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院士:预计2033年中国70%汽车达到自动驾驶

  • 浏览量:2266
  • 作者:施芸芸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5-23
 
 
  “大家一听到人工智能就眼睛发亮,但能给消费者真真实实获得感的,是量产。”在近日举行的龙湾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主任、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李德毅直言,当前,无人驾驶汽车量产仍然还属于无人区,全球范围内的量产产品没有超过五十辆。当下而言,直面解决现实问题,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李德毅指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水平还无法与美国并驾齐驱,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落后于美国,但与此同时,我们拥有自己的特色,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发展快于美国,因此,中美对比而言,各有优势。“自动驾驶量产既是产业的无人区,又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头雁’效应,将成为我国智能产业的顶梁柱。”李德毅认为。
 
  当前,全球范围内都正在进行无人驾驶的概念车、演示车和示范车,在李德毅看来,十次实验有五、六次成功就可以进行展示,但这仅仅还处于探索阶段,离真正的量产还很远。
 
  李德毅认为,从1984年~2018年,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走过了0~1的阶段,即科研探索期,直到2025年之前,我们都将处于产品孵化期,完成从1~10的过程,届时预计无人驾驶汽车的规模能达到万辆级别,但如果要完成从10~10的n次方这一阶段,恐怕最终的时间点是2060年。
 
  作出这一判断的假设前提有三个:
 
  第一,汽车总量不再增加,维持在20亿辆的水平;
 
  第二,每辆车的使用寿命为20年,准时报废;
 
  第三,每年固定新产一亿辆车,2025年新车中自动驾驶占比为1%,以后每两年翻一番。
 
  基于上述三个前提,到2035年,所有的新产汽车为自动驾驶汽车,到2054年,才能完成70亿辆车的全部更新。
 
  “因此,中国人工智能的从业者不要太着急,如果产品的可靠性不强、成本下不来,忽悠没有用。”李德毅一针见血地指出。
 
  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李德毅建议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要从现有的系统切入,找到刚需的应用场景。只有当自动驾驶技术和商业化应用市场投缘时,才能擦出火花,完成孵化器的“惊险一跃”。在李德毅眼里,当下能更快实现落地的应用场景分别为自主泊车、定点接送、快速公交和有限地域无人驾驶出租车等。哪一个将成为自动量产首个商业化应用场景?哪个将进而利用自动驾驶优势创造出崭新需求?这一点值得期待。
 
  具体到中国市场,李德毅估计:
 
  到2024年,中国试点智慧城市公交车基本都将实现自动驾驶;
 
  到2028年,中国商用车保有量中,将有10%达到自动驾驶;
 
  到2033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中,将有70%达到自动驾驶。
 
  人工智能可以规模化复制能工巧匠的智能,可以弥补情绪失控下人的智能缺失。“希望我们的规划要具体,不要’假大空’,不要光讲概念,要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李德毅如是表示。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