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4月15日,应中国工业报之邀,中汽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付炳锋针对冠状肺炎疫情对于汽车工业的影响以及行业如何有效应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同时对于疫情后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也进行了预测。对于汽车行业发展充满信心,依然会大有作为。
我国汽车产业已进入由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虽然短期内疫情给汽车产业带来较大冲击,但汽车产业长期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未来市场依然有较大空间。经过调整优化,中国汽车市场将逐步恢复,并保持稳定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付炳锋
今年一季度,疫情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可从六个角度反映出来:
一是行业经济效益及投资大幅下跌。随着新冠疫情全面爆发,汽车产业经济效益及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参数大幅下跌(当前经济数据均到2月,初步估计会与一季度情况类似)。
二是汽车市场产销规模同比大幅下滑。新冠疫情自2020年1月下旬快速蔓延,给我国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汽车市场产销规模同比大幅下滑。
三是国内汽车产业链风险上升,外向型零部件企业出口受到较大影响。随着全球疫情蔓延,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应不足的风险逐步累积。这主要表现于豪华车品牌和上游部件的供应。
四是企业资金压力明显加大,上下游中小企业资金链风险增加。重点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主要表现在营收下降超过30%,利润、利税总额收窄以及短期借款扩张,负债增速超过5%。
五是消费动力不足。3-6线城市对汽车消费构成主要贡献,占全国市场70%以上。而本次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恰恰是该区域的中低收入人群,进而影响尚未释放的汽车消费能力。
六是企业应对法规标准的难度大幅增加。疫情严重扰乱了汽车企业上半年的生产经营计划,研发活动受到影响,无法按标准如期切换产品。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近期要重点稳定汽车消费,完善汽车消费环境,充分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中长期要积极引导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各项工作要统筹协调,包括央地政策协调、推动复工复产和启动消费端协调、国内国际产业链协调以及长短期政策协调。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长短期政策协调,即让部分政策解决短期矛盾,部分政策解决长期问题,二者配合使用才能有效应对疫情。而针对当前汽车行业的状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政策:
短期政策方面,主要内容有三:稳就业、稳收入是基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恢复就业及生产,稳定居民收入;解决企业应对法规标准的风险是关键,要适当调整相关法规标准的实施节奏,避免给企业带来附加损失;稳增长、促消费是核心,要尽快出台促进有效消费的政策细则,适当放宽限购,加速实施国三排放车辆的淘汰(期待以奖代补的细则早日推出,抓住关键窗口期施策)。
长期政策方面,主要内容有五:优化汽车产业税费体系结构;解决行业多头管理问题;建立车辆信息,促进车辆流通和二手车消费;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汽车特色消费,不断拓展汽车市场。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谋篇之年,面对疫情影响,中汽协将与行业共克时艰,全行业有信心、有决心保证汽车产业稳定,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