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爆出特斯拉正在经历一股猛烈的在华裁员潮。
这份爆料表示,特斯拉亚太区将直接被撤掉。同时,中国、日本等区域直接汇报给特斯拉CEO马斯克。
由此,精选君产生几个疑问,就现阶段而言,在临近中国工厂落成的关键阶段,特斯拉是否真的会重新“打乱”在华的组织架构?
而若特斯拉真的重组架构,又是否会“自乱阵脚”?背后又是基于什么原因?是否别有深意?
若特斯拉在华“裁不停”,或乃“自救”
在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中,特斯拉总营收为45.41亿美元,与上一季度72.26亿美元的总营收相比下降37.16%。
更重要的是,该季度特斯拉净亏损7.02亿美元,终结了之前连续两个季度盈利的态势。
而随着季度财报的公布,此后特斯拉股价不断下跌,直到上周才停止大跌之势。
截止精选君发稿,特斯拉总市值为397.78亿美元,相比去年8月7日其总市值巅峰648亿美元,已缩水超38%。
无论是财报,抑或是投资市场的表现,都证明特斯拉的经营状况不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马斯克的“硬核降本”计划早在去年便已成型。
那时,特斯拉一度深陷Model 3的“产能地狱”,急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马斯克计划加大降低成本,为整车的制造提供充足的财力后盾。
缩减人力成本成为当务之急。2018年夏天,特斯拉裁员4000人。
从今年开始,特斯拉开始加大力度,不断实施一系列的“硬核降本”计划,而业绩亏损,便是特斯拉“节流”的直接原因。
随后在今年1月,特斯拉再次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7%,涉及员工3000人。
屡次缩减人力成本之后,今年3月,特斯拉还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关闭大部分门店,将销售转至线上。
这些举措都是出于降低运营成本、控制现金流的考虑。
因此,就现阶段而言,若特斯拉就此开启在华裁员潮,并非绝无可能。
此外,在过去几个月中,特斯拉在其线上定制商店中移除了标准续航后驱版Model 3和长续航后驱版本的Model 3的选项,有意购买这两个配置的消费者只能通过电话和前往线下实体店的方式进行订购。
而最新的消息称,长续航后驱版本的Model 3将不再向消费者而提供,特斯拉此举或许是为了简化工厂的生产流程,集中产能“专供”盈利车型。
显然,无论是裁员,还是在售车型的缩减,抑或是销售转型,都表明特斯拉正在集中专攻“盈利”,以此维持不稳定的资金流。
中国市场的“砝码”,愈发沉重
重税之下,寸步难行。
目前,特朗普对加征25%的关税仍磨刀霍霍,殊不知,国内一大票企业早就受不了了。
证券从业者向精选君表示“目前,特斯拉很多零部件的供应都来自中国,高关税直接影响着特斯拉的生产成本。”
资料显示,特斯拉产业链涉及的供应商涵盖动力总成系统、电驱系统、充电、底盘、车身、其他构件、中控系统、内饰和外饰九个部分,涉及直接、间接供应商一百三十余家,其中中国企业占一半以上。
这意味着,特斯拉在其最大的美国市场上,面临着不小的成本压力,同时也将面临“销量瓶颈”。
随着中国工厂的加速落成,马斯克恰好将“目光”转向亚太地区,开始发力中国汽车市场。
特斯拉预计,中国工厂每周可生产3000辆Model 3,一年约15.6万辆,这些车将全部投放中国市场。
同时,基于对中国市场的信心,特斯拉预计2019年全年将交付中国客户36万至40万辆电动车,与2018年相比增长约45%至65%。
但精选君认为,接下来,特斯拉面临的或将是工厂组织方面的问题,这涉及到设备、供应商匹配等很多专业问题,而特斯拉以前的(造车)经验就只局限在(美国)本土。
毕竟小规模生产突然扩大以后,企业将碰到很多工程方面的问题。
而此次传出组织架构变更,或许也有特斯拉在这方面做“准备”的意味。
精选君有话说
去年,单单中国市场的份额,就让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上汽荣威、奇瑞四家自主车企杀上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榜的前十。
试问在这样一个“蛋糕”面前,谁不觊觎?
特斯拉采取“硬核”财务计划、一再勒紧腰带,不仅是在车市总体下行的气候中“囤粮续命”,更是以此“备战”,以国产化产品全力进攻中国市场。
但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斯拉下一步能否完成自救?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