车市在2018年出现了许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许多品牌都没有完成其销售目标,出现了一定的负增长。但长安年销量下跌近26%,且其旗下全线产品都几乎处于销量下滑态势,颓势尽显的成绩单也着实是有些难看的。
而在刚过去的2019年1月,长安的销量仍未回暖。在长安公布的2019念安1月产销快报中显示,改月累计销量为14.1735万辆,相比去年一月的23.6782万辆来说,同比下滑了40.1%。由此可以看到,长安“跌跌”不休的状况,时至2019仍未好转。
利润直降9成
如此的销量成绩,利润的降跌也是意料之中。根据近日重庆长安汽车发布的2018年业绩预告称,公司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区间为5-7.5亿元,与2017年71.37亿元相比较,预计下滑92.99%-89.49%,而基本每股的收益,也从2017年的1.49元每股降至2018年的0.1-0.16元。
对于公司整体业绩的下滑态势,长安汽车在公告里表示,其主要原因是源于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减少。在合资品牌领域,长安与外企的合资车销量近年来的确持续走低,不久前铃木就已退出中国市场,而目前长安旗下拥有的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这两个较大的合资品牌,销量更是连续暴跌。
合资销量“断崖”式暴跌
作为长安旗下最大的合资品牌之一,从长安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长安福特官方产销数据来看,长安福特在2018年累积年销量为37.77万辆,同2017年总销量82.8万辆相比较大幅下跌了54.37%。而长安马自达在2018年,年销量为16.63万辆,也同比下滑了13.4%。
2019年1月,长安福特销量下跌更为严重,月销量仅为1.4736万辆,与去年1月的4万辆相比,同比“断崖”式暴跌69.7%。而马自达1月总销量为1.2278万辆,也出现明显下滑,同比下降43.9%。
长安福特的暴跌很大一部分因素之一,就在于其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过慢。福特品牌正式进入中国时,其实产品在中国市场似乎一度热销的,但再畅销的产品也总有过气时候。就福克斯举例,第二代福克斯自2005年进入中国后直到2016年才推出第三代,而后的新款福克斯也是到2018年才推出。产品的生命周期太长导致产品竞争力严重不足,导致其销量的暴跌。
而长安马自达的销量困境,就与其自身的产品问题有关了。目前其在售车型的例如一直不温不火的马自达3Axela,不仅空间小车身还易出现异响;紧凑级SUV车型CX5,相对竞品又定价过高。同为合资的一汽-马自达,旗下作为国内特供的车型CX-4的定价就厚道的多了。
过于臃肿的管理层
普通企业,管理层通常是1-2个董事长或总裁,4-5个副总裁,但在长安汽车的官网我们发现,长安集团目前光是副总裁就足足有12个。
一份决策向上报,需要12个副总裁进行决策,所花费的时间必定少不了,这就造成抉择的时间大大增加。除此之外,管理层人数过多,还会直接导致企业臃肿、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最终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多达12位的副总裁对长安来说大概并不是件好事。而能否在未来合理的整合管理资源、精简管理层人数、实行集约化管理,恐怕是长安接下来无法逃避的问题。
结语
长安危机其自身其实早有察觉,所以这在近两年开始寻求转型。2018年,长安就曾启动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先后发布了“香格里拉”和“北斗天枢”两大战略部署规划,分别发力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实现向科技公司转型的战略目标。
不过,从长安2018年和今年1月的业绩表现来看,其转型初期的成绩表现并不十分理想。而目前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等合资品牌也面临销量困境,长安汽车的转型之路就显得愈发坎坷。
2019年的冬季眼看着接近尾声, 四季轮回,希望在下个冬季来临前,长安能学会如何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