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车和家拟斥资6.5亿元收购力帆旗下整车资质一事,让业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众所周知,相较于其他的行业,汽车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国家层面对此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这也成为造车新势力们难以绕过的难题。
按照现行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要求,新建车企要想获得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首先需获得发改委对该项目的审批核准,在发改委审批之后,获批企业还要通过工信部《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考核,直到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才算正式获得了纯电动汽车的生产资质。
由此可知,新兴车企们迈过造车的第一道门槛便是获得发改委的项目审批。然而,现实情况是,自2017年5月22日江淮大众获得第15张生产资质后,发改委便关闭了资质审批大门,至今已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尚未放开。
而在已获得发改委核准的15家企业中,仅有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知豆、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合众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金康新能源、国能新能源10家企业获得了工信部的产品准入;在第315批拟新增企业中,河南速达有望成为第11家;后续排队等候还有敏安汽车、万向新能源、陆地方舟和江淮大众。
可以想见,新兴车企想要独立申请资质显然不是件易事。然而,面对新车量产交付的日益迫近,且资质审批大门短期内又重启无望,造车新势力不得不另辟蹊径,或选择代工生产,或选择收购生产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