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熙熙攘攘的新能源汽车业,正在迎来洗牌变局。
大潮褪去,方知裸泳者。
显然,产品投诉不断、身处泄密、侵权风波的威马汽车,正在进行一场危险游戏。行入激流险滩,是否会成为一根随波稻草?面对多维质疑,沈晖如何消逝不确定性?又能否找到破局的王道呢?
作者:司廷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对于威马汽车而言,2019的冬天来的有些早。
一份大起大落的交付单,凸显了这位造车实力派的底色。
2019年8月,威马EX5共销售2175辆,环比暴增261.9%。荣登造车新势力销量榜首。
2019年9月,威马汽车交付量1,344辆,环比下滑38.21%。
画风突变的背后,其年度目标更显突兀。
事实上,威马汽车2019年前9个月交付量仅12,656辆,相比其董事长沈晖10万辆的年交付目标距离巨大。
看来,往期市场上的看低唱衰声音,并非空穴来风。
图片来自网络
硬伤之拷:自燃事件
一个自燃事件,加剧了这份不安情绪。
2019年9月23日上午,浙江温州,一辆红色威马EX5在红绿灯路口自燃起火。
据车主回忆,车内扶手箱、座椅处先冒烟,在开门寻灭火器时,车辆内饰燃烧并蔓延,导致整车自燃。
作为一件出行工具,相比续航、内饰、驾驶体验,最基本的考量还是安全性。一定意义上说,这恰恰也是新能源汽车业的一个硬伤。
显然,威马自燃事件,加深了市场的质疑性。
对此,威马汽车在官微回应,确认自燃车辆为威马EX5,但在燃烧过程中车辆所装载电池包未发生起火、爆炸,事故也未造成人身伤亡及其他财产损失。
据悉,威马EX5是威马企业的首款量产电动车,于2018年9月27日开始正式交付。电池由宁德时代提供,系统总能量52.56kWh,系统能量密度146.10Wh/kg,驱动电机型号TZ242XS003,额定功率为60kw,由博格华纳(北京)生产。
依据上述威马的解释,自燃原因还有待查明。
值得强调的是,截止8月底,威马EX5的交付量已超1.1万量,是首个交付破万的造车新势力。销量荣光背后,上述自燃是否偶发、是否只是个例,牵动着多方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威马汽车首次自燃。
2018年8月25日,在威马EX5交付前夕,一辆试装车在威马成都研究院内发生自燃。
彼时,威马汽车的官方声明为,一辆经过多轮破坏性试验的报废早期试装车,已进入拆解程序,但未能及时完成全部拆解,出现电器元件短路引发火情。事件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未涉及任何人员损伤。同时,威马已经展开报废试装车辆隐患排查,将对所有报废试装车进行复审并及时清理,同时进一步完善报废试装车辆追踪机制,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9月份的自燃事件,吊打了这份“避免”承诺。
失言效应下,更关键问题在于,其他交付车辆的安全性是否有保证?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最核心的技术是“三电”,即电驱,电池,电控。电池决定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电控系统作为传统变速箱的功能替代,直接决定汽车的爬坡、加速等主性能指标。
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自燃问题,除了电池,和电控也有莫大关联。这样恶劣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新能源车企在核心技术、风控经验上的不成熟。
令人玩味的是,截止2019年9月,威马汽车申请和获得的专利累计达到1,157项。主要为三电系统、电池管理、安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多个智能电动汽车相关核心技术领域。
拥有如此多专利的威马汽车,核心技术究竟如何、核心品质又如何呢?
投诉烦恼VS危险游戏
细观威马的市场表现,这份核心力的质疑还有多维表现。
事实上,早有不少车主对威马汽车表示不满了。
甚至为“方便”吐槽,威马消费者还成立了威马吐槽大会。
据第一电动报道,在这个车友群里,车友们吐槽了威马汽车的十二大问题,即实际续航里程偏低;方向盘异响、方向盘回轮跑偏;刹车异响,下坡刹车向前冲;车内异味大;漏风;车辆隔音隔热效果极差;转弯时候车辆抖动;电池包接地线暴露在外,无任何保护措施;腰部支撑漏气;倒车影像延迟;车机系统数据严重偏离实际表现,误导用户;单方私自更改协议。
诸多问题汇聚,无奈、愤怒成了上述车友的主频词。
如一位威马用户吐槽称,威马EX5官宣的续航里程为400公里,实际只能跑200多公里,可威马汽车却一直说是我脚法问题。在我苦练脚法后,依然只能跑200多公里。而威马汽车又让我少转弯,尽量别开空调……”。
相比之下,北京车主张先生运气更差:提车11个月,维修返修16次。问题涉及里程表异常、车内及玻璃异响、系统各种异常等等。
这样的问题吐槽,不是个例。
铑财浏览车质网发现,威马汽车存在刹车异响、续航里程不足、车内异味、甲醛数值超标等问题,用户满意度仅为2.1分。
而黑猫投诉上,截至2019年10月18日下午4点,威马汽车投诉量已达84条,除了类似上述车友的相关问题,销售及售后问题成投诉重点。
如2019年6月12日,名为孤月沉的用户在黑猫投诉称,其2018年4月和9月分别交付相应定金,但在2018年12月,因城市购车指标问题,与威马服务大使沟通后按要求,变更车主姓名及交车城市,然后威马汽车没有与其沟通直接办理了退款,并告诉直接重新下订单到改定地点即可。可最后提车时发现,预定权益全没有了,严重损害消费者相关权益。
2019年4月15日,用户7011987986在黑猫投诉表示,本人于2019年3月3日在威马官网下订单合同,订单合同承诺3月31日前交车,合同承诺日期到后,未交付车辆。催促多次,无人沟通。
同时,2019年09月24日,在车质网上,有消费者投诉称,威马EX5经销商销售问题车,厂家不处理。该投诉称,提车前发现左前叶子板螺丝有调整过痕迹,左右AB柱有掉漆情况。5月17号,当右前叶子板停车被刮伤,去威马售后服务站,工作人员证实有二次喷漆情况,但竟说符合出厂标准。
不难发出,频频投诉中,威马汽车的粗放打法正在摩擦消费红线。这对急需品牌力沉淀、口碑力打造的威马而言,不是明智之选。
消费升级下,品质体验正在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核心诉求。谁傲慢、粗暴的对待消费者,市场也最终会反作用力于对方。这从今年的奔驰、宝马维权事件,以及风口中的小鹏表现中可见端倪。
一定意义上说,看似宽容的消费者,也有冷酷的一面。市场抛弃你时,连一句再见也没有。
以此来观,威马汽车是否在进行一场危险游戏?
图片来自网络
泄密风波:反作用力
这种危险性考量,并非空穴来风。
来看看另一个泄密风波。
据有关消息表示,国庆节前,有两份Excel表在威马EX5车主群中流传。
这两份Excel文件名称分别为《附件1: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推广应用车辆补助资金清算信息汇总表》、《附件2: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推广应用车辆补助资金清算信息明细表》。
一份明细表、一份汇总表,两表暴露了威马汽车2018年所售车辆的必要信息,包括车主姓名、车牌号、车架号、价格、车辆发票、地区等。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显然,如此详细、大量的信息泄露,吊打了威马汽车内控体系的不严谨,更吊打其责任态度。是否会招致消费者的反作用力呢?
同时,一些更核心的信息也浮出水面。
比如通过梳理,可以看到,2018年威马汽车共计销售3427辆威马EX5,其中每卖一辆车可申请领取国家5.5万元补贴。2018年,威马汽车共计领取约1.88亿元。
而威马汽车2018年所售威马EX5价格从12万元到17万元不等,多数车辆可领取国家5.5万元的补贴,也就是威马EX5实际售价应在17万——23.5万元。
也基于此,威马汽车开始面临更多质疑,尤其是在上述品控问题之下:实际生产成本是多少?实际利润率如何?是否为控成本存在减配?
21亿元的专利纠纷
一连串的多维质疑,让威马汽车蒙上发展阴影。
前景黯淡之际,威马汽车又惹上了法律纠纷。
2019年9月3日,吉利起诉威马汽车旗下的四家公司,称威马汽车复制其车型,提出21亿元索赔金额,并要追回已被威马汽车申请专利。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目前国内知识产权界诉讼额最大的商业纠纷案。
实际上,该案早在2018年10月就已发生。2019年9月17日,正式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庭。最终审理方式为非公开。
对此,威马方代理律师桂佳表示:“我们认为原告在此案中,涉嫌滥用知识产权诉讼,以不当的方式打压新兴的后起之秀,威马暂时保留所有针对原告提起的反制法律措施的权利。”
一方势在必得,一方信誓旦旦,加之21亿的天量诉讼费,注定这是一场持续口水大战。
真相如何,有待时间考量。
案件是速战速决、各自安好,还是会像王老吉和加多宝一样纠缠不休、最终彼此伤害?
无论哪种结果,对处于突破关键期的威马而来,都不是一件利好之事。
值得强调的是,此前市场不乏类似抄袭之声。
有媒体此前称,威马首款电动汽车EX5可能抄袭吉利GX7的部分车型设计。两者在很多参数上又高度相似性。
逐本溯源:核心后来者
所谓无风不起浪,若看看威马的创始团队,这种嫌疑性似乎也并不偏颇。
两家公司的“交集”,实在不少。
公开资料显示,威马汽车的创始人沈晖,曾担任吉利控股集团的董事兼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在吉利并购沃尔沃一事中,沈晖起到极大作用。
沈晖成立威马汽车,也带走了不少吉利将才。
沈晖自己也曾坦言,威马汽车当时拥有核心员工200多名,都是自己以前的同事。
这正是上述案件的隐患所在。
面对质疑,威马汽车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威马汽车是2015年成立的,一些主要高管也是2015年左右离开吉利的,当时市场上还没有正向研发的纯电动SUV,何来威马EX5抄袭吉利的说法?
不过,这种言论似乎忽略了一些核心后来者。
如侯海靖曾任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成都制造基地总经理,其2018年从吉利离职,随后下半年进入威马汽车,担任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
关于侯海靖是否带走吉利研发资料,还需进一步证实。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表示,威马和吉利间的纷争,可能是原吉利工作人员到威马后,把在任职吉利期间获悉的一些技术路线或方法,抢先申请一些专利,而引发双方纷争。
图片来自网络
沈晖的资本局
以此来观,威马汽车正在面临一场硬仗。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上诉威马汽车时,正是威马汽车进行D轮融资的关键时期。
2019年7月,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表示,公司正在进行D轮融资,规模大约为10亿美元。
这场侵权纠纷,自然对融资进程起不了好作用。
一位汽车行业投资人表示,现在一级市场融资比较困难,造车新势力企业会加快上市步伐。
实际上,威马汽车确实进行了大股东变更。
据企查查显示,2019年9月11日,威马汽车原大股东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从股东中退出,新增股东为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且新增股东持有威马汽车100%的股份。
资料显示,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8月30日才成立,并且,该公司由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00%持股。
不难发现,绕来绕去还是一个圈子。加重了市场对其上市的预判情绪。
不过,威马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股东变更与上市无关,且威马汽车目前无上市计划。
其强调:“威马变更股东是以加速实现公司发展、实现最终目标为目的的战略调整,是威马在长三角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威马由此从长三角一省一市的布局升级为两省一市,是响应政策号召深度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大发展的切实行动。”
客观而言,威马汽车的回应较为可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身处官司纠纷的企业上市进程会异常艰难。
据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五项的规定,如果发行人在用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或技术的取得或者使用存在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且影响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的,属于不具备发行条件。
不过,在吉威大战之际,不少有心人还是会发现,威马汽车的资本动作不少。
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呢?
除了变更股东,其创始人沈晖还进行了其他资本运作,即借其妻名入主一家上市公司。
2019年9月16日,创业板上市公司达志科技发公告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蔡志华、刘红霞夫妇将公司16.68%股份,以5.13亿元转让给衡帕动力,并将公司41.2%股份表决权无条件且不可撤销地永久放弃行使。公告还称,衡帕动力实际控制人,将择机把其控制的新能源动力电池资产注入达志科技。
交易完成后,达志科技控股股东变为衡帕动力,实控人变更为王蕾(王蕾亦为威马汽车主要股东之一),而王蕾正是沈晖的妻子。
那么衡帕动力与沈晖有何关系呢?
据悉,衡帕动力全称湖南衡帕动力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凌帕新能源(上海),而凌帕新能源的董事长正是沈晖。
凌帕新能源92%的股权,由四家有限合伙企业持有。这四家合伙企业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航庚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该公司由王蕾全资持有。
一番梳理,关系逐渐清晰。
为何要如此设置呢?
有业内人士质疑,王蕾在威马汽车和凌帕新能源的持股或为沈晖代持,以便规避某些限制。
同时,如凌帕新能源将电池资产注入达志科技,有可能让威马汽车会成为创业板借壳的第一股。
从股权结构看,威马汽车、凌帕新能源均为沈晖夫妇控制。凌帕新能源对威马汽车的影响可想而知。
寒冬变局:神坛之危
上述资本动作,引发了市场强关注。
明眼人都可看出,内忧外患下,威马汽车已到关键时刻。充裕的资金额,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放眼行业,能更生动理解这种重要性。
2019年6月26日,史上退坡最大幅度的新能源补贴新政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的国家补贴标准降低50%,地方政府补贴取消。这就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所享受的补贴最高减少至60%。
补贴的大幅缩水,让市场消费归于理性,更让新能源车的价值底色露出水面。
另一方面,资本寒冬也正在侵袭行业。
资本荒下,不少造车新势力深陷交付围城,PPT不再是圈钱神器,临近破产或已经破产的企业不断出现。
原定10月底举办的新能源汽车自动化技术展延期,一个重要原因即企业的惨淡现状。
有消息称,此次展会原本有60多家参展企业。但后来发现30多家已经倒闭,还有十多家因参展费贵不打算参与。
相比之下,头部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一个重要考量,即在核心竞争力。
虽然顺利穿过交付关,之后的资金、技术、产品、品牌、渠道等综合差距,还是让其挑战重重。
其中,技术门槛和工业基础是重中之重。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精密化出行工具,电动汽车业先期研发成本巨大,技术门槛极高,基础配套设施缺乏等因素导致新兴品牌核心实力薄弱。缺乏技术沉淀、经验积累、品质打磨,让其产品的安全性、品质性、竞争力受到质疑。
这从威马汽车频频发生的品控问题中可见端倪。最基本的质量都难以保证,又何谈竞争力、谈何消费者青睐?
再一方面,传统车企实力不容小觑。
奔驰公开宣称,停止内燃机的研发,专注做电动车。奥迪计划2025年前,推出30多款电动车型,中国将成为新品投放的主战场。
同时,上汽、北汽、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国内传统车企也频频加码新能源。
与造车新势力相比,这些传统企业拥有完备工业基础和强大的资金技术实力,同时多年沉淀的品牌力和销售渠道经验,也让新势力望尘莫及。
比如吉利,2018年的销量超150万辆,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净利润高达125.5亿元。
多重利空下,曾经的资本明星正在坠落神坛。
熙熙攘攘的新能源车业,正在凄凄惨惨中迎来洗牌变局。
图片来自网络
王道之思 忽视了什么?
问题在于,威马汽车会处于何种角色,如何破局呢?
威马创始人、董事长沈晖曾表示,不惧寒冬,不惧旧势力的挑战,更加不惧怕推动变革的阻力。
实际上,威马汽车的变革已在路上。
所采取的措施,对外是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对内则是推进组织变革,进一步建设用户导向的组织架构。
值得注意的是,9月1日起,沈晖兼任销售公司总经理,对销售公司及战略规划中心进行组织架构调整。
结合上述资本动作,不难发现,对于威马亦或沈晖而言,左手融资,右手销售,成为其重要破局战略。
客观而言,上述战略足够直接也够高效,或为威马汽车摆脱短时困境起到不小作用。但问题在于,是否抓住了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靠资本托着的企业,上升快、跌落也快,一味主打概念的猪,最终会坠落人间。
同时,销售也只是拉动业绩的长杆,而根本支点,是产品自身的质量、品质。这在强C端、高精密度的汽车产业更为凸显。除了航天、航空外,汽车产业可是最复杂的制造业板块。
这种口碑积淀,是破局市场的真正王道。
上述王道价值,值得沈晖深思。从上述消费者的投诉中,不难发现,威马汽车亦或沈晖,还要更精进技术创新,提升用户品质体验。
问题在于,威马汽车亦或沈晖还有多少时间,来沉淀提升。
新能源汽车业,跑马圈地的时代正在过去,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到来。拼创新、拼深耕、拼实力、拼初心,成为行业的新关键词。
没有扎实的产品基础,无疑风中的一根稻草,不确定性十足。
大潮褪去,方知真正的裸泳者。产品投诉不断、身处泄密、侵权风波的威马汽车,正在行入激流险滩,是会成为随波稻草,还是价值导航者,考验着沈晖大智慧,铑财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