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门槛、重监管,造车新势力入局容易玩转难

  • 浏览量:1323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1-09
 
        为适应汽车产业改革开放新形势,完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9年1月10日起施行。《规定》是新时期我国汽车产业投资管理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共分九章四十八条,涵盖了产业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标准、项目备案管理、协同监管要求、产能监测预警等多方面,体现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突出政策导向、提高投资项目准入标准和夯实监管责任四大特点。
 
        《规定》给汽车制造业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重大的。《中国汽车报》以“投资新政如何规范造车运动”专栏,详细阐释《规定》给造车新势力的代工模式、兼并重组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带来的影响。
 
 
        有人手握造车资质、坐拥现代化生产工厂,却因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被工信部列入“特别公示”名单;有人“不差钱”、有技术,却因为没有一纸“通行证”而被拒之门外。今年,这些怪现象将随着1月10日起施行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而逐渐减少,秉持着“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的原则,只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基础,造车新势力只需向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就可以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李万里表示,结合此前工信部印发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简称“办法”),造车新势力的代工模式得到认可,让有能力想进入汽车领域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将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构建开放公平的汽车市场、推进行业市场化发展。
 
        降低造车门槛
 
        “造车新势力今后获得生产资质的难度降低了。”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曾几何时,资质成为造车新势力一道“迈不过去的坎”,由此引发的诸多乱象为业内所诟病。诚然,实施汽车产业投资项目核准在产业发展早期,确实起到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推动产业集聚高效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如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所言,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布局基本完成,骨干企业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加上市场主体趋于多元,跨界融合特征明显,需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继续实施事前核准,不仅必要性明显降低,而且难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因此,国家发改委取消了汽车投资项目的核准,改为备案管理。
 
        在“放行”的同时,《规定》也对新势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设计研发企业、境外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为主要法人股东的,研发且拥有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汽车产品,上两个年度累计境内外市场销售并登记注册的数量大于3万辆纯电动乘用车或3000辆纯电动商用车,或上两个年度纯电动汽车产品累计销售额高于30亿元。
 
        对于产品技术均过硬且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造车企业来说,销量或销售额的要求并不是太高的门槛,2018年蔚来汽车的交付量已经接近1万辆,今年威马汽车也有望实现1万辆汽车的交付。
 
        至于《规定》中对新建工厂所处地区的要求,崔东树认为,这是对地方政府的要求提高了。一方面,这能遏制当前各地新能源汽车项目“跑马圈地”的行为,避免因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出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能让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代工还是自己获取资质?
 
        2016年4月,迟迟等不来“牌照”的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前者的首款产品最终敲定由江淮代工生产,自此拉开了代工模式的帷幕。2017年,小鹏汽车与海马汽车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展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小鹏汽车。
 
 
        虽然《办法》的出台为始终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代工”模式确立了合法地位,但正如威马汽车首席执行官沈晖所担忧的那样:“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在他看来,车是最复杂的智能硬件,如果不是亲自生产,会对其没有信心。并不是国产制造水平不行,而是沈晖认为,由于缺乏造车经验,新势力将产品制造委托给代工厂,会在造车过程中失去对产品质量的全面把控,这是代工模式的一大弊端。
 
        事实上,对于其他已选择代工模式的造车企业来说,代工是权宜之计,小鹏汽车首席执行官夏珩就曾表示,选择由海马代工,首先是为了解决生产资质的问题,其次则是因为新建工厂赶不上第一款车的上市时间。
 
        在谈到《规定》出台后,新势力该选择代工还是自建工厂时,崔东树直言:“企业如果选择代工会更顺利,但如果想实现增值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自建工厂。”
 
        由此看来,行业管理部门在政策制定时打了一个组合拳:《办法》明确了代工的合法地位,这一模式也可成为规模较小和实力不强的车企的造车途径,但对于想要做强做大的造车企业来说,需先通过代工完成产品交付,彰显其产品实力与底气之后,获取生产资质就水到渠成。
 
        拿到资质只是第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获取资质只是在消费市场中站稳脚跟的第一步。
 
        首先面临的是自建工厂的巨额建设费用问题。
 
        《规定》明确指出,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应符合“建设规模,纯电动乘用车不低于10万辆,纯电动商用车不低于5000辆”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拥有“车身成型、涂装、总装等整车生产工艺和装备”以及“纯电动汽车产品质量保障、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及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投资热潮逐渐趋冷,资本风口也在收紧,加上因交付量不高导致资金回笼有限,“钱从哪来”的问题将成为新造车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其次面临的是交付难题。
 
        较早就获得生产资质的前途、敏安、陆地方舟等企业交付量并不高,前途K50于2018年8月8日上市,交付量较低,而敏安和陆地方舟的交付量更是几乎没有相关新闻,曾许诺在2018年交付1万辆的威马汽车同样推迟了原定的交付时间,这其中不仅有产品的相关问题,同时还包括对申请补贴政策等其他流程和环节的熟悉程度等问题。针对交付产品的一致性问题,《规定》也提出了,新建项目需具备“车用动力电池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和一致性保证能力”。
 
        第三,实现规模化生产后,新造车企业就正式进入了赛道。
 
        在产品的持续研发、试验和产品技术水平方面,《规定》也要求,新建项目需具备“纯电动汽车持续研发能力,在已有研发机构基础上,建立产品信息数据库,提升产品概念设计、试制试装、试验检测和整车运行状态监控等能力”,且“研制的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通过进一步提高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的条件,明确对投资主体、技术水平、项目所在区域的要求。“《规定》将引导和支持真正有实力、能力和成熟技术的企业进入纯电动汽车生产领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吴松泉如是说。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