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9月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里特别提到“加强加氢设施建设”以来,我国的氢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
不少人以为,我国氢能源汽车的关注只是最近两年的事情。其实至少早在7年前,国家就对此有了长期规划。例如,在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已经明确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重要发展方向,并提出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等战略;2016年10月,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首次提出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在2017年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支持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技术攻关,逐步扩大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范围。氢燃料汽车将与纯电动汽车长期并存互补,共同满足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的需要;在今年“两会”氢能源版块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而在7月底举行的“长三角氢能产业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相关人士也透露,工业信息化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是重要内容……
有一点无可厚非,自“推动加氢等设施建设”写入《政府报告以来》,我国对氢能源汽车和与之相关产业发展犹如按下了宝马的“Launch Control”键,各级各地相关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据不安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内至少20多个省市出台了扶持氢燃料电池产业的相关政策。
政策是出了,但落到实处到底发展得如何呢?
01
产业布局面广,但氢能源私家车普及还需等待
从笔者目前所搜集到信息看,目前真正面世的氢能源汽车多聚焦在公共交通领域或产业布局方面。请看:
2003年,北京最早启用氢燃料客车,只不过当时是引进的奔驰品牌;
由东方电气与成都客车联合研发的蜀都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已早在2018年5月就已经投入了运行。而且早在2015年就生产出了第一代蜀都氢能源汽车。
福田汽车与丰田等多方合作的搭载6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新能源客车于2019年4月首次亮相,并将于2021年投入量产;
淮柴动力斥资1.63亿美元计划于2021年前为商用车提供至少2000套燃料电池模组;
2019年7月19日,中国石油山西销售公司与山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新建一批加氢站;
7月25日,东风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多方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推广、共同培育氢能装备制造产业等。东风将负责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开发、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
7月26日,我国首列氢能源有轨电车正式在佛山高明项目上轨调试,并预计于年内进入初期运营;
10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申能集团、临港集团在上海临港签署氢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00亿元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立集制氢、加氢、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示范运营等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生态;
……
此外,还有中通、青年汽车、武汉开沃新能源汽车、宇通汽车、申龙客车、佛山飞驰汽车等都已经在各地投入运营了数量不等的氢能源公交车。
而在私家车领域则相对滞后许多,目前从笔者所掌握的信息看,仅有格罗夫一款车型。这款定位为大型豪华SUV的格罗夫号称“中国首款氢能源汽车”,据说最大续航可达1200公里。其最早与公众见面是在 2019年3月于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举办的首发仪式上;而之后不到一个月,该品牌的另一款高端SUV欧思典(Obsidian)也在重庆“中国智谷”的试制试验线上下线,且计划在2020年实现量产,首先在一线城市推出,并于2022年前推向全国。这似乎是距离大家最近的、最有希望企及的氢能源车。
在以上众多布局中,氢能源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无限、市场巨大。而从全球预测来看,国际氢能委员会曾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1000万辆至1500万辆;而据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统计,仅2017年氢燃料电池投资项目就达1000多亿……
无论从政策支持、科技发展、专家预测,还是能源需求、生态保护都使大量热钱蜂拥而至,虽然这能从一定程度上加速氢能源产业发展,但这也可能会带来投机、浪费、混乱等弊端。正如“2019年氢能产业发展峰会”上,多位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所呼吁的那样:“要理性对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02
现代在技术上稍弱,但在布局上凸显雄心
从全球范围看,无论从产业布局,还是氢能源车技术突破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有美德日韩等几国。而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主要是日系丰田的Mirai和韩系现代的NEXO,目前已经实现量产,尤其是Mirai,据称将会在2020年推出第二代车型,并计划进入中国市场。
而从产业布局上看,德国在氢能方面的推广应用走在了欧洲前列,无论在燃料电池车、通信基站,还是家庭热电联电站、加氢站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已经具备初步成熟的业态。由Air Liquide、Daimler、Linde、OMV、Shell和Total等全球颇具分量的6家氢能产业的龙头企业结成了H2Mobility联盟,一同助推德国氢能产业发展。目前德国加氢站数目已超过70座,预计到2019年底,H2 Mobility(类似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加氢站)将在德国7大都市区、主干道运营100座加氢站。
作为德国车企代表,宝马集团也在2019法兰克福车展上首次展示了旗下燃料电池概念车,并积极部署氢燃料电池技术,计划于2022年基于X5进行小批量量产下一代氢燃料电池电力驱动系统,并最早于2025年开始为消费者提供燃料电池汽车。
而北美市场,目前约70座加氢站除了一座位于加拿大,其余全在美国境内。在美国,燃料电池汽车液氢使用量非常高,全年液氢市场需求量的14%都用于氢燃料电池车。目前,热销的Mirai车型在美国共销售了约3000辆,是Mirai销量最大的市场之一。而且,美国的Air Products、Praxair等公司还掌握着液氢储气罐、储氢箱等核心技术,而且拥有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叉车企业Plug Power,目前已有超过2万辆燃料电池叉车。
而韩国虽然技术实力上赶不上美国,但在全球市场的布局不可小觑。韩国计划在未来5年内用于氢燃料电池及加氢站的补贴将达到20亿欧元,目标是到2022年为1.5万辆氢能源车、1000辆氢动力公交车,以及310个新的氢气加气站提供资金。2018年9月,现代汽车就宣布与瑞士H2 Energy公司合作,向其提供1000台氢燃料电池重卡;在中国,2018年底,现代汽车与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共同设立“氢能基金”,旨在对氢能产业价值链创新企业进行投资;就在今年4月“2019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期间透露,现代或将在四川生产氢燃料汽车。
尽管如此看起来挺热烈,但在市场潜力最大的私家车方面,即便是早在2014年就上市的丰田Mirai目前的销量也不足万辆,而现代NEXO在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也才刚突破1500辆,再次让大家看到一个年轻产业发展的不易。
编者按:100多年前,我们错过了发展传统燃油车的热潮,如今我们正一步步缩小与国际一流车企的差距;新时代里,在氢能源汽车迎来发展之际,我们紧握机会,技术研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陆续开花。或许,我们会迟到,但我们从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