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召回公告显示,因“减震器断裂门”,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将自2019年11月29日起召回变更和扩大召回部分进口、国产E级两驱汽车。这意味着受减震器断裂问题影响的汽车数量再次增加,截至目前,因减震器断裂问题,奔驰累计召回汽车66.62万辆。
对比前后两次召回
此次召回是对今年5月27日发布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C级和国产C级、E级两驱汽车》的变更和扩大召回。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召回公告,今年5月27日,因为存在减震器断裂危险,北京奔驰向其备案了召回计划,宣布自2019年10月25日起,召回2016年2月25日至2019年3月13日生产的部分国产E级两驱汽车,共计299780辆;自2019年12月20日起,召回2014年5月23日至2017年6月17日生产的部分国产C级两驱汽车、2014年12月12日至2016年8月22日期间生产的部分进口C级两驱汽车,共计271716辆。
对比两次召回,奔驰对于召回范围和召回措施均作了调整。
首先,召回范围进一步扩大。
根据召回公告,此次召回新增2018年11月29日至2019年9月11日生产的部分进口E级两驱汽车,及2018年10月29日至2019年10月27日生产的部分国产E级两驱汽车,共计94698辆。
其次,召回措施进行了升级。
根据召回公告,奔驰对2016年2月25日至2019年3月13日生产的299780辆国产E级两驱汽车变更了召回措施。由原召回措施“免费更换改进后的前减振器或加强组件”,变为“在原召回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加强固件(前轴减振支撑套环与半壳、线束支架、更换减振器盖、弹簧控制臂C型防倾斜保护件) ”。
召回背后需要关注几点
此次召回再次引发大众热议。奔驰“减震器断裂门”事件从发酵到解决,从今年5月提出召回,到如今变更召回措施并扩展召回范围,这一系列举动背后,有哪些关注点值得探讨?
第一,生产者对召回的态度
首先,奔驰今年5月启动的召回是在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并且还是一起通知召回。
什么是通知召回?依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对缺陷汽车产品,生产者应当依据《条例》全部召回,即生产者是召回的主体责任者。根据召回程序的启动条件不同,召回可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主动召回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者经调查分析,确认产品存在缺陷后实施召回。这其中包括生产者主动发现问题,开展调查确认缺陷,也包括消费者投诉或国家主管部门通知生产者调查分析。另一种就是国家主管部门通知生产者实施召回。生产者未按照通知开展调查分析,或者国家主管部门认为汽车产品可能存在会造成严重后果的缺陷时,国家主管部门将按照《条例》规定开展缺陷调查。经调查认为汽车产品存在缺陷的,主管那部门应当通知生产者实施召回,生产者应当按照条例规定实施召回。
我国实施汽车召回制度以来,仅发生2起通知召回事件,奔驰“减震器断裂”召回就是其一。
其次,根据召回公告,此次召回范围新增“2018年11月29日至2019年9月11日生产的部分进口E级两驱汽车,共计2873辆;2018年10月29日至2019年10月27日生产的部分国产E级两驱汽车,共计91825辆”,并指出“本部分属于2019年5月27日发布《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C级和国产C级、E级两驱汽车》后按召回措施新生产的车辆”,这意味着奔驰至少在2018年就知道减震器断裂问题的存在,并悄然做了技术改进。如果我们拿一辆车正常的生产周期去做揣测,奔驰发现减震器断裂问题的时间会更早。明明知道问题存在,奔驰却没有积极主动进行缺陷调查,而是在主管部门介入后才实施召回。
对于召回的态度,可以衡量出生产企业的良知。奔驰“减震器断裂”召回背后,是其对召回的漠视,对消费者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轻视。
第二,召回效果与成本的平衡
召回措施是什么?是消除缺陷的手段。早在奔驰今年5月实施召回时,很多车主就不认可奔驰给出的召回方措施,并曝出当时给出的召回措施是“为受影响的E 级车辆加装加强组件(改进后下控制臂衬套、减振器弹簧上端垫片、改进后缓冲块)以增加底盘坚固性,同时将原车是4mm 叉头的前减振器更换为5mm 叉头的前减振器”。
有车主担忧,加厚减震器U型插头从原理上看并无问题,问题在于,一个理想的减震效果往往需要车企进行长时间的调教,加装加强组件及将减震器U型插头壁厚增加1mm的解决方案可能并不适用。
再看前后两次召回措施,显然车主的担忧已经成为现实。
召回措施的提出与什么有关?缺陷成因、成本、企业的技术积累、反映机制等等。但对于奔驰这种汽车巨头而言,恐怕前两个因素更关键。对于召回措施,企业可以选择成本低的,前提是要消除缺陷,如果一味节省成本,而忽视效果,对于车企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问题再次出现,还需要再度投入巨大成本。召回效果与成本之间如何去平衡?需要引起所有汽车生产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三,对安全与生产的思考
根据前后两次召回公告获知,2018年11月29日至2019年9月11日生产的2873辆进口E级两驱汽车和2018年10月29日至2019年10月27日生产的91825辆国产E级两驱汽车,是按照奔驰今年5月公布的召回措施生产的汽车,但结果是,减震器断裂风险依然存在。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是奔驰对于减震器断裂问题没有重视?还是自身的技术储备不足?恐怕都不是。在继续评估召回效果和投产上市的选择前面,奔驰选择了后者。而这二者背后其实是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取舍。
这种例子在汽车行业并不少见,随着竞争加速,汽车生产变得激进。最鲜明的例子就是生产周期一再压缩,安全风险必然加大。我们说召回是安全最后一到防线,是防止客观无法避免的问题,如果因为产品激进生产而出现安全问题,恐怕最后是召回也挽救不了的。
如果成熟的汽油车都如此,新能源、自动驾驶可能存在的问题可能更多。每一起质量安全背后,没有一个无辜者,大家都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