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现在的奇瑞来说,最缺乏的无疑是资金。无论是面向当下的产品更新,还是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无人驾驶以及车载互联网技术,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此番以混改之名,通过出让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来换取200亿的资金,也是为汽车“四化“和今后的车型开发募集足够的资金。但在资本迫切想要寻求进入汽车行业的入口时,奇瑞这样一个难得的资产为何屡屡流拍?
奇瑞受资金困扰的问题由来已久,相比于其它一线自主品牌企业,奇瑞是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车企。这也就意味着奇瑞没有办法从二级市场筹措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支持自己的发展。之前为了上市,奇瑞也曾相继将旗下的观致汽车、凯翼汽车出售给宝能以及五粮液,砍去这些无法自我造血,却大量蚕食母公司资金的品牌。但奇瑞自身销量不佳,产品溢价不高,而被视为现金奶牛的捷豹路虎合资项目,目前尚处于前期大量投资时期,且豪华品牌市场竞争尤其激烈,当下产生的利润比较有限,使得奇瑞整体上市计划屡屡受挫。
此次奇瑞混改流拍,市场大环境因素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从整体市场来看,中国车市在2018年送别了过往的高速增长,中美贸易战也让各路资本对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多了一丝忧虑,所以说奇瑞混改时机不好也无可厚非。不过相比于同样转让遇冷的昌河与哈飞这些陷入困境的自主品牌车企,奇瑞拥有更为完备的研发及销售体系,技术积累也不可同日而语。且通过多年的打造,在国内的品牌知名度也绝非普通的自主品牌车企可比,堪称目前能够获得的较为优质的资产,因此遭遇流拍也让各方多少有些诧异。
从竞争对手看,这几年来,吉利与长城发展速度较快,纷纷跨过年销百万辆的销售门槛。而广汽传祺与上汽乘用车,也在旗下爆款车型的带动下,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反观奇瑞,这个曾经连续九年蝉联自主品牌销售冠军的昔日领头羊,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虽说最新一代的奇瑞车型在整体品质上有所提升,但是均未出现吉利博越、哈弗H6或者荣威RX5这样引领细分市场的产品,无论是艾瑞泽还是瑞虎,都没有能够进入主流人群的视野。所以,在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奇瑞仍然没有打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
从奇瑞自身的观念来看,虽说此次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将成为奇瑞的大股东,但是设置的门槛过于苛刻。
这次奇瑞混改遇冷的最大障碍就在于保护芜湖市政府的“黄金条款”。将奇瑞留在芜湖、未来芜湖市政府对于奇瑞很多关键决策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提法,或多或少都带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安徽及芜湖市政府,更多是出于保护当地就业以及稳定GDP增长的出发点来考虑,这个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觉得,地方政府应该用更大的格局来看待日后奇瑞发展的问题。只要能够实现地方国资的保值增值,奇瑞可以与地方政府在未来安排上求取一个平衡。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奇瑞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肯定要走出芜湖,走出安徽,甚至走出中国。
此外,奇瑞要求战略投资者必须是单一主体,不能是联合增资,也不能是外资和整车企业。此次奇瑞混改对于资金要求不低,设置这样的门槛等于将大量潜在投资方阻挡在门外。笔者充分理解设置这样的条件对于奇瑞以后的发展可以带来很大的便利,不过未来如果流拍情况持续出现,这条可能是奇瑞股东最能妥协的一条了。
宝能入主观致后,对观致管理层进行了清洗,以李峰为代表的北汽团队全面接管观致的日常运营。因此想必奇瑞也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在混改中重现。不过对于即将到来的战略投资者来说,当前奇瑞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前期研发技术积累不够抑或制造体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而是奇瑞管理层现有的运营思维没有跟上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也就是如果不进行一个脱胎换骨的变革,即使资金到位,未来奇瑞汽车也恐将难以得到良性发展。
奇瑞肯迈出混改的第一步值得肯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引入战略投资人,在引入他们资金的同时,也需要释出相应的话语权。作为中国自主品牌曾经的一面旗帜,奇瑞的发展牵动着各方的神经。但市场经济有着其最为根本的法则:资本不是来行善的,而是以获取未来的回报最为投入的前提条件的。这个回报可以是财务角度的,也可以是其它战略层面考量的。单纯地希望引入财务投资人,以目前奇瑞的现状来说,不太切合实际,毕竟奇瑞撇开政府补贴后的几乎没有盈利。未来希望作为奇瑞战略投资人的企业,肯定是希望借助奇瑞在汽车行业有所作为的企业,奇瑞必须为自己的战略投资人提前考虑到这一层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