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冲击波六大悬疑

  • 浏览量:175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20-01-19

  

 

  1月7日,上海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特斯拉董事长埃隆·马斯克阔步从一辆Model X上走下,开启了他的又一次中国之旅。此次中国之行的重要程度对于马斯克来说,丝毫不亚于一年前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开工。这一天,第一辆国产特斯拉产品Model 3正式对外交付,特斯拉正式实现国产。从工厂开工建设到国产车交付,特斯拉只用了一年时间,堪称旋风速度。

  但更本质的问题不是建厂速度,而是它可能带来的冲击,再快的速度也只属于过去,而冲击却属于未来!

  特斯拉在中国的“史前史”,是在它故土的“发生史”。当年,它只是星星之火,现在,我们可以说,它已经大大改变了汽车产业。它在美国横空出世,成为要颠覆传统汽车的标杆产品。当然,到目前为止,它没有“颠覆”传统汽车,却极大加速了传统汽车的结构性转型。在特斯拉还没来中国的日子里,中国已到处是它的传说。它给了中国造车新势力以信心,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群体性崛起。现在,传统汽车没有被“颠覆”,造车新势力的日子却非常不好过。在造车新势力盘算的“窗口期”眼看就要消失之际,它们的精神偶像却已经来到中国市场“落地生根”。一场混战在所难免。

  仗在开打之前,谁也不能预判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但无论如何,如今的很多悬念,留待时间破解。

  悬疑之一:在中国能走多远?能做多大?

  这是一切悬念的前提。当然,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历史是“实践”的,而不是“预设”的。但特斯拉当年的横空出世,以及如今的气势如虹,都给了业界及特斯拉自身以巨大的想像空间。

  很多人看好它,一些人如今有多惊恐,其实也就意味着对它有多看好。如果说早期的特斯拉只是全球汽车业的一条“鲶鱼”,促进了汽车业的电动智能化转型,那么,随着Model 3等车型的热销,特斯拉的势能就已经转化为现实的市场影响力,转化为真金白银。目前,特斯拉的最大市场仍是美国本土市场,而一旦国产化成功,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就有可能迅速变现。业界的逻辑如此,而对于志在必得的特斯拉来说,当然更是“信心十足”了。言为心声——在Model 3交付仪式上,马斯克大声喊出:“在中国,我看到了特斯拉非常令人激动的未来!”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大众汽车集团进入中国,皮耶希以其战略家的眼光,开启了大众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大众进入中国,既是中国汽车市场开放的标志,也是中国汽车市场开放的产物,实现了大众与中国的双赢。今天,特斯拉进入中国,无疑是中国汽车市场在新时代进一步开放的标志性事件。那么,它会成为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大众吗?它会取得新时代中国汽车市场的先发优势和建立在规模销量基础上的巨大的市场控制力吗?这些,无疑都是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逻辑原点。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大众只有一个。因为,一切的类比都有不完美之处。也许它比大众更有优势,比如,更好的工业基础能力和更完整的产业链条;也许,它比大众更具劣势,比如,大众更成熟的研发流程,更丰富的制造能力和市场拓展经验。优势提供了机遇,而劣势则提供了不可预知的风险。

  未来充满悬疑,但规律总是隐约可见。也许最大的规律是,必须踏准中国市场的节拍,与中国实现共赢。特斯拉前期的顺风顺水,离不开中国政策的高度开放与各种实际支持。

  悬疑之二:对中国造车新势力会造成多大的冲击?

  特斯拉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的鼻祖。汽车市场本是一个结构高度稳定的市场,是特斯拉引领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给了造车新势力一个机会。在中国,特斯拉更是促进了以蔚来、威马、小鹏等一众造车新势力的诞生。

  中国造车新势力也曾经气势如虹,吸睛无数。但遗憾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逻辑演进并没有实现他们的预期。其实,蔚来创始人李斌自己几年前就曾说过,蔚来只有两三年的窗口期。就在造车新势力的时间窗口面临关闭的当口,特斯拉的到来,无疑会对其造成巨大冲击。以蔚来“NIO Day”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近期的频繁举动,无疑都是在特斯拉国产车交付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实,对此有清醒认知的,不仅有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更有特斯拉自身。特斯拉的中国行动,一个直接的目标,就是与中国造车新势力博弈。是占尽先机、一网打尽,还是共生共存、徐图长远?这取决于特斯拉自身的思维与市场决策。但目前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这不,在国产Model 3交付之前,特斯拉扔出“重磅炸弹”,宣布该款车型标准续航升级版的补贴后起售价,由原来的35.58万元降至29.905万元,一举击穿30万元价格区间。这一举措不仅杀气腾腾,而且颇具象征意味。而接下来,随着特斯拉国产化急行军,其后续动作也隐约可见。

  但我们认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那种认为“特斯拉来了,新势力完蛋”的观点是一种纯粹的线性思维。而现实,可能比这要复杂、丰富得多。对中国造车新势力而言,也许,一扇窗户关闭了,但另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方面,中国市场足够大,能容下的绝不仅仅是特斯拉,造车新势力也会“各有各的活法”;另一方面,特斯拉在力图将中国造车新势力逼上绝路的同时,也可能会为造车新势力创造难得的发展机会。

  悬疑之三:与跨国高端电动汽车品牌的竞争谁会胜出?

  当然,从产品定位来看,特斯拉想要占领的,是同为豪华品牌的奥迪、奔驰和宝马牢牢掌握的高端电动车市场。从这个角度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最强劲的对手,不是中国造车新势力,而是奔驰、宝马、奥迪等国际玩家。

  为了应对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挑战,跨国高端电动汽车品牌纷纷浮出水面。奔驰EQC、奥迪e-tron都已经在去年底上市,宝马首款纯电国产车也将在华投放。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就更能看出跨国公司的雄心勃勃了。2019年初,奔驰宣布要在2022年实现全部产品线的电动化。目前,奔驰已在华注册了EQ、EQA等8个商标;宝马董事长奥利佛·齐普策则在2019年法兰克福车展上宣布,将全力推动宝马向电动化和未来出行转型,到2021年累计销售电气化车型超过100万辆;奥迪中国总裁武佳碧近期则称,奥迪到2021年将有9款新能源车型在中国上市,其中一半以上是纯电动车型,到2025年则有30款新能源车型问世。

  跨国玩家同样志在必得,这当然首先是因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潜力太大太大,在中国市场上的成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头部跨国汽车企业电动化智能化战略转型的成败。而一个直接的推动因素,则无疑是它们的对手特斯拉。特斯拉以其成功的产品战略,让跨国公司看到,做电动汽车尤其是高端电动汽车,不仅可行,而且能够赚钱!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和引领效应,在此继续发挥作用!

  究竟鹿死谁手?我们当然只能拭目以待。不管怎样,目前双方势均力敌。特斯拉已经成功塑造了电动汽车先驱和领导者、技术创新者、市场颠覆者的形象,只要拥有良好的现金流,马斯克就有足够的信心实现他的梦想。但对传统头部企业而言,它们在技术储备、产品规划和经验积淀上,无疑更占优势。相反,特斯拉除了国产的Modle 3与即将国产的Model Y,尚无更进一步的产品规划。总之,它们是两套打法,彼此都在抓紧向对方学习,但同时也都保持了自身的风格。

  悬疑之四:会打响美系车在华反击战吗?

  近两年来,曾经江湖地位显赫的美系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又为总统特朗普的保守主义路线所累,不仅已经失守10%市场份额这一底线,在中国高速增长的SUV市场更是跌至5%以下。如今,特斯拉实现国产,能带领美系车打响在华反击战的第一枪吗?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但同样是值得观察的一个点。

  特斯拉作为新物种,确实与在华的其他美国传统燃油车完全不同,后者在中国汽车消费者心目中的负面标签多为“油耗高”、“中低端产品多”、“产品老化”等,美系车的弱势到了特斯拉这里,已经荡然无存。原本就是纯电动汽车的特斯拉自然不存在油耗的问题,其高端豪华的产品定位更有望改变美系车中低端产品多、产品战略陈旧保守等固有印象。更重要的是,此前在分析美系车“掉队”的原因时,不少人将其归咎于其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太慢,而特斯拉和苹果手机一样,以技术创新者和市场颠覆者的形象横空出世,圈粉无数。

  当然,据说,同样身为美系车的特斯拉,也拥有了与其他美国汽车品牌同样的“毛病”——质量上小毛病较多以及服务不佳等。

  特斯拉,能否带领美系车实现在华市场的“自救”?也许这只是一个产品关联度不大而地缘关联度很大的遐想。

  悬疑之五:在推进智能化的路途上能走多远?能引领多久?

  2011年,五十多岁的乔布斯站在聚光灯下,手持一款前所未有的手机——iPhone 4,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手机的认知,自此打开了手机世界的新大门。特斯拉并不是第一家造电动汽车的企业,但它却成为了第一家贯彻汽车“新四化”理念最彻底的汽车企业。在此之前,有多少传统车企造出的电动汽车不过是将发动机换成了电池,直到特斯拉“解锁”了电动汽车的更多技能——让智能科技更容易落地,让娱乐通讯成为汽车的重要属性,新一代智能终端的时代,从此开启。

  那么,在特斯拉的引领下,汽车智能化、无人驾驶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吗?一直以来,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实践者和探索者,特斯拉的做法有些“冒进”,因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系统发生的交通事故已有多起,光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特别事故调查部门针对特斯拉汽车展开的调查,就有13项之多。固然,特斯拉让电动汽车成为了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最佳载体,也带动了一大批传统车企转型,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快速落地,并引来喝彩声不断。但对专业人士来说,它在技术创新上有时候过于激进、产品安全性考虑不够、将市场当产品试验场等等,这样的诟病从未断过。

  特斯拉在汽车智能化、无人驾驶的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这不是马斯克个人英雄主义所能决定的,它还取决于整个产业链、产业生态乃至社会生态。如果冲向终点的前路被堵塞,而追兵又至,那么特斯拉在智能化的道路上还能引领多久,也是一个问题。

  悬疑之六:与竞争对手的缠斗,会共同做大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吗?

  很多人认为,中国引进特斯拉,是为了引进一条“鲶鱼”,做强中国汽车产业。

  我们认为,特斯拉的进入,是中国汽车市场开放的标志,也具有必然性。至于主观上是为了激活什么,实在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也不排除一种可能,特斯拉凭借它的品牌优势,以及后期在中国市场上的卓越运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上确立相对垄断地位。如是,则一些人心中念兹在兹的“鲶鱼”,是否会演变成一条嗜血的“鲨鱼”?

  提出这个问题,不是期待它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而是要竭力防止出现这样的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的情况。

  具体企业的存亡姑且不论,从整体上看,也不排除出现这样一种可能:特斯拉与中国造车新势力、主流自主品牌企业及跨国高端电动汽车品牌的不断缠斗,却有可能共同做大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蛋糕,极大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四化”转型,这可能是所有的博弈参与者始料未及的事。当前,由于补贴退坡及“双积分”政策的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波动与走低,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向上的士气。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极有可能起到拉抬和提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作用。

  在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与其他车企虽然是高度竞争关系,但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却又是“共同战斗”的伙伴关系。特斯拉的进入,必然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整度和竞争力。

  在2020年的第一天,特斯拉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条含义颇深的图片,图片上只有一句话:“2020,你们加油吧”。

  或许在马斯克看来,买一辆传统燃油汽车“简直疯了”,就像现在还在骑马和用翻盖手机。但在传统燃油车企眼中,电动汽车仍有不少短板亟待弥补,如电池性能尚待提升、电池安全难题待破、充电便利性不足,完全自动驾驶技术尚未落地……

  说到底,大家既是竞争对手,又都在一条船上,是典型的竞争合作关系。变局当前,大家都需要努力,而至于努力的结果会推动汽车产业朝哪一个方向演进,只能且行且观察。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