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主要变化点是:发展愿景:1)目标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此前为20%左右);2)删除了2030年的销量目标(此前为40%);3)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电耗降至12KWh/百公里(此前为11KWh/百公里)。新增“第八章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完善双积分,建立与碳交易市场衔接机制;2)完善新能源车购置税等税收优惠,优化分类交通管理及金融、保险等支持措施;3)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公共领域新增获更新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
按照25%的销量目标,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700万辆以上,目前看2019年是近130万台,因此2019到2025年复合增速超过33%。氢燃料在乘用车很难突破,主要是公交和城市物流车的探索。增程式插混是商用类车型的机遇,纯电动依然会是新能源汽车的绝对主流发展方向。
一、指标方向更加务实和可控
1、愿景务实
12月版
力争经过十五年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我国进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提升。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10月版
力争经过十五年持续努力,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融合发展协调高效、产业生态健全完善,纯电动乘用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商用车实现规模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我国进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内的商业化应用,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新能源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1.0kWh/100km。
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 40%,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7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汽车新车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分析: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较10月版的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提升5个百分点,更加强化新能源车的主导发展力度。
过去几年的新能源车的占比提升较好。2018年新能源车占产量比例是4.6%,较17年增长2.3个百分点。2019年的6月的新能源车占比达到8.1%。但近几个月的占比下降。未来的新能源车占比还是需要政策推动。
我感觉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这个目标对企业的引领方向很大,会推动企业加速发展新能源车。
而10月的版本: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 40%,这个相对不确定性大,缺目标相对2025年的25%是偏低的。因此不提出这个目标是很合理的。
2、强化技术水平提升
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2·0升/百公里。
【10月版】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内的商业化应用,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新能源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1.0kWh/100km。
分析:
对新能源车的能耗指标针对性优化。既要保证大型化的技术提升,也要确保插混的油耗降低。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相对原来的11.0kWh/100km的指标放宽有利于大型电动车的发展。
3、强化产品质量体系的提升
第四节强化质量安全保障
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提升行
动,引导企业加强设计、制造、测试验证等全过程可靠性技术开发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引导企业强化品牌发展战略,以提升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企业对产品安全的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以及维修保养、充换电等安全标准,完善安合法规制度。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召回管理工作力度。落实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合生产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分析:强化产品质量体系的提升是目前新能源车的重大问题和突破机遇,只有质量可靠才能得到认可。其中的安全性问题尤其是突出的。
4、强化增程式的发展
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
【10月版】
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
分析:
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商用车领域的增程式能有效的降低能耗,实现电驱动的核心战略。未来的卡车和MPV等车型都有增程式的发展的巨大的潜力。
5、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发展
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围绕多元化生产与应用需求,通过开放合作和利益共享,打造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发挥各类基金的协同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等零部件企业优化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产业基础好、创新要素集聚的地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若干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0月版】
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围绕多元化生产与应用需求,通过开放合作和利益共享,打造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在产业基础良好、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地区,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建设协作高效、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水平。到2025年形成 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分析: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发展,删除了到2025年形成 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概念,有利于竞争性发展,不仅是上海的长三角的产业集群,广东地区、华中地区、北方地区也是汽车市场转型的重要阵地。
6、充电以慢充为主
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适度超前、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
明确非运营车辆充电服务享受居民生活电。
【10月版】
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即插即充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合理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依托泛在电力物联网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分析:慢充为主是核心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电动车与电网和谐匹配的必然趋势,利用夜间波谷用电才能实现私人消费者的电动车的低成本效果体现。快充不是主力方向。
尤其是明确明确非运营车辆充电服务享受居民生活电。这必然是要强调电网必须保证居民电动车用电的合理指标,实现用电价格的政策支持。
二、保障措施力度强
1、双积分与碳交易有效衔接
完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建立与碳交易市场衔接机制。
未来5年的发展新能源车的核心推动是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但2025年后的新能源销量占比提升,双积分的效果难以在电动车高比例的情况下可持续推进。
未来发展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协同发展仍是趋势。同时电耗也逐步计入能耗指标,因此有效的引进碳排放交易的概念也是与国际接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很好的事情。
2、新能源车购置税逐步恢复
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及金融、保险等支持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公共服务、共享出行等领域车辆运营支持力度,给予新能源汽车通行、使用等优惠政策。
未来新能源车必然也要交税,形成新能源与传统车的同步发展的特征。未来的新能源车运营补贴是地方政府能做的事情。
3、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新能源汽车
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综合考虑现有生态文明改革实践基础、区域差异性和发展阶段等因素,贵州省、江西、福建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推动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是以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区作为重点区域,其中,北京是重中之重。
这是以省和3为概念的巨大的市场,对商用车发展的重要的支撑。这些区域的新增营运车辆都会变成新能源车。市场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