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标准化的机遇与挑战

  • 浏览量:1521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4-20
 
        2019年4月16日-18日,备受瞩目的2019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创新、开放、绿色——聚焦汽车产业变革与机遇”。本次论坛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11个主题论坛和2个同期活动组成。其中,在4月18日上午举办的“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未来出行方式变革”主题论坛上,上海淞泓智能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平台建设部总监安康发表了题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标准化的机遇与挑战”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上海淞泓智能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平台建设部总监 安康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上海淞泓智能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是国家智能网联示范区上海试点示范区运营和承担的主体。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来源,我最早是上海国际汽车城战略规划部的一员。2014年底的时候,工信部、科技部,联合上海嘉定区想在上海这边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业务的建设工作。在2015年初的时候,工信部正式授予上海汽车城开始承担第一个示范区的工作。经过一年半不到的时间,我们在2016年正式开始进行测试业务。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和管理工作,我们获得上海市授牌的第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了更好的运营示范区和创新中心这两牌子,我们公司正式成立。
 
        
        最初团队是从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战略规划部分化出来,后面又来和中汽中心和上海电科,这是三家最重要的股东,中汽中心是国内做汽车检测业务的央企,在汽车检测认证方面有比较高的权威和发牌机制。上海电科是智慧交通领域一家比较成熟的设备集成和供应商,星云互联大家应该经常看到,这个团队在基于当时的研究成果,独立处理成立这家公司,共同推进V2X设备在智能网联领域的应用。最后一家公司是上海波塔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我们希望通过示范区的运营工作把能够看到的,或者是认为有前景的产业、技术能够推动帮助他们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孵化。
 
        我们公司目前承担主要工作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个就是智能网联汽车前端技术的研究工作,我们其实不是做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我们更多希望通过在这些技术上的了解和技术储备能够更好的服务第二块业务,就是产品的技术检测认证,我们在这一块从传感器到控制算法到整车层面的检测认证工作。同时我们前面王主任也提到,大数据采集,未来的智能汽车一定是数据主导的工具。我们也希望基于我们当前采集到一些数据来推动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标准的研究工作。
 
        实际上我们拿下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作之后,2018年3月1号,上海市正式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的管理办法。我们也作为唯一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被写入管理办法里面,我们作为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受理所有车企的测试认证申请,由我们来对他的材料进行初审,在2平方公里测试区里面对整车的性能进行检测认证。依据管理办法的规定,我们测试内容目前有17个测试项目,每一个项目涉及到测试30次,如果能够通过27次,90%以上的通过率,我们就认为这辆车是符合开放道路上路的标准,由我们出具检测报告提交给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的小组,由小组专家评审之后来颁发上路测试牌照。目前上海市我们已经完成了5家企业7张牌照的申请和受理工作,后面还有很多企业等着排队进行申请,接下来还有两家企业马上就会公布他们的牌照申请成功的事情。
 
        刚刚到会场的时候跟朱教授一起聊,我们当前开放道路有11公里,今年3月份正式获得立项,今年之内我们会将11公里的开放测试道路扩展到48公里。开放道路投入这么大,一旦发生一起事故,实际上对于整个国内开放道路测试会有一个重大的影响,很可能国内所有的测试区,所有的城市开放道路测试都会被取消或者暂停,对于整个行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做测试过程当中就非常担心这一点,如何保证测试的安全?这里面我们思考一些问题。
 
        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个是需要做什么样的测试?我们才能认为这个车辆是符合上路的标准,符合安全的标准,测试的过程当中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保证每次测试的可重复性,只有可重复情况下,测试结果才是可信的。国内现在有20几个城市要建智能网联示范区,可能10个已经建成,国家部委级认定的有9家测试场,这些测试场如何对测试内容进行统一的理解,或者对于测试结果有统一的认知,如何推进这部分工作,我们也在思考。
 
 
        第一个需要做什么样的测试?测试内容一定是基于数据,我们从示范区运行以来,我们正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积累工作,我们去年获得上海市公安局和嘉定区交警提供的事故场景数据,同时同济大学5年前联合通用做的智能驾驶的数据,以及交通大学的驾驶模拟器的数据等等都会作为我们分析关键场景的数据源。包括重庆的测试场,包括浙江的测试场,还有通今的测试场大家都在积累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分析工作,实际上为我们关于测试内容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源,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来统计分析确定哪些场景是重要的,哪些场景对于安全是有最大的影响。当然国内如果需要推动测试内容的互认,或者是测试内容的统一,实际上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这些测试场景库的开放共享,因为大家知道基于同一个数据源的分析情况下,才可能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
 
 
 
        第二个基于场景的测试评价方法,上海市管理办法规定17个测试项目,但是这当中展开来说会有无限场景,比如说简单的跟车行驶,有路口的跟车行驶,有路段的跟车行驶,有农村的跟车行驶,有高速公路的跟车行驶,每个都会有很多测试。我们过去两年测试当中,积累64个测试场景,这个为上海市开放道路测试提供这样的支持工作。我们在这里面也归成三类,第一类是考察车辆本身执行驾驶任务的能力,第二个是考察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相当于更多是ADAS这方面的测试。最后一块就是智能网联,关于多模式通讯技术下面车辆在不同的信息场景下面相对应的一些反应或者是执行的能力。
 
        自动驾驶的可重复性问题,我们测试过程当中会遇到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为风比较大,树叶的扰动会影响传感器对于周围环境的判断。前面做测试的时候避障,车辆很顺畅的通过,第二次由于一个树叶的出现导致可能在避障之前采取紧急刹车的操作,这样通过测试还是没有通过测试?这是很难认定的。在这部分工作上,我们是尽可能推动测试过程当中的一个标准化作业,我们当前的测试比如说假人假车,实际上这些测试工具都是可以程序化设置的测试场景部署工具,我们希望通过编程实现这些假人假车行为的精确性。当然另外一部分就是人工操作的成分,场景的部署过程当中,如何部署这个场景,每个设备部署在什么样的位置?人在操作的时候,你对车辆驾驶任务的编程工作也影响测试的结果。所以说在测试过程当中,第一部分是测试工具标准化,第二个是测试流程的标准化。
 
 
        最后就是区域协同方面,我们为了推动不同的测试场之间测试结果互认工作,我们首先是在去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发布长三角测试联盟,我们联系无锡、苏州、嘉兴、合肥、武汉、长沙推动测试结果的互认和测试内容的标准化工作。同时我们也与上海周边、无锡、嘉兴测试场共同推动,测试场地的分享和测试工作过程当中一些长期的对接和协同工作。希望我们的测试员工能够和对方再实操层面来把这种测试的流程,测试的业务统一起来。同时我们也和浙江嘉善、安徽定远、嘉兴的长湖,希望通过业务层面的共享推动操作业务共享层面的合作。
 
        另外一块工作是我们也定期根据当前的测试内容来组织专家进行讨论,不断的完善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评价标准和规划,同时不断更新迭代管理办法。今年第三版《上海市开放道路测试办法》也会在近期进行发布。同时去年2018年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里面,我们是参与3.2,牵头申报3.3,这两个重点研发机构都是关于测试与评价技术的。3.2更多是关于车端技术的测试认证工作,3.3实际上是关于测试场的协同和示范工作。这两个课题研究工作过程当中,其实有大概不到50家参与单位。我们在跟这些参与单位不断推进测试场的标准化,测试过程、测试工具以及传感器等等领域的规范协同和互认。
 
        最后一块就是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去年11月份,我们完成国内首个三块演示,通讯领域跨通讯模组、终端和互联测试,这个推进V2X标准化工作。另外参与七标委智能汽车工作组,牵头参与标准制定的工作。国际层面我们作为亚洲秘书处参与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联盟,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国际领域的协同互认工作。同时我们作为亚洲唯一,全球唯二参与的5GAA,我们把规模组网测试的结果,把这些数据共享给5GAA,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总结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包括测试过程、测试规范、测试内容等等,我们也希望在测试过程中和全行业,包括传感器,包括整车,包括控制算法,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这些公司一起合作探索测试过程的标准化。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努力推动长三角逐步拓展到珠三角或者全国测试场测试内容的协同互认工作,能够达成基本的共识。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