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 浏览量:1789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4-21
 
        2019年4月16日-18日,备受瞩目的2019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创新、开放、绿色——聚焦汽车产业变革与机遇”。本次论坛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11个主题论坛和2个同期活动组成。其中,在4月17日下午举办的“汽车市场未来走势与汽车营销新模式”主题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主任刘明发表了题为“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主要回答大家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怎样看待2018年7月份以来中国车市的负增长。
 
        第二个问题是2019年前三个月市场还是负增长, 2019年能不能恢复到正增长状况?
 
        第三个问题可能大家也比较关心,因为一到市场下降的时候,大家就怀疑中长期能走多远?第三个问题是车市还有没有发展空间?
 
        如何看待2018年7月份以来中国负增长,我们看一下变化情况,有三个词:降速、升级、分化。
 
        降速,我们从整个市场变化情况来看,去年7月份以来市场持续负增长,到今年3月份也没有摆脱负增长的趋势,而且从去年9月份开始,负增长幅度在负十以上,对整个行业冲击力还是比较大的,这是车市的一个基本特点,但是有一个好迹象,负增长的幅度在减弱,这是非常好的变化。这是我们第一个特点,降速。
 
        升级,车市尽管在下行,但是我们消费升级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从价位上面看,5万元以下负增长幅度非常快,15万以上的车还是正增长,表现比较好一些。级别上看,A级以下是负增长,B级以上还是正增长。品牌档次上看,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都表现了负增长,但是豪华品牌增长幅度还是比较高的,这是消费升级的趋势。这样的消费升级趋势也是符合长期的变化情况,实际上我们整个消费升级的趋势从2006年就开始了,其中2009年到2010年到由于政策变化,车的价格有所下降。到第二轮购置税刺激性政策减半的时候,车市还是一个升级的趋势,这是车市表现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个特征就是我们企业的分化。这个图里面有两个指标,一个是乘用车厂家数量,基本是每年持续增长,去年大概有87个生产厂商,但是我们从有效厂商,即竞争强度看,去年是21.7,比前年降了1.6,在历年当中下降幅度是最快的。这个趋势也表示我们市场向优势企业、大企业集中。
 
        我们看下面增长情况、市场份额看,基本上年产量50万以上厂家虽然增长速度也不快,但是也降得不是太多,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些小的厂商每年销量在30万以下的厂商,很多都是负增长,有一些负增长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这就是我们去年到今年车市变化的情况。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怎么判断它的增长情况呢?实际上车市增长主要取决两方面因素,最大因素还是我们宏观经济。第二就是政策,我们认为去年以来,车市的下滑与我们宏观经济有很大的关联,而且是主要的因素,次要的因素有政策性的调整。
 
        我们可以看一下,由于整个去年经济持续下滑,这样下滑过程一方面代表我们购买能力在下降,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消费者消费信心,用户担心我的收入还能不能像前几年那样高,这样的心里对我们购车的时机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导致了车市增长速度低于应有的水平。
 
        影响我们消费信心有很多因素,一个是收入的增长因素,第二支出因素,还有货币方面因素。我们看一下货币,去年M1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增速是非常低的,由于现金流相对比较紧张,对我们整个车市消费信心影响受到很大影响,导致我们整个车市发生负增长。
 
        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衡量车市消费信心的指标,我们用一个间接指标,就是我们这里的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第一肯定是与收入相关的。第二是与支出相关的。如果消费多的话,储蓄就少,第三我们与现金处置方式有关系,比如投入到理财产品当中等。
 
        我们可以看一下,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经济增速在下滑,但是储蓄存款余额是持续上升的,今年1-2月份增长也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说明消费者还有钱,但是不敢消费了,这是我们车市变化的情况,消费信心是很大的因素,其他的因素比如去年是购置税减半的政策的退出,也有影响。
 
        今年一季度虽然出台了六项刺激消费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没有到细则,刺激消费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这些是短期的因素。
 
        另外,从长期来看,也与消费群体变化有很大关系,我们现在的活跃购车人群基本是25岁到44岁的人群,我们可以看2000到2015年规模基本是稳定的,2015年以后,这个人群规模稍微有一点下降,这样情况下,尽管大家购车意愿都在上升,但是人群规模是在下降的,这或多或少对总体购车意愿有影响。
 
        总结下来怎么看待2018年车市负增长?还是短期宏观经济下滑影响大一些,是周期性、暂时性的影响,这是我回答大家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2019年车市会怎样变化?还是受这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宏观经济,一个是政策发挥的作用。从一季度整个车市发展情况看,3月份的负增长收窄是好的现象,从宏观经济来看,今天上午公布了一季度经济,还有很多亮点,无论是GDP增长幅度,还是工业增加值,包括投资这些指标,都是好于大家的预期,从我们调查的PMI指数也是在上升的,所以有一些积极的表现,从全年看,尽管是积极因素增加,我们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很难扭转,车市增长恢复到潜在增长水平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我们认为在现在这样的阶段,乘用车市场增长相当于经济增长的0.5到1.5倍的增长,这是正常。现在由于经济还处于下滑的状况,恢复到这样的情况难度比较大,原因是我们经济有长期的因素,也有短期的因素。长期的因素就是我们处于增速换挡期。整个经济基本上到了人均9000美元的水平,这样的水平下,可能由于体量比较大,所以我们增长速度肯定会有一些下滑,我们也比较了很多国家的情况,每个国家,无一例外,到9000美元左右都有下降过程。
 
        第二是我们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我们整个经济是转型升级的阶段,有一些东西还要补补课,比如环保、合规。增长方式从过去粗放增长方式,应该向集约的提倡创新的方式转变,这些东西都需要这些要素有积累和支持,需要有一个过程。
 
        另外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由于国家对整个经济还出台了很多政策,我们进行了宏观经济逆周期的调整,去年到今年以来,我们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降税、减费、增值税以及个人所得税都有减少,而基建投资的资金上给予支持。
 
        从消费政策上鼓励消费,形成强大的国外市场,从民营企业发展当中看,我们也出台了促进民企发展的政策,相信这些政策逐渐落地,对我们整个经济增长起到托底支撑作用,对我们车市也不能过分悲观。这是第一。
 
        第二汽车政策,1月29日出台了六项促进消费政策,有一些目前还没有落地,随着各个地方陆陆续续出台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对整个消费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我们整个经济虽然是下滑,相对来说有一些保底的作用。政策对车市有促进作用,整体上看,今年车市可能零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如果好的话,可能正增长。如果差一点,政策落地不好,可能出现负增长,但是幅度都不会太大,这是我们对今年车市的看法。
 
        对未来车市怎么看?每次车市稍微有风吹草动负增长,大家就怀疑未来中国车市还有没有发展潜力?那么中国车市有没有增长潜力主要看什么?一个是看我们普及水平,从我们普及水平上看,尽管这几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到了2.3亿辆的水平,再过两年肯定会超过美国,但是我们千人保有量还跟美国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五国中水平也是比较低,仅仅高于印度,这样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通过研究,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应该是达到千人四百,还是有可能的。全球的国家,除了特殊地区,我们国家的香港是一个城市,新加坡是城市型地区,它受各种各样政策限制,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车辆饱和点基本是介于一家一辆到一人一辆的水平。
 
        我们考虑各种因素,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在四百左右,因为中国的人口密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再加上我们资源的约束力比较大,包括环保、交通这些压力比较大,所以我们可以打一个折扣。按照这样计算,中国人口高峰大概是14.2亿到14.5亿左右的样子,我们千人保有量按照我们的算法就是400-450,这样汽车饱和点的保有量接近5.6到6亿,我们算下来汽车需求量最高是4470万辆的水平,这是理论值。如果是使用车年限比较长,也许是3800万辆,即使这样中国车市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也许这里面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共享的发展,共享将改变大家消费模式,但是根据我们现在调查看,还不至于。因为经过我们调查,大家觉得家里有一辆车是必须的,第二辆车才是可有可无的,可能更多是影响第二辆。本身我们所说的400-450也是折中的方案,影响还不是很大,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我对中国汽车市场今年以及未来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你们。
 
        (注: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