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银隆新能源现任董事长卢春泉详解银隆风波内幕

  • 浏览量:3890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8-12-07
 
        “如果没有董总,银隆可能真过不了这一关。”11月22日,在接受采访时,珠海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隆”)董事长卢春泉这样评价董明珠对银隆的影响。
 
        董明珠与银隆,不仅是投资人、股东的关系,董明珠还用自己的名气带红了银隆,为银隆带来了品牌效应。
 
        2015年12月,银隆完成第二轮融资,总额16.9亿元。2016年底,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力”)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以个人身份入股银隆,并为其带来了万达、京东等“明星股东”,银隆第三轮融资共计30亿元。自此,这家尚未上市的新能源企业备受外界关注。
 
        2018年11月13日,银隆官方称公司大股东、原董事长魏银仓侵占公司超10亿元资产,公司已就此向法院起诉,对于涉嫌犯罪的情况,公司已报案并得到珠海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的受理。
 
        从2015年到2018年,短短3年时间,银隆估值涨了近10倍。如今,董明珠等外部股东与大股东魏银仓的矛盾彻底公开,银隆陷入风暴漩涡之中。
 
 
        “当时银隆发工资都困难”
 
        59岁的魏银仓是河北武安人,1997年在家乡开始从商,他创办的中兴汽修厂曾是当地最大的汽修厂。2004年,魏银仓南下广东,借房地产项目在珠海打下商业根基。
 
        2009年底,魏银仓成立珠海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银通”),即银隆的前身。魏银仓踩准了政策的节奏:2009年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拉开序幕的一年,政府从当年起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至2013年,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陆续颁布政策,按照补贴标准,一辆长度在6~8米的电动中巴车,可获得补贴共计60万元。在高额补贴刺激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开始猛增,并在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2011年7月,银通收购纳斯达克上市企业美国奥钛,持股51%。按照魏银仓当时的说法,“这一举动改变了我国没有锂电池材料知识产权的局面。”
 
        2012年,银通收购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获得客车生产资质。2013年,石家庄、邯郸两个产业园先后投产,银通改名银隆。但是,由于公司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虽然政策扶持力度很大,但银隆还是出现了资金危机,魏银仓一直忙着寻找投资方。
 
 
        银隆投资方、董事长,北京普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普润资本”)总经理卢春泉回忆说:“当时银隆发工资都困难。”
 
        银隆的前两轮投资人分别是中信证券和普润资本
 
        2015年,经由银隆首轮融资的主要投资方中信证券方面介绍,魏银仓结识了卢春泉。当时的魏银仓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仅仅两年多之后,他就的银隆董事长一职让位于卢春泉。
 
        卢春泉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证监会、三峡集团等单位供职并担任领导职务,对资本市场非常熟悉。2015年,卢春泉离开体制出来创业,出任普润资本总经理,管理旗下的私募基金。
 
        卢春泉的投资理念一直很明确,“就是顺应国家战略,重点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有些外界炒得很火的概念,像比特币什么的,我们看都不看。”
 
        银隆的发展轨迹和前景应该正符合卢春泉定位的投资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12月,普润资本顺理成章地成为银隆投资方,大量资金的注入极大缓解了银隆的压力。由于行业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再加上美国奥钛公司研发的钛酸锂电池独有的技术特点,卢春泉很看好银隆的前景。
 
        董明珠自掏腰包入股并成第二大股东
 
        同样看上银隆的还有董明珠。根据公开报道,2016年1月9日,在魏银仓的陪同下,董明珠参观了珠海银隆产业园,并表态将进一步进行深入合作。
 
 
        自此,银隆开始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经过7个月的考察,2016年8月,格力发布公告称,拟作价130亿元收购银隆100%股权。但3个月后,收购案遭格力股东大会否决。
 
        董明珠认为格力股东“太短视”,做事从不轻言放弃的她决定自掏腰包,并联合万达、京东、中集集团等“大佬”,以个人名义入股银隆。
 
        谈到这件事,卢春泉记忆犹新,“我和董总对银隆前景的看法不谋而合,我们都看好新能源产业,也看好这家企业。”
 
        不过,董明珠入股还需要银隆股东会和董事会通过。
 
        卢春泉最初并不赞成董明珠入股。“我最开始是反对的。新能源是朝阳行业,银隆有望成为行业标杆,以后估值不可限量。董总如果进来,大家的股份都要被稀释。”卢春泉对记者说。
 
        但在综合考量了公司的整体情况后,卢春泉认为外部资金的注入对公司发展有利,因此在董事会上投了赞成票。最终,董事会一致通过此次融资方案。
 
        2016年12月15日,银隆完成第三轮融资,董明珠以10亿元注资,持有7.46%股权,并在此后通过两度增资,股权比例增加至17.46%,成为银隆第二大股东。而万达、京东、中集集团等4家企业也和董明珠同时入股,成为银隆股权持有者,银隆第三轮融资总额合计30亿元。
 
        换人 | 魏银仓干了什么,让董明珠对其失去信任?
 
        “以后都听董总的”
 
        入股后,董明珠开始频频为银隆站台,并坚信其会在格力电器多元化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董明珠并不避讳自己的双重身份,银隆和格力签订关联采购协议,2017年计划互相采购总金额接近200亿元。
 
        在公开场合魏银仓非常配合,他说“以后都听董总的”。但是,对于公司的控制权,魏银仓有自己的打算。2017年,他借款17亿元,通过旗下公司增持银隆股份至25%,加上其一致行动人的股份,总计持有约35%的银隆股权。
 
        此举固然包含魏银仓对银隆前景的信心,但无可否认的是,魏银仓同样有“大权旁落”的恐慌——董明珠对外部股东的影响力太大了。王健林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万达在投资前根本没有对银隆进行尽调,他只是“相信董明珠的眼光”。而且,大多数外部股东根本无暇顾及银隆事务。也就是说,虽然并未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但在银隆股东会和董事会,董明珠拥有极大的发言权。
 
        不过,公司经营管理权仍然在大股东魏银仓手里。卢春泉回忆,在2017年初,股东层对魏银仓管理公司持赞同态度,“无论董总还是我,对老魏都很尊重,大家当时没想过换经营班子。”
 
        2017年6月,董明珠和魏银仓曾一起出现在央视《对话》栏目中,当时董明珠也肯定了魏银仓公司“一把手”的身份,只是认为,“银隆的管理要加强。”
 
        让董明珠对魏银仓失去信任的3件事
 
        据银隆内部人士透露,2017年下半年,连续发生了3件事,让董明珠对魏银仓失去“道德信任”。
 
        第一件事是产业园建设。在资金到位后,银隆在成都、天津、南京、洛阳等地的产业园相继开工。由于银隆与各地方政府签订的项目中,大都包含商业地产配套。魏银仓干脆就地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希望承接产业园的地产项目,干自己的老本行。为了获得股东支持,魏银仓还开出条件,欢迎其他股东入股。
 
        同时,在产业园建设期间,股东不时听到传闻,魏银仓领导下的经营班子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有中饱私囊的情况,业内甚至有“银隆的钱最好挣”这样的流言传出。
 
        鉴于这些传闻,外部股东一致否决了魏银仓个人开发产业园地产的要求。卢春泉甚至直斥魏银仓“就知道搞他那点房地产”。
 
        第二件事是此前媒体盛传的银隆收购天津一汽夏利事件,最初董明珠持支持态度,但在股东会上,卢春泉对此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银隆的技术优势并不在乘用车市场,不宜过早进入这个高投入的市场。
 
        董明珠认同了卢春泉的看法,她的态度也随之发生转变。但魏银仓看中天津方面给出的土地政策,一心想完成收购,最终方案流产,双方不欢而散。
 
        第三件事则是收购美国LucidMotor。这家美国电动车公司位于加州,基于与一汽夏利同样的原因,外部股东不同意这个收购计划。但魏银仓在未经股东会和董事会同意的情况下,授权公司向美国方面汇出5000万美元可转换债,打算强行启动收购计划。最后,在股东会的强烈反对下,这笔钱被追回,收购计划中止。
 
 
        卢春泉认为,在外部资金大量进入、银隆已由一个家族式企业变身为社会化企业的情况下,魏银仓并未适应自己新的身份,这一点是董明珠等外部股东和魏银仓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老魏总是说这是他的公司。但他的股权只有35%,怎么能说公司就是他的呢?”卢春泉对记者说。
 
        魏银仓退居幕后
 
        在与董明珠因为公司事务逐渐闹僵之后,魏银仓逐渐自行其是。“股东会形同虚设,基本形不成决议。”卢春泉说,“普润资本成为股东已经3年了,我连财务报表都没看到过。”
 
        矛盾愈演愈烈,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也不好,2017年底,魏银仓主动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时任公司总裁孙国华身兼两职,出任董事长兼总裁。
 
        但银隆内部人士说,孙国华根本坐不稳这个位置。由于孙国华与魏银仓关系私密,离任的魏银仓经常对公司运作发出指令。而董明珠则要求加强公司制度建设,通过股东会和董事会来加强对公司的控制,双方矛盾再度加深。
 
        2018年3月,董明珠、魏银仓和卢春泉在北京见面,最终3人达成一致意见,并很快在3月25日召开银隆第一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免去孙国华的董事长及总裁职务,决定由卢春泉出任公司董事长,格力出身的赖信华出任公司总裁。
 
        卢春泉则主动提出,自己只负责健全公司制度建设,不参与经营管理。
 
        因此,董事会同意由总裁赖信华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工作。
 
        决裂 | 董明珠叫停银隆IPO:“如果现在提交上市,我们都要违法”
 
        IPO曾是银隆大目标
 
        2017年3月,银隆的工商注册信息从“有限责任公司”悄然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5月17日,银隆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上市辅导备案登记。
 
        2017年6月,董明珠公开表示,银隆是“长期埋在沙漠里的金子”,有技术,只是缺管理和资金。而第三轮融资后,管理和资金银隆都不缺了,只要给她时间,可以“再造一个格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隆大幅扩产,向着IPO的目标大步前进。
 
        银隆扩张的信心也源于银行的大笔授信。资料显示,银行对银隆的支持力度空前,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和广州农商行等多家银行都对银隆授信支持,仅中信银行广州分行一家的授信额度就达276亿元。
 
        然而,银隆的资金依旧捉襟见肘。
 
        2016年,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对新能源汽车骗补进行核查。根据规定,凡2016年售出的车辆,运营满3万公里才可申领补贴,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年半时间,这一政策直接导致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普遍资金链紧张。
 
        “这样去提交上市,可能我们都要违法”
 
        同时,董事会逐渐发现银隆日常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些销售没有合同,有些车卖出去了收不到钱,有些车被莫名其妙退回来。”卢春泉说,根据新管理层统计,2015—2016年,银隆对客户资信、运营能力等评估不足,产生大量应收账款,后来发现无法收回。2017年末,银隆计提坏账准备余额较上年末增加了约5.4亿元。
 
        在了解情况后,董明珠最终拍板:主动中止上市辅导。
 
 
        卢春泉等股东最初对董明珠的决定并不理解,“作为股东,肯定希望上市,这样也有退出机制”。但董明珠最终说服了他们,“这样去提交上市,可能我们都要违法。”
 
        在接受采访时,银隆总裁赖信华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在推进IPO过程中,公司董事会及新管理团队发现历史存留较多的管理问题及其导致的经营状况不符合上市公司条件,所以我们在今年1月主动向广东证监局申请了中止辅导备案。”赖信华称,银隆会在适当的时机重新申请上市。
 
        魏银仓施压要重启IPO
 
        银隆中止IPO使魏银仓无法接受。在此前的增持中,他背负了巨额债务。
 
        据媒体此前报道,2018年春节前后,魏银仓通过孙国华向董明珠施压,他提出3个选项,一是由董明珠收购魏银仓所持股权;二是立即启动上市或借壳重组;三是魏银仓再另行融资,收购董明珠所持股权。董明珠听完后生气地挂了电话。
 
        最终董明珠还是给了魏银仓退出的机会。卢春泉说,当时计划由普润资本等三方共同收购大股东所持股份,收购价按134亿元估值计算。“在制造业,格力的成功是明摆着的,董总只要愿意介入管理,我们有信心。”卢春泉说。
 
        官司 | 魏银仓被诉三宗罪;银隆将走向何方?
 
        魏银仓被指重复向银隆出售专利
 
        就在卢春泉准备完成收购前夕,华融国际向银隆发来了一封催款函。
 
        根据银隆相关人员的描述,魏银仓在未经债权人华融国际同意的情况下,通过魏旗下另一家公司受让银隆对华融国际3.75亿元债务,但并未实际还款,导致银隆的欠款依然存在。同时,在魏银仓任董事长期间,他与银隆签订《债权债务抵销协议》,导致其原本欠银隆的3.75亿元债务灭失。在这起事件中,其他股东并不知晓魏银仓所为。卢春泉坦承:“华融国际已申请对银隆的部分资金进行冻结。”
 
        银隆官方称魏银仓侵占公司资产,一共提起3起民事诉讼,华融国际一事正是其中一起。
 
        根据银隆方面的描述,第二起诉讼为魏银仓重复向公司出售专利:2010年和2012年,魏银仓将5项专利作价1.0012亿元转让给银隆。2015年,魏在公司董事会未同意的情况下,将这5项专利中的3项重新估价9500万元,再度转让给银隆,从中侵占银隆9500万元。
 
        第三起诉讼则是银隆公司向魏银仓、孙国华实际控制的珠海市神通电动车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出售了汽车及充电桩,神通公司拒支付货款,涉及款项2.12亿元。
 
        卢春泉坦承,民事诉讼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作为一个估值上百亿、一度接受上市辅导的公司,银隆不可能坐等诉讼结果,接下来如何发展才是重要的问题。
 
        双刃剑钛酸锂电池
 
        作为一个以钛酸锂电池为核心技术的企业,银隆目前面临的最大技术瓶颈是:能量密度低,若作为汽车能源,无法适应长时间驾驶需要。
 
        赖信华表示:“我们明确知道我们自己的技术特点,所以我们暂时不打算进入乘用车市场。以后,银隆会在储能方向继续发展。”
 
        卢春泉也认为,乘用车市场无疑是一个诱人的领域,但动辄几百亿元的投资是现在的银隆无法承担的。而且,从目前的技术来看,钛酸锂电池确实无法满足乘用车的要求,银隆现阶段应该重点着眼公交车市场。
 
        对此,珠海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客车、公交车路线固定,单程线路在10至40公里之间,终点进站后等待发车时间间隔长。结合客车本身自重、体积较大,对电池体积、重量敏感度较低,钛酸锂的能量密度劣势并不显著。“具体到珠海,我们基本使用的是银隆的车。充电快、平顺性好、噪音小、驾驶员操作便利。”
 
        东北证券研究院此前的一份研报显示,中国北部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可达-15℃以下,最低气温可低至-30℃以下。传统电池性能在-20℃开始衰减,在-30℃以下恒流充电容量仅为充电总容量的14%,严重影响客车的运营。在这样的情况下,银隆的钛酸锂电池工作温度范围极宽,在-50℃环境温度下充放电性能依然保持良好,拥有极大的技术优势。
 
        银隆已打上格力烙印
 
        除了依靠技术特点外,在与大股东魏银仓决裂后,其余股东都希望董明珠能带领银隆走出风暴旋涡。事实上,虽然银隆方面不太愿意承认,但如今的银隆已经打上了格力的烙印。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标杆企业,格力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成本控制均比较成熟。在新的管理团队上任、“格力化”后,银隆确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以前,一个内勤部门主管就有权限用公款加私油,或者普通10元的拖布,大量以30元购入。现在这些情况根本不可能了。”一位在银隆工作6年的基层员工说。
 
        卢春泉对此也表示肯定,“魏银仓、孙国华离任后,很幸运董总也是我们的股东,她有制造业的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和管理团队。如果没有她接手,带来格力先进的东西,恐怕现在银隆都还迈不过这个坎。”
 
        从数据上看,银隆有向上的趋势。2018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超3000辆,比去年同期的不到1000辆涨了几倍。2018年第四季度,业内传统的冲刺阶段,几乎所有产业园满负荷运作,“在今年如此困难的大环境下,年销售额有望破百亿元。”卢春泉对记者说。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