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60万辆,比去年增长40万辆左右。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全面实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扩大是必然趋势。如今,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潮流,但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自主品牌已经抢占了先发优势。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占据了九成市场份额。
面对“双积分”政策,合资车企相继“觉醒”,将在今年大举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汽大众、一汽-大众、长安福特、东风日产、东风雷诺、广汽三菱等企业,均发布了在华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规划。预计2019年,将有20余款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上市。
积分考核倒逼合资品牌发力
今年,新能源汽车积分的缓冲期已经结束。从1月1日开始,工信部等部门将按照《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积分办法》)对车企新能源汽车积分进行统计并考核。在此情况下,国内车企正式进入了直面积分考核的应试状态。
由于去年各家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相对较好,新能源汽车积分也得到了很快提升。从目前情况看,各家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基本都处于提升状态。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自主品牌的情况远好于合资品牌,普遍在考核标准之上。这意味着,对新能源汽车积分考核开始后,合资品牌面临的压力将相对较大。
早在2013年,国家就开始大力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当时,一批自主品牌抢占先机,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凭借新能源汽车拉动销量,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等企业取得了良好成绩。然而,自主品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合资品牌却显得相对迟缓。
中方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但受制于外方意见,迟迟没有推进,外方担心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可能出现不稳定性。此外,当初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并不完善,市场环境、消费者认可度均较差,企业经营困难、盈利模式不明朗等都让外方有所顾虑。
一位合资车企高管向记者表示。
不过,随着我国政府加紧推动《积分办法》出台落地,合资品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据悉,新能源汽车积分从2019年开始设定积分比例要求,其中2019、2020年度的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2021年度及以后年度的积分比例要求另行公布。
《2017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核算情况表》显示,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北京奔驰、长安马自达、东风本田、长安标致雪铁龙等众多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均为零分,压力不可小觑。更加关键的是,随着油耗标准日益严格,即使“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达标的企业也感到惶恐不安。按照《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需要降到4.0L/100km。
对传统车企而言,这一标准相当严格。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表示:企业必须做电动车,其实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油耗。在技术上,4.0L/100km的目标对传统燃油车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必须要有新能源汽车来平衡。未来,新能源汽车在大众集团的销量比例将达到20%~25%,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政策对油耗和新能源汽车的要求。
新能源汽车投放力度空前
面对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压力,合资品牌开始加快入局脚步。在产品方面,从各大合资车企在去年底抛出的新能源汽车推出计划上即可看出端倪。
丰田将按照规划于2020年首次引进纯电动汽车,并在全球推出超过10款纯电动汽车,2025年全系车型都将推出电动版;日产汽车将在2022年前向中国市场引入20余款电动化车型,重点发展推广新能源汽车技术;本田将在2025年前推出20余款电动化车型,即将投产的第三工厂也将考虑电动化车型的生产。
根据规划,大众将在2020年前,向中国市场推出13款基于MQB平台的新能源汽车,包括EV和PHEV车型,2020年后,将打造4款基于全新MEB平台的全新纯电动汽车并投放中国市场;通用品牌到2020年前,将会推出至少7款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品牌旗下所有车型都将实现电气化升级。
高端品牌也没有放慢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与投放。在宝马的计划中,其将在2025年前推出25款新车,其中12款为新能源汽车,如宝马5系Li插电混动版车型将于今年推出,更加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奔驰方面,虽然已经拥有S级和GLE级插电混动车型,但价格高昂,未来其将更注重中等价位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据悉,到2025年,奔驰将会有15%~25%的纯电动车型;奥迪在华的新能源汽车布局比较缓慢,但在去年广州车展期间,奥迪带来了e-tron车型,预示着其正式开启在华新能源汽车战略。奥迪计划在2022年前率先本土化生产10款新能源汽车,其中e-tron将在今年引入国内销售,并于2020年实现本土化生产。
新合资企业开启新布局
跨国车企除了积极加码在华合资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投放,包括宝马、大众、通用等跨国车企也先后开始与我国汽车厂商寻求进一步合作,展开新一轮合资合作,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
大众和江淮于2017年6月,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署合资企业协议,股比各占50%,该合资企业将进行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移动出行服务。目前,江淮大众新能源乘用车项目研发中心也已于安徽合肥破土动工;2018年7月,长城汽车宣布与宝马总计投资51亿元设立合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标准产能预计为16万辆;2018年10月,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已正式开工,计划两年后建成投产;2018年12月,江铃集团和雷诺集团宣布就进一步拓展增长迅猛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达成合作协议。雷诺集团将通过增资成为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重要股东。
跨国车企在华紧锣密鼓地发起新一轮合资,除了因为我国相关汽车企业合资政策的放开,也是为了应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但更为关键的是《积分办法》倒逼。《积分办法》对外资压力巨大,新合资企业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也有利于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从长远看,车市逐步进入电动化产品时代,跨国车企需要在中国市场进行新布局。
前几年,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汽车的东风迅速发展,合资品牌却迟迟不见动静,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合资品牌没有跟上节奏是因为“船大难掉头”。如今看来,合资品牌的一系列“掉头”动作十分凌厉迅猛,正在准备快步赶上。凭借外方具备的技术优势,相信将在较短时间内弥补“慢半拍”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形成一定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