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和丰田们 为什么都选择了比亚迪作为合作伙伴?

  • 浏览量:361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8-12

 

  今年4月份丰田章男到访清华大学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丰田要把钱投向最有未来的地方。”巧合的是,比亚迪汽车销售总经理赵长江,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如果你的技术不是被用户期待的,再领先也没有用。”

 

  这两句话说出来的风格不同,但最核心的思想,却是完全一致的,都显露出对于技术的专注与重视。在那个时候,外界还不曾想到,丰田和比亚迪这两个在各自领域领跑的车企,走到了一起。两个星期前,比亚迪与丰田共同发布了两家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协议的消息,对于自主-外资在生产、销售层面的合资,在国内早已是常态,但中国车企与世界一线巨头在技术层面展开深度合作,却是屈指可数。意义更加深远的是,两家公司的合作远不止电池采购层面,而是计划在纯电动轿车和低底盘SUV方面展开合作,且未来的产品将悬挂丰田logo。

  

 

  对汽车产业稍有了解的人会明白,这样的合作,意义甚远。

 

  丰田为什么要和比亚迪合作?

 

  听到两家公司的合作声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丰田为什么找比亚迪合作?”其实对两家公司稍有了解,就会明白丰田结盟比亚迪的意义,相比之下,比亚迪为什么要和丰田合作,才是更有趣的问题。

 

  还是先聊聊丰田。自20年前普锐斯上市以来,丰田长期奉行的技术路线,就是无需充电的HEV混动系统,它帮助丰田在全球赢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塑造了环保先锋的形象。这样的技术优势,让丰田在环保节油方面更加彻底的插电式混动以及纯电动领域,长期裹足不前。在丰田眼中,环保汽车的终极形态是氢燃料电池技术,他们计划未来从如今的HEV直接跨越到燃料电池车。

  

 

  这种情况在最近两年发生了转变,在丰田章男的坚持下,丰田开始在插电式混动与纯电动汽车领域开始发力,今年3月份在国内上市的雷凌/卡罗拉PHEV,便是这一策略转变的迹象之一。不过,丰田在插电式新能源车上的发展并不乐观,雷凌/卡罗拉PHEV都是基于先前HEV双擎版的系统改造而来,节油方面没有突出的效果,性能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国内其它PHEV车型,百公里加速达到了近12秒。但是,丰田进军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市场的决心,却越来越强。早在2017年年底,丰田就制定了2025年将插电式混动/电动车销量占比提升至一半的目标,其中仅仅在中国市场,就将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而在更远的未来,丰田还计划203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550万辆,其中纯电动与燃料电池的销量,就将达到100万辆。在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方向的进军,丰田已经下定了决心。可惜的是,丰田虽然在HEV混动和燃料电池领域独步全球,但它在插电式混动与纯电动领域却是起步较晚的车企,相关的技术与产品经验,甚至不及同时期的德系、美系竞争对手。而相比德系与美系,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与经验却要更加全面和先进,这种情况下,丰田与比亚迪寻求合作,就顺理成章了。

 

  相比之下,比亚迪与丰田合作,究竟能获得什么,却更让我好奇。

 

  比亚迪的底气

 

  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层面的领先,已经远超普通消费者的想象。

 

  早在2008年推出的首款混动车F3DM,在纯电续航里程和百公里加速上,已经领先今年才上市的卡罗拉/雷凌PHEV。几年之后上市的秦DM、唐DM等车型,第一次将性能变成了中国品牌车型的一个元素,并成为了后来国内外车企在PHEV领域的标杆。而到了现在,全新一代唐DM、秦DM已经用上了比亚迪第三代混动技术架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以及电驱系统的可靠、安全性,已经领先其它对手一个时代。

  

 

  这样的技术领先,很快转化到了销量层面。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市场上,比亚迪以一己之力占据了25%的份额,相当于吉利、上汽、江淮与长城四家车企的新能源车销量总和。但是这样的销量成绩,还远不足以反映出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先。

 

  比如在最关键的动力电池领域,当其它车企争相与宁德时代抢夺订单时,比亚迪却可以气定神闲地按照自己的规划采用自己的电池,并且将电池部门独立出来,开始向其它车企开放供应。

  

 

  比如在电驱系统最核心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IGBT)领域,比亚迪在2005年组建研发团队之后,在2017年成功研制出了第四代IGBT芯片,并于2019年将SiC产品应用于汽车电控。如今全球能够独立设计制造IGBT的汽车厂家,除了丰田之外,只有比亚迪。

 

  从电池到电控,从架构到车身,比亚迪已经将新能源汽车所有的核心与关键技术都掌握在了手中,其它供应商或车企,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在关键技术上对比亚迪卡脖子。这不仅是第一家实现这一成就的中国车企,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控这些技术的整车企业。明白了这些,再想想卯足了劲儿要进军新能源市场的丰田,你还会纳闷它找比亚迪合作的原因吗?

  

 

  任何的领先,都不是偶然

 

  迄今国外一线车企与中国车企进行技术层面的合作,只有戴姆勒和丰田,而这两家公司的合作伙伴,都是比亚迪。所谓厚积薄发,近十年时间,比亚迪在销量方面的表现并不特别亮眼,但它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先,却愈发凸显出来。

 

  不过,在技术层面取得全球领先,远远比销量的进步困难得多。譬如上面提到的IGBT芯片,是比亚迪从2005年开始布局,直到12年后才研制出如今世界一流水准的第四代,而在这个领域,国内绝大部分车企都尚未涉足过。DM3.0 双模混动技术,在国家尚未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2008年,就已经通过F3DM进行试水,之后经过秦、唐、元以及最新的宋Pro等一系列车型的迭代、完善,形成了如今最全面的新能源产品序列。

  

 

  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市场上存在感最强、销量最耀眼的那个,但它却一直是潜力最大、最被投资者以及国外车企看重的那个。从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到汽车发明者戴姆勒进行合资,再到如今的混动车鼻祖丰田寻求合作,比亚迪的潜力,从来没有被眼光锐利的人忽视过。

 

  早在10年之前,比亚迪就分别在电池、发动机、底盘等等核心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并留下了无数为粉丝们津津乐道的打破行业垄断的轶事。早在2014年,比亚迪就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提出了“542”科技战略,5代表着百公里加速不超过5秒,4代表全时电四驱,2则意味着混动车型的百公里油耗要低于2L。一年后,比亚迪又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7+4”全市场战略,在私家车、公交、出租车等七大常规领域以及仓储、矿山、机场、港口四大特殊领域等中国道路交通领域所有用油的地方,比亚迪都将全部用电解决,从技术到产业链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2017年,在一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中,比亚迪以24.9的专利强度位列榜首,仅仅在2016年之前,比亚迪的在国内公开的汽车相关技术专利总量就达到了2.2万个,其中不乏电驱系统、电池及管理系统、铝合金车身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而到了现在,比亚迪已经建成了3大实验室和6大研发基地,单单在研发领域的员工人数,已经超过了3万人,仅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向研发领域投入了85.36亿元,较去年同期大涨36.22%。此外,比亚迪的新能源客车不仅在国内具有垄断地位,在欧美日等成熟的海外市场,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先锋,在很多地方甚至根本没有竞争对手。正是有了多年在技术领域的投入与积累,才有了今天新能源市场绝对领先的份额,才有了与世界一线巨头平起平坐谈合作的比亚迪。

  

 

  总结

 

  车企与车企之间的竞争,从来不是单一方面的,背后有产品的较量、有营销的较量、有市场策略的较量,也有最具决定性的较量层面——技术,至于技术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其实是专利的较量。

 

  在技术专利层面占据优势的车企,往往能形成很高的壁垒效应,车企一旦占据主流技术的高低,就有希望获得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优势。例如德国ZF、日本爱信各自在纵置与横置AT变速箱上的技术优势,就帮助德系、日系车企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而丰田在HEV混动技术上抢占的技术高地,就影响了近二十年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格局。如今,决定未来数十年车企兴衰的新技术天平,第一次向中国车企倾斜,而实现这一局面的最大因素,就是比亚迪。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