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河南省南阳市的地方党报《南阳日报》刊出一条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称“水氢发动机”在南阳市正式下线,报道称“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报道称,22日上午,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亲赴“氢能源汽车项目”现场办公,为之“站台”,并称赞曰“Very good”。
感谢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昌明,这一明显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惊人发明创造”一惊“报喜”,立即引起从专业人士、正规媒体到普通网民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质疑,微博、今日头条等几个热门网络社交平台上更是议论纷纷。对此一些自称“业内人士”者站出来为“南阳水氢项目”辩解,或称“日本氢能源汽车业已投入使用,不要拿着中学物理的老知识看待新科学”,或曰“南阳水氢采用的是工业化制氢技术小型化,不懂不要大惊小怪”。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这些辩解很快遭到许多货真价实“业内人士”的反驳。他们指出,日本的确出现了一些氢能源汽车,但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技术,并非什么“车载水实时制氢”,更不可能“只加水即可行驶”,且这种技术尚在完善中,离市场化成熟仍有一段路要走;至于“工业化制氢”,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是笨重的蒸汽重组(SMR)技术,世界工业氢气产量的95%来自这种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小型化(主要是甲烷蒸汽重整-燃料电池技术)成本高,安全性尚待验证,且这一技术小型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仍需仰赖甲醇之类传统燃料替代氢气箱,因此并不符合新能源汽车减排的潮流,目前各国主流汽车企业和著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普遍摒弃了这一思路——而且不论SMR或甲烷蒸汽重整-燃料电池,也均不可能做到报道中所称的“只需加水即可行驶”。
面对汹涌而来的质疑,“水氢”概念的创制者、浙江台州人庞青年坚称“技术成熟”“仍在探索”,并转而宣称自己“水氢发动机”的原理是所谓“可以租的特殊催化剂”;网络上“水氢汽车”的辩护者则纷纷改口称“科学探索允许试验和失败”;而风口浪尖的南阳市方面则在24日先宣称“正在开会,统一口径后回复”,继而市工信局负责人出面称“记者报道信息不准确,目前已要求……庞青年写情况说明”,并强调“目前该项目仍处于研发人员的验证阶段,并未正式生产,也未经过工信等相关部门的验收”。
真是如此吗?
有细心的人士发现,2018年12月29日和2019年1月10日,南阳市政府官网上两次正面报道了“水解氢”项目,且均出现了“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的口径,而后一次报道的供稿方不是别家,正是南阳市工信局自己,很显然,如果真的是“信息不准确”,那也绝不是南阳市委机关报或其某个工作人员的首要责任——因为当地主管职能部门在事发前的“统一口径”就是如此。
至于“该项目仍处于研发人员的验证阶段,并未正式生产,也未经过工信等相关部门的验收”,真的属实吗?这家“水解氢”企业在当地的注册机构叫南阳洛特斯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是由南阳市政府和浙江金华青年汽车集团合资组建的客车生产企业,注册资金2亿元人民币,首期投资81.63亿元人民币,双方持股比例为51%对49%,“浙江金华青年”的董事长正是那个台州人庞青年,而“洛特斯”的法人代表何雅琪,则是庞青年的儿媳。如果这些在工商系统上可以查询到的信息属实,南阳市政府为一个“仍处于验证阶段”的项目甩进去40亿元,还要由一把手亲自“站台点赞”,是不是大方得有点过头?还有,据澎湃新闻了解,今年3月南阳市政府就已斥资8000万元人民币向洛特斯购买“氢能公交车”72辆,既然“并未正式生产”“仍处验证阶段”,花这么大一笔钱买这样的“试验品”用于城市公交,而且一买就是72辆,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随着“水解氢”的轰动,其背后的庞青年老底也迅速大白于天下:他2007年借“奥运用车”题材一炮走红,此后先后和多家国内外知名车企高调合作,甚至一度扬言收购瑞典萨博。2011年底萨博收购失败,此后庞青年辗转多地,用似是而非的“朦胧造车概念”跑马圈地,一度喊出“444亿元总投资在全国建立十大汽车生产基地、实现总产量146.3万”的口号,但泡沫破裂后“一地鸡毛”,被多地控告“圈地、骗补”,身败名裂。2017年他利用浙江台州提出“浙商回归”概念的契机回到家乡,同年8月21日高调宣称“生产出全球首辆水氢燃料汽车”,但当地人士反映“从未见这种车开出来过”“也不知道是采用什么原理”,接下来就是前文述及的“南阳故事”了。
图片来自网络
很显然,庞青年及其“青年系”有累累“跑马圈地”和骗补前科,且即便在行业和技术领域也劣迹斑斑。北京、上海等地都曾公开报道其销售的新能源公交车“续航里程货不对板”,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且这还是采用传统技术、和正规车企合作的产品,而此次“水解氢”则是“青年系”土崩瓦解后另起炉灶的所谓“全新概念”。争议爆发至今,庞青年指东打西,闪烁其词,却至今说不清自己搞的到底是发动机、电池还是“添加剂”,工作原理是甚,更无法解答“加水就能行使”是否属实,如果属实怎样实现。这样的一个企业、一种“技术”和产品,即便往最轻里说,也是需要独立专家委员会论证,才能投入政策扶持的——遑论资金?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各地“土火箭”“土科学”项目常常莫名其妙登堂入室,成为地方政府大力扶植的宠儿,早年的“鸡血疗法”“红茶菌”不去说,仅近年来就有福建周锦宇“一移惊天下”的所谓“新式浅水船”的“革命式设计”,以及“登上时代杂志”的“伟大发明”——“巴铁”,其结果,短则一年半载,多则十年八年,最终概念成为让人笑不出来的科学笑料,“奇迹”沦为一堆代价高昂的破铜烂铁,而当初高调站台的地方政府及负责干部则三缄其口,顾左右而言他。
以和“氢能源”有关的“土科学”而论,1984年哈尔滨司机王洪成“水变油”的所谓“伟大发明”一度轰动全国,带动方方面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达12年之久,最终“伟大发明”被证实为骗局和臆想,王洪成锒铛入狱(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刑十年),而失去的时间、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永远无法挽回。如今“新能源”概念再度走热,各国、各地也纷纷为此制定了丰厚的补贴、鼓励政策,这一方面推动了“真科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让相关“伪科学”“真骗补”再度花样翻新、沉渣泛起,对此必须引起警惕。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此次事件的另一个焦点——南阳市有关领导班子,究竟是受骗者、利益攸关者,还是两者兼而有之?网络时代信息查询方便,庞青年的“历史问题”本不应是什么秘密,如果南阳方面事先懵然不知,该作何评价?如果明知而仍然如此,又该作何评价?这真是信息时代的疑问手。
科学允许试验和犯错,但科学自有科学之规律和标准,且地方财政开支取之于民,任何人也无权慷民众之慨,去做这种所谓“允许失败”的高风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