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自动驾驶”,已经成为苹果公司除手机业务外投入最大的项目。
几天前,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透露,今年苹果将在汽车研发上投入近1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00亿元),苹果已经将汽车技术视为“一个巨大的市场”。
休伯蒂预测,苹果的最终目标是在汽车技术方面研发“垂直整合解决方案”。
有媒体就此事对苹果进行了采访,苹果回应称“没有更多的消息可以提供。”
这也符合苹果公司关于汽车项目对外界的一贯态度:
无可奉告。
苹果造车这件事情,最早传出来是在2013年,之后的每一年都能听到此类的消息,但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见庐山真面目。
2013年,苹果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推出“iOS in the car”计划,并开始与多家汽车厂商进行车载系统的整合。
但心高气傲的苹果志不在一款车载多媒体娱乐系统,而是想打入汽车技术的核心领域。
于是在2014年,苹果推出了极为神秘的自动驾驶项目“泰坦计划”,想依靠此打造出自己的“苹果汽车”,旨在与特斯拉和底特律汽车行业进行竞争。
在蒂姆·库克的领导下,苹果泰坦计划像当初发明Mac和iPhone一样,从零开始,目标是打造一款完全颠覆当前行业的产品,在产品设计、用途、技术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领先。
为此,苹果从全球各大车企挖来数千名汽车工程师。
2015年,苹果招募了前克莱斯勒汽车集团的高级副总裁Doug Betts的加盟。
之后,苹果将挖墙脚的目光瞄准了特斯拉,吸纳了大量的前特斯拉员工,涉及领域包括制造,安全和软件工程师。
被挖角的核心成员中包括了特斯拉首席汽车设计师安德鲁•金、特斯拉驱动副总裁Michael Schwekutsch、特斯拉原高级副总裁Doug Field和特斯拉工程副总裁Steve MacManus。
仅用了一年时间,苹果就已经挖走了46位原本在特斯拉工作的工程师。
如今,苹果挖走的特斯拉员工人数已经超过了500人,同时,苹果从福特汽车挖走的员工也达到170人。
最高峰的时候,苹果公司有大约5000 名员工或多或少地参与到自动驾驶项目的研究,在这些员工中,有约2700名是“项目核心员工”。
苹果对自动驾驶项目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苹果低估了智能汽车的难度,也高估了自身在造车的硬件上的研发速度。
在宣布进入汽车领域的几年中,苹果的泰坦项目陷入了“只有专利,没有产品”的尴尬局面。
过去几年,苹果已公布近70项汽车相关专利,除了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等汽车智能化相关专利,还包括电动机、悬挂系统、灯光、车辆地板、车窗玻璃加热、车辆导航、保险杠等专利。
但进入2019年,有关苹果自动驾驶车辆的信息在逐渐减少,唯一重磅的消息是苹果收购了Drive.ai自动驾驶公司,不过其获得的汽车专利却在不断被曝光。
最近,苹果又被授予了几项与泰坦项目的专利,其中一项名为“可调节车窗系统”,指出可用于“车辆和建筑物”。
此前,苹果汽车还申请过色调可调或不透明车窗的专利,几乎每周都有新的汽车专利申请。
从2019年苹果获得的汽车相关专利数量来看,几乎是2017年和2018年两年获得汽车相关专利数量之和。
这么多方向的专利,很显然苹果的目的已经不仅仅限于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了。
从刚刚放出的千亿投入计划消息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沉淀了6年的苹果,可能真的要造车了。
苹果造车靠谱吗?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苹果搞了6年的自动驾驶技术到底如何吧。
美国加州,被称为自动驾驶圣地。在这里,持有路测许可证的公司有62家,小鹏、蔚来等中国的新造车公司都在这有自己的“山头”。
去年,加州机车辆管理局(DMV)披露的年度报告中,达到披露标准的48家自动驾驶路测单位,技术实力一一曝光。
谷歌系Waymo排名第一且遥遥领先,通用旗下Cruise紧随其后,美国无人车明星创业公司Zoox排名第三。
华人/中国无人车玩家Nuro、Pony.ai和百度,拿下了第四、第五和第七交椅。
而将自动驾驶技术视为瑰宝的苹果公司,差点让人笑掉大牙,居然只排名倒数第二。
垫底的是之前撞死过人的Uber,人家因事故暂停了一年,垫底也可以理解。
可是,动用了几千名工程师潜心研发多年的苹果公司,取得倒数第二的成绩,多少有点丢人吧。
判断自动驾驶技术水平高低,最主要看的是接管次数。即自动驾驶系统出现了技术问题或安全问题,需要人类驾驶员接管汽车的情况。
技术越好,脱离接触频率越低,接管干预次数越少。
技术越差,脱离接触频率越高,接管干预次数越多。
排名第一的Google兄弟公司Waymo,平均每跑17846.8公里才需要人工接管一次,差不多是从首尔到开普敦直线距离的两倍,几乎是第二名——被通用收购的Cruise的2倍了。
备受期待的苹果无人车,每次人工接管后平均只能撑1.8公里,相当于北京故宫正门到神武门之间的距离。
苹果的自动驾驶只能从皇帝家正门跑到后门,也就是个扫地车水平。
之前苹果说中国公司(小鹏)偷窃了他的自动驾驶技术,也是搞笑了。
如果按照当年的规划来看,时至2019年苹果应该会推出一款划时代意义的自动驾驶智能汽车。
然而事实却是,命运多舛且烧钱无数的苹果“泰坦计划”至今无所建树。
曾经有一段时间,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是全自动驾驶汽车的忠实信徒,但是在去年的一场活动上,他却说:
“我真的要放弃L5自动驾驶了。”
令人“失望”的全自动驾驶:“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活着看到它(L5级自动驾驶)。”
史蒂夫·沃兹尼亚克
在自动驾驶圈子里,不少人都曾幻想过这样的场景,一辆辆“陆地巡洋舰”将像人类一样驾驶并对路况做出及时反应,完全不需要方向盘的控制。
沃兹尼亚克也曾抱有这样的希望,也正因如此,多年来他一直被传将担任苹果自动驾驶部门的掌门人。
但是,希望既没有成真,沃兹尼亚克也对自动驾驶降低了期望。
去年,苹果自动驾驶项目泰坦200多名员工被遣散。
苹果自动驾驶技术测试取得惨淡的成绩,并非完全意料之外。以近两年苹果公司的处境来看,他们或许更多关心的是该如何提升利润。
苹果公司目前的市值为1.38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万亿),巨大市值的核心基础是手机业务及其附加的应用商店。
但手机业务正在逐步失去吸引力,尤其在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份额被华为碾压。
从2018年开始,苹果的财报就已经十分糟糕了,iPhone的营收史上首次下跌,负责销售的SVP安吉拉·阿伦茨也已离职。
2019年iPhone业务持续下降,疫情又加速了苹果传统业务的低迷,2020年第二季度净利润下降3%。
乔布斯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哪还有闲心认真搞自动驾驶。
苹果公司现在最需要新的故事来支撑其估值、股价和想象空间。
而“苹果汽车”,能满足果粉们对下一个“苹果宇宙”的全部幻想。
那么,资金实力雄厚,经得起烧钱的苹果,就能在造车路上一帆风顺吗?
对于以手机为主要业务的苹果来说,跨界造车的难度也是不可想象的。
倒在造车这条路上的人已经太多,既有“梦想家”贾跃亭,又有跨界试水的戴森。
如果说贾跃亭是准备不足,那戴森斥资近200亿,又具备多项发动机技术专利以及电池技术储备,按理说应该有所成绩。
可不幸的是,尽管曝光出来的首款戴森电动车科幻感十足,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造车的几年中,戴森不与其他整车制造商合作代工,自己集研发、生产、运营等于一身,这给后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除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之外,还需要具备汽车平台、整车制造经验、零部件供应链、智能互联技术等,技术门槛远远高于家电行业。
当这些困难一一摆在眼前,戴森忍痛终止造车项目。不少粉丝表态:“懂得及时止损其实更好,安心做家电才是正事。”
戴森概念车
2019年10月,戴森宣布停止造车时就提到:
“不赚钱,商业化太难。”
简单的一句话,已经指出了造车领域的最大的痛点。
再看看中国的新造车势力们,死的死、伤的伤,过得都很惨淡。
创始人每天做梦都在想着怎么融资、上市,而这背后其实是造车新势力难以掩饰的伤疤:连年巨亏,债台高筑,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即便是看起来风生水起的特斯拉,近年来在量产交付、实现盈利等方面的实际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前浪已倒在沙滩上,手持千亿资金的后浪苹果又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