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汽车销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的市场而言,中国汽车出口量只有国内销量零头,这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略显尴尬。
不过,国内品牌汽车出口量不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正在缓解这一尴尬局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汽车整车出口51.2万辆,同比增长29.4%。分车型看,乘用车和商用车分别出口37.4万辆和1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近年来,国产的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商用车)正在海外市场遍地开花。
我们甚至看到,国内商用车企业,如比亚迪已相当成功地“抄后路”——大举进入被称为“出海试金石”的欧美日韩等市场。其中,比亚迪目前已占据美国纯电动大巴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车价可达80万美元/台。这在贸易战的宏观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
1、产品“走出去”,品牌“提上来”
国内商用车的国际化,首先是产品和技术走出去。
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K9自2011年正式上线运营后,在海外市场已经累计获得订单超过千台,出口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在全球超过110多座城市都实现了运营。而这背后离不开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技术实力。
比亚迪首款纯电动客车 K9
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当属三电技术。我们知道传统内燃机动力总成由发动机、变速箱等组成,相对的,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则分为“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科技。由于大量电气化原件和技术的应用,“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几乎不可模仿。
众所周知,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日本可以说是世界级强国,而作为一个国产品牌,比亚迪K9能两次进入日本市场,拿到批量订单且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运营,其技术实力可见一斑。
国内商用车出海,产品是“走出去”,品牌层面也随之“提上来”。
这不得不提的一个背景是:在国外(特别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汽车与“逼格”基本无关。在大众看来,很大程度上汽车品牌的好坏,取决于是否环保、是否实用、是否安全、是否创新。
换而言之,成功国际化的国产商用车品牌,正在以“环保、实用、创新、安全”等品牌形象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以比亚迪为例,由于其在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国际化较为成功,德国媒体甚至感叹德国电动汽车推广逊于中国:据德国《新德意志报》5月2日报道称,德国曾被认为是环保技术先锋,但是现在对德国领先地位的怀疑在增加。
要知道在一个受空气污染折磨的国家,零排放驾驶才是真正的“高大上”。
《新德意志报》的报道称,电动公交车很好地适应了中国的气候战略。它们是出色的新能源使用者。深圳是电动出行的先锋。该市拥有扩建好的地铁网,几乎所有出租车都是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德国在这方面就像是发展中国家。
比亚迪在国际化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产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品牌格调的提升。
在挪威运营的比亚迪纯电动大巴
2、政治上“合纵”,商业上“连横”
要知道,在国内,比亚迪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引领企业,多年以来一直蝉联新能源乘用车与纯电动大客车的销量冠军。但是,国产商用车出海不易,要想在他乡扎根,“合纵连横”是必备武器。
所谓“合纵”,指的是国产商用车品牌在双赢的前提下,在与当地政府、工会等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比亚迪就是“合纵”的高手。
在刚过去不久的10月6日,美国加州兰卡斯特市市长帕瑞斯谴责了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愚蠢”行为,并呼吁华盛顿官员能到当地调研,改变对华错误政策。
美国兰卡斯特市市长瑞克斯•帕瑞斯
这位美国市长发言的背景,是他此前透露的两个数据:比亚迪在兰卡斯特建厂后,当地早上7点到下午4点的犯罪率下降了40%,失业率也从原来的24%下降为4%。
要知道,由于很多美国公司采取订单合同制,当地民众的就业依然是问题。所谓订单合同制是指美国很多工厂接到订单后才开始招募员工,并和员工签订短期合同。订单结束后,员工随即被解雇。
与这样短期的、不稳定的工作、时有时无的薪资相比,比亚迪能够提供的则是长期、稳定的工作。也因此,很多在波音、Space X的熟练员工也纷纷跳槽,选择到比亚迪工作。
此外,比亚迪还是北美首个加入工会的纯电动大巴制造商,目前已为当地创造超过800个就业岗位。
如果说“合纵”是与当地政府、工会等组织互利互惠互惠,那么国产商用车的“连横”,则是在商业上与当地企业的深度合作——海外建厂、成立销售公司。这几乎是商用车国际化的“杀手锏”。
·奔驰在在美国收购了福莱纳,而在日本则收购了三菱卡车;
·比亚迪与同欧洲成长最快的客车制造商亚历山大·丹尼斯有限公司(ADL)强强联合;
·东风汽车与瑞典沃尔沃组建了商用车战略联盟,成立合资企业;
·福田汽车也与戴姆勒成立50:50持股比例的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
“连横”的优势显而易见:
在品牌上,国产商用车能迅速得到认可。以比亚迪与ADL的合作为例,今年8月在英国伦敦,比亚迪迎来红色双层纯电动大巴“回头客”。比亚迪与ADL联手斩获伦敦首个大规模纯电动双层大巴招标中超过50%的订单。截止今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纯电动大巴市场占有率超20%,排名第一。
比亚迪与ADL联手打造的纯电动双层大巴
在技术上,海外公司国内商用车企业可凭借合资公司的方式,有机会消化、吸收和利用对方的先进研发技术、全球运作经验和资源,从而提升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政策上,国内商用车企业可以迅速避开政策(特别是排放标准)的坑。比如,福田戴姆勒就将生产的是面向欧美等国际市场开发的轻型柴油机,能够满足欧Ⅳ及以上排放标准。要知道,由于需要花很大的投入来达到这一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欧Ⅳ的引入对中国商用车企业挑战是很大的。
3、总结:
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国内商用车销售近30万辆,环比下降25%,降幅大于整个汽车行业市场的17%。同时考虑到贸易战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国际化”越来越成为国内车企的关键词。
在这样的背景下,占据美国纯电动大巴80%以上份额,全面进军欧、日、韩,产品足迹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地区的比亚迪可以说为国内汽车品牌树立了榜样,成为了提振国内汽车行业士气的闪光点。
作为汽车销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的市场而言,中国汽车出口量只有国内销量零头,这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略显尴尬。
不过,国内品牌汽车出口量不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正在缓解这一尴尬局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汽车整车出口51.2万辆,同比增长29.4%。分车型看,乘用车和商用车分别出口37.4万辆和1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12.6%。
国产商用车出海记:占美国8成份额,让德媒“自叹不如”
近年来,国产的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商用车)正在海外市场遍地开花。
我们甚至看到,国内商用车企业,如比亚迪已相当成功地“抄后路”——大举进入被称为“出海试金石”的欧美日韩等市场。其中,比亚迪目前已占据美国纯电动大巴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车价可达80万美元/台。这在贸易战的宏观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
1、产品“走出去”,品牌“提上来”
国内商用车的国际化,首先是产品和技术走出去。
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K9自2011年正式上线运营后,在海外市场已经累计获得订单超过千台,出口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在全球超过110多座城市都实现了运营。而这背后离不开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技术实力。
国产商用车出海记:占美国8成份额,让德媒“自叹不如”
比亚迪首款纯电动客车 K9
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当属三电技术。我们知道传统内燃机动力总成由发动机、变速箱等组成,相对的,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则分为“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科技。由于大量电气化原件和技术的应用,“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几乎不可模仿。
众所周知,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日本可以说是世界级强国,而作为一个国产品牌,比亚迪K9能两次进入日本市场,拿到批量订单且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运营,其技术实力可见一斑。
国内商用车出海,产品是“走出去”,品牌层面也随之“提上来”。
这不得不提的一个背景是:在国外(特别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汽车与“逼格”基本无关。在大众看来,很大程度上汽车品牌的好坏,取决于是否环保、是否实用、是否安全、是否创新。
换而言之,成功国际化的国产商用车品牌,正在以“环保、实用、创新、安全”等品牌形象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以比亚迪为例,由于其在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国际化较为成功,德国媒体甚至感叹德国电动汽车推广逊于中国:据德国《新德意志报》5月2日报道称,德国曾被认为是环保技术先锋,但是现在对德国领先地位的怀疑在增加。
国产商用车出海记:占美国8成份额,让德媒“自叹不如”
要知道在一个受空气污染折磨的国家,零排放驾驶才是真正的“高大上”。
《新德意志报》的报道称,电动公交车很好地适应了中国的气候战略。它们是出色的新能源使用者。深圳是电动出行的先锋。该市拥有扩建好的地铁网,几乎所有出租车都是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德国在这方面就像是发展中国家。
比亚迪在国际化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产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品牌格调的提升。
国产商用车出海记:占美国8成份额,让德媒“自叹不如”
在挪威运营的比亚迪纯电动大巴
2、政治上“合纵”,商业上“连横”
要知道,在国内,比亚迪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引领企业,多年以来一直蝉联新能源乘用车与纯电动大客车的销量冠军。但是,国产商用车出海不易,要想在他乡扎根,“合纵连横”是必备武器。
所谓“合纵”,指的是国产商用车品牌在双赢的前提下,在与当地政府、工会等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比亚迪就是“合纵”的高手。
在刚过去不久的10月6日,美国加州兰卡斯特市市长帕瑞斯谴责了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愚蠢”行为,并呼吁华盛顿官员能到当地调研,改变对华错误政策。
国产商用车出海记:占美国8成份额,让德媒“自叹不如”
美国兰卡斯特市市长瑞克斯•帕瑞斯
这位美国市长发言的背景,是他此前透露的两个数据:比亚迪在兰卡斯特建厂后,当地早上7点到下午4点的犯罪率下降了40%,失业率也从原来的24%下降为4%。
要知道,由于很多美国公司采取订单合同制,当地民众的就业依然是问题。所谓订单合同制是指美国很多工厂接到订单后才开始招募员工,并和员工签订短期合同。订单结束后,员工随即被解雇。
与这样短期的、不稳定的工作、时有时无的薪资相比,比亚迪能够提供的则是长期、稳定的工作。也因此,很多在波音、Space X的熟练员工也纷纷跳槽,选择到比亚迪工作。
此外,比亚迪还是北美首个加入工会的纯电动大巴制造商,目前已为当地创造超过800个就业岗位。
如果说“合纵”是与当地政府、工会等组织互利互惠互惠,那么国产商用车的“连横”,则是在商业上与当地企业的深度合作——海外建厂、成立销售公司。这几乎是商用车国际化的“杀手锏”。
·奔驰在在美国收购了福莱纳,而在日本则收购了三菱卡车;
·比亚迪与同欧洲成长最快的客车制造商亚历山大·丹尼斯有限公司(ADL)强强联合;
·东风汽车与瑞典沃尔沃组建了商用车战略联盟,成立合资企业;
·福田汽车也与戴姆勒成立50:50持股比例的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
“连横”的优势显而易见:
在品牌上,国产商用车能迅速得到认可。以比亚迪与ADL的合作为例,今年8月在英国伦敦,比亚迪迎来红色双层纯电动大巴“回头客”。比亚迪与ADL联手斩获伦敦首个大规模纯电动双层大巴招标中超过50%的订单。截止今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纯电动大巴市场占有率超20%,排名第一。
国产商用车出海记:占美国8成份额,让德媒“自叹不如”
比亚迪与ADL联手打造的纯电动双层大巴
在技术上,海外公司国内商用车企业可凭借合资公司的方式,有机会消化、吸收和利用对方的先进研发技术、全球运作经验和资源,从而提升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政策上,国内商用车企业可以迅速避开政策(特别是排放标准)的坑。比如,福田戴姆勒就将生产的是面向欧美等国际市场开发的轻型柴油机,能够满足欧Ⅳ及以上排放标准。要知道,由于需要花很大的投入来达到这一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欧Ⅳ的引入对中国商用车企业挑战是很大的。
3、总结:
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国内商用车销售近30万辆,环比下降25%,降幅大于整个汽车行业市场的17%。同时考虑到贸易战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国际化”越来越成为国内车企的关键词。
在这样的背景下,占据美国纯电动大巴80%以上份额,全面进军欧、日、韩,产品足迹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地区的比亚迪可以说为国内汽车品牌树立了榜样,成为了提振国内汽车行业士气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