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重就跑得慢?四驱就油耗高?“标签化”到底害了谁?

  • 浏览量:1687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6-06

 

  当信息的洪流已远远超出人类所能接受与处理的能力时,人们会如何快速建立对一个事物的认知?这种认知模式,又会如何影响用户的购车选择?

 

  两周前,公司旗下《这车值么》团队针对WEY VV7,领克01,名爵HS和传祺GS8这四台中国制造最好的SUV车型进行了一次横向比较,我们用了一些有趣的测试方式,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有些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

  

 

  全程参与测试后,我们也想和大家聊聊这次四款车型的比较。为何这样的结果,会是出乎意料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对于产品的认知?

 

  有些结果,大跌眼镜!

 

  并不慢的VV7

 

  在百米加速(不是0-100km/h的加速测试,而是0-100米的“红灯起步”加速测试,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初段加速感受更有参考价值)的测试中,经过反复验证,我们发现被许多用户诟病“最重”的WEY VV7,在地板油的条件下最先冲线。而在我们事先的预想中,领克01应该比它更快。

  

 

  “重”影响加速表现,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天经地义。但VV7的2.0T发动机从数据上,依然在这四台车中处于优势地位,而这,却似乎是许多用户会选择性忽视的问题。

 

  除此之外,在变速箱逻辑的细节上,VV7较另外两款双离合变速箱的车型也有一定区别,领克01和HS在变速箱策略方面更偏保守,这导致了在头段加速上的一部分劣势,甚至和百公里加速成绩会有所出入。不评论两者之间的优劣,但是这样的细节,对于已经“标签化产品”的用户而言,是不是又有所忽略呢?

 

  并不耗油的四驱

 

  取得另一项油耗测试冠军的,依然有些意外——四驱版领克01成为了最终的冠军。

  

 

  在大部分用户印象中,四驱车型的油耗更高是符合常理认知的,但是领克01的适时四驱系统可以在日常行驶时有效切断后桥动力,加上沃尔沃相对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四驱车型的油耗,同样也可以控制在令人惊喜的水平。

 

  此外,第二名的名爵HS也是一台四驱车型,而一直被诟病油耗问题的WEY VV7,也取得了7.5L/100km这一完全正常的油耗数字。可见这一环节对我们之前的认知,是有较大不同的。

 

  隔音效果最好的HS

 

  在四台车中,名爵HS给用户留下的印象是年轻化、有活力,甚至带一点“躁动”,因此很难联想到隔音层面,名爵HS也能有出色的表现。

  

 

  然而实际测试下来,在Mustang的油门轰鸣声中,名爵HS实现了最理想的隔音效果。相反,用户一致反映隔音表现较好的WEY VV7,在这一环节中,反而表现一般。这也与我们的预想有所出入!

 

  谁在束缚我们的认知?

 

  作为专业的汽车媒体,我们都无法准确预知这样一次四车横评最终的结论,这其实充分说明,想要在没有实测真相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客观评价一款产品,本身是一件颇具难度的事。

 

  而当我们将这些结果呈现在各大网站时,网友却纷纷自信地对评测结论提出质疑,并相信自己的预判更有准确性。

 

  这种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代表性的高赞网友回复

 

  一切都要源于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认知模式的连锁反应。

 

  2001年,美国法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即人们只愿意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摄取符合自己预期的内容,于是固有的观点被不断强化,最终“作茧自缚”。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继续深入,产生内容的深度定制化,便进一步加深了关于“信息茧房”,乃至社会撕裂的忧虑。你会看到大至美国总统竞选,小至豆浆该是甜还是咸,都会在网上形成了观点鲜明的对立。

 

  而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茧房”的建立,离不开“标签化”策略——用户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了解一款产品,而是希望通过个别标签,快速建立起对一款产品的预判。

 

  但这种预判,放在汽车产品营销过程中,会变得很可怕。

 

  例如,一些常见的标签:三缸机=抖;双离合=抖;涡轮=容易坏;扭力梁=操控性差……这些标签的来源,有些来自官方或半官方的宣传,而随着传播渠道越来越平等,许多民间的标签,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某一款、某一品牌或是某一类产品的口碑。

  

 

  如何看待“标签化”这个问题?

 

  是否应该为此抵制“标签化”呢?

 

  “标签化”诞生背后的信息爆炸,依然值得感谢。试想,如果没有海量的网络信息,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能接触到的产品或许只有身边朋友所购买的车型。如果这四台车型放在十年前,而你又不是一个汽车杂志或刚起步的汽车垂直网站拥趸,那么,你甚至很难把它们的名字叫全。现在,大部分用户则对这四款车或多或少有所耳闻,甚至能品评几句。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汽车杂志的衰落,恰恰由于信息的爆炸增长

 

  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一些“标签”,从原理的角度来看并非无中生有,甚至起到了对汽车知识一定的普及作用。通俗地说,是用户变得不好“糊弄”了。于是你会看到高尔夫从中期改款开始,部分配备了独立悬架,国产的自主品牌越来越重视三大件的品质。这些都离不开“标签化”的功劳。

 

  但具体落实到产品层面,标签化或许也会带来这些风险:

 

  某些标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本田1.5T发动机在北方地区增机油现象严重,但是广东地区影响较为轻微。因此“增机油”是否应该成为购车的顾虑?局限来自于区域差异带来的认知差异。

 

  某些标签掩盖了行业的平均水平,例如:WEY VV7的隔音降噪确实值得肯定,只是随着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WEY VV7的真实NVH实力,在当前不算特别突出的水准,一味强调WEY的隔音,或许对行业有失公平。类似地,丰田的产品往往给用户留下省油的印象,但是目前大众高效的动力总成,甚至部分韩系车产品,也完全可以达到相似的节油效果,但这些往往也被选择性地忽视。

 

  某些标签夸大了产品之间的差距,例如:ATS-L以直线加速性能著称,被用户冠以“大后超”名号,但实际驾驶中,ATS-L与同级别其他车型所展现出的动力性能差距,也许受驾驶习惯的影响会大于动力总成本身。毕竟只是2.0T而已,不是想象中V8双涡轮。

 

  因此,更客观地看待“标签化”现象,其实需要车市每个参与者的努力:

 

  对于用户而言,完全可以因为正面标签形成对一款产品初步的喜好,但是对待负面的标签,或许要更加谨慎地加以甄别。在真正做出购车抉择时,其实预算范围决定了潜在的选项并不会太多,不妨不要急于把有“负面标签”的产品直接排除在外,而是仔细去研究每一款产品的差异,甚至重点体会那些“负面标签”,是否真的超出你的接受范畴。正面“感性”+负面“理性”,才能不错过任何一台真正符合用户诉求的好车。

 

  对于车企而言,产品本身的品质实力依旧是一切的基础,一塌糊涂的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标签”,即使用户足够理性,也无法洗去。而在产品过关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标签优势”,不妨通过营销形式的创新,主动拉近与用户的距离,鼓励更多的到店、到现场的体验环节发生。

  

 

  于是,自主品牌可以告诉用户:我们的内饰确实可以做到很高档。合资品牌也可以告诉用户:其实我们的维修保养价格也很低……只有使用户亲眼所见,才能打消由其他信息渠道所产生的疑虑。

 

  最后,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客观呈现真实内容,而非刻意放大细微的产品差异,不乱贴标签,也是作为媒体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以某知名拆解类节目为例,虽然在眼球经济时代,类似激烈的观点能带来流量效应,但是毫无事实依据,或过度放大事实地带节奏,终将会在大浪淘沙中被取代。

 

  “标签化”不可怕,但只看标签做判断,才是最可怕的。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