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PK曾毓群:两位电池大王的恩怨江湖!

  • 浏览量:1541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8-27
 
 
    “比亚迪的电池暂不会对外出售,我们要保持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2016年9月份,比亚迪电池技术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时,王传福信誓旦旦地宣称要“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样“技术封锁”式的做法,给了宁德时代天大的机会,让曾毓群一路登顶封王。现如今,王传福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试图弯腰捡起那丢失的王冠。
 
    从2018年底,王传福开始加速推进电池业务的分拆,对于其一直押宝的磷酸铁锂电池和后来开始涉足的三元锂电池,比亚迪都都将全面向市场所有车企供货。在王传福的战略设计中,亚迪会将把汽车电池业务分拆为一家独立公司,并将于2022年底前上市。
 
    “我今年50多岁,倘若60岁退休,还有不到十年时间。在退休前,我会把比亚迪的框架和管理层委员会体制搭稳。若一切顺利,那时比亚迪规模优势形成,竞争对手就没有机会。”王传福说。
 
    虽然比亚迪的“竞争对手”数也数不清,但在电池这个战场上,人们更倾向于把他口中的竞争对手理解成——宁德时代。于是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了现任电池大王——宁德时代的掌门人曾毓群,面对“觉醒”的王传福,曾大掌门该如何接招?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
 
    在中国企业家当中,王传福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人物。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家里有5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母在他读初中前后就离开了人世,他靠姐姐、哥哥的接济,艰难地完成了学业。大学时,王传福选择的是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由于大学生活非常清苦,为了资助王传福的学业,哥哥特意从安徽老家来到长沙,一边做小生意一边照顾他。
 
    1987年,王传福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并得到院方的认可而留院工作,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课题的研究。王传福是个技术天才,其论文曾被英国杂志转载。由于业绩冒尖,他26岁就被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这为他后来进入电池行业大展身手奠定了基础。
 
    当王传福突然听说日本要停止镍锂电池的生产时,看到商机的他决定拿自己的技术赌一把。日本是这一产品的最大供应国,日本不再生产改产品意味着这个产业将有一个新的世界格局。于是王传福1995年毅然决定下海,从一个年轻的处长变成了生产电池的老板。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
 
    这个时候,距离他两千多公里的曾毓群正在广东东莞做工程师,两人都未曾想过彼此的命运将有所交集。
 
    依靠技术拆解和再造,王传福从1995年生产大哥大使用的镍镉电池开始,到成为了电池行业的领导者,只用了三年时间。当然,这要感谢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电池价格暴跌带来的商机。因为这使得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飞利浦、松下等都转向比亚迪采购电池。
 
    到2003年,王传福已经把比亚迪做成了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成为中国“电池大王”。当时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世界上每三个手机,就有一块手机电池是比亚迪生产的。
 
    2003年1月,王传福以2.7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高调进入汽车业。外界看来,他自信到狂傲。即便是他身边最亲近的高管,也一直在劝他不要做汽车,但王传福坚决声称,“我干这件事是坚定不移的。”
 
    也许是王传福眼光独到,那几年汽车行情暴涨,王传福的比亚迪也膨胀式发展。2008年,股神巴菲特注资比亚迪,终于没人再拿王传福做汽车的事叫他“疯子”了。再往后就是恰逢新能源汽车大潮,靠着电池技术优势,比亚迪股价很快翻了几倍,身家暴涨到350亿的王传福被评为那一年的福布斯中国首富。
 
    2016年,比亚迪电池的出货量达8.23GWh,位列行业第一。此时风光得意的王传福并不知道,自己事业上的最大对手——曾毓群,很快就会出现在他面前。
 
    对于普通人来说,曾毓群的故事不是励志,而是玄幻。一个从宁德小城走出的普通农家子弟,十几年打拼,再回到家乡创业,短短七年,就打造了一只世界级的独角兽企业。这在一般人看来,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偏偏曾毓群做到了。
 
    1968年,曾毓群出生于宁德市蕉城区,毕业于宁德一中,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念大学,然后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这一切都是那么普普通通。不同的是,曾毓群在国企仅仅干了三个月就辞职了,他从福建跑到东莞新科磁电厂做了一名工程师。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锥子总会露头的。从年轻的工程师到最年轻的研发总监,曾毓群很快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是和自己的总裁上司梁少康去做电池?还是去深圳一家公司做总经理?结果,他选择了去做电池。
 
    曾毓群的这一选择,决定了他和王传福将成为一生的对手。
 
    曾毓群一剑封喉,王传福王冠落地
 
    1999年,梁少康、陈棠华、曾毓群等人共同组建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TL)。这里要强调一下,曾毓群并非有些人所说的命运之神的宠儿,花费了他大半创业基金从美国买回的聚合物锂电池完全是个大坑,电池反复充电后有鼓胀问题,靠着技术团队给力,ATL最后解决了这个难题,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将该项技术成功量产的公司。
 
    2004年,ATL不仅帮助苹果解决了MP3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成功进入了苹果产业链,还在著名的三星爆炸门之后,成为三星首选供应商;OPPO“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家喻户晓广告词也要归功于ATL。至此,ATL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电池供应商。
 
    2008年后,国家开始为新能源车辆提供大量补贴,车载动力电池的需求逐年扩大。于是曾毓群在2011年底将ATL的汽车动力部门打包剥离出来,在宁德成立了纯中资公司CATL宁德时代,并将目光锁定在能量密度高且成本低廉的三元锂电池研发上。
 
    当然,那时的曾毓群再天才也想不到,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几年后成功战胜比亚迪将王传福的王冠打落在地。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2013年底宁德时代与宝马的合作公布后,国内车企纷至沓来。能够进入宝马的供应链对于品牌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这给了宁德时代快速成长的机会。当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迎来第一轮大爆发时,新能源汽车产量在一年内增长4倍达到33万辆,宁德时代趁势实现了飞跃,其电池产量由2014年的0.27GWh一跃至2.19GWh,增长超8倍。
 
    2016年,国家工信部发布了动力电池企业“白名单”,将日韩企业挡在补贴门外,宁德时代成为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不得不说,电池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隐匿在各行业之后,平时不显山露水,是个关注度极低的行业。即使在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宁德时代在蚂蚁金服、滴滴出行、小米、阿里云、美团点评之后位居第六,在圈外却仍然鲜为人知。
 
    2017年,虽然比亚迪电池业务表现不错,同比增长19.37%,但其5.43Gwh装机量却被“后来者居上”的宁德时代超过将近一半。就这样,曾毓群干净利索的一剑封喉,王传福稳坐的“电池大王”宝座从此易主。
 
    短短几年之间,宁德时代从近200家动力电池企业当中脱颖而出,超过松下、LG化学、比亚迪等行业前辈,一跃成为全球锂电池销量冠军,从此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不过,如果可以选择,一贯低调的曾毓群也许更喜欢暗戳戳地闷声发着大财。
 
 
    2018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电池装机量分别为23.43GWh和11.43GWh,占据全国电池总装机量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同年6月,宁德时代24天的过会时间打破了国内记录,九个涨停板之后,宁德时代市值突破1700亿。此后身披金甲脚踏五彩祥云而来的曾毓群每次登场,都让无数股民为之献上自己的膝盖。
 
    2019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电池装机量分别为13.85GWh和7.36GWh,排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郁闷的王传福,在反思比亚迪自身问题的同时,也在谋划着一次大反攻,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注定将精彩无比。
 
    分拆上市大举反攻,一场王者之战即将开始
 
    比亚迪为什么会被宁德时代后来者居上?业内普遍认为,比亚迪坚持押注磷酸铁锂电池出现战略失误,2014年后三元材料电池兴起,用磷酸铁锂+三元材料两条腿走路的宁德时代趁机抢得了半个身位。另一方面,笃信“垂直整合模式”的比亚迪满足于自给自足,这一模式严重限制了比亚迪电池市场份额的再度扩大。
 
    为了夺回电池大王宝座,王传福在发展战略上做出两项重要调整:一是调整电池技术路线。从2017年开始,比亚迪就在其乘用车业务上开始使用三元锂电池,2018年及以后生产的纯电动车型也都将使用三元锂电池。二是将动力电池业务分拆独立运营,向其他新能源车企供货。
 
    据最新消息,东风汽车已经率先宣布采用比亚迪电池,之后又有北汽、长城、长安、一汽等企业与比亚迪电池事业部和比亚迪各零部件事业部有了实质性接触。
 
    由于2018年有30家动力电池企业关门,宁德时代市场占比高达42%,市场份额的急剧集中也引起了车企的警惕。因此一部分车企有意采购宁德时代之外的产品,培养更多的供应渠道。王传福在此时发动蓄谋已久的大反攻,将比亚迪电池分拆上市,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分拆完成后,独立上市后的比亚迪第二事业部(动力电池业务部)财务将更透明,价值更清晰,并将在市场上以同等第三方的身份和宁德时代进行更加强烈的竞争。而且没有了母公司整车业务不利的拖累,业绩上会更好看。
 
 
    其次,由于分拆上市具有“一种资产、两次使用”的效果,因此比亚迪第二事业部的分拆上市,将使得母公司获得资产溢价,公司的资产估值也将随之提升,并继而促进公司股价的上涨,其融资能力也将得到明显增强。
 
    与说话个性十足、大张旗鼓发起反攻的王传福不同,宁德时代的掌门人曾毓群很少在媒体露面,接触过他的记者评价其“低调、踏实、诚恳、有亲和力”。这位低调的剑客自从2017年登顶后,便在为这场意料之中的王位争夺战做着准备。
 
    早在2017年4月,曾毓群就给旗下员工群发了一封题目为《猪真的会飞吗?当台风走了,猪的下场是什么?》的邮件警告员工居安思危。
 
    他在邮件中这样写道:因为国家希望电动汽车上能有颗中国芯,因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丰厚的补贴政策,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所以我们才是行业的佼佼者。当我们躺在政策的温床上睡大觉的时候,竞争对手正在面临生死关头玩命的干,一进一退期间的差距可想而知。我们有无想过,如果外国企业下半年就回来,我们还可以蒙着眼睛睡大觉吗?国家会保护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吗?答案不言自明。
 
    电池业务占宁德时代收入的近90%,因此守住电池市场是这场大战的首要关键。曾毓群深知,想要长久守住自己的地位,单纯依赖短期的市场占比远远不够。2018年,宁德时代投入研发金额超过20亿元,研发人员超过4000人。国内锂电行业拥有博士学位的研究者,有近一半被他收入麾下。截止目前,宁德时代主导和参与制定了超过40项标准,拥有907项境内专利及17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达1440项。
 
    在新品研发上,宁德时代不断尝试提高现有的电池密度,提供长续航的能力。目前,宁德时代的NCM 811/石墨体系电芯正在量产中,据其称该产品的单体能量密度为30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180wh/kg,可覆盖500KM左右的主流车型。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也非常清楚原材料供应的重要性。根据招股书显示,宁德时代的上游材料供应商极为分散。其中正极材料供应商多达9家,三元材料为6家,隔膜也与5家企业开展合作。2018年,宁德时代还控股了NAL(北美锂业),在全球锂资源的争夺战中再下一城。
 
    面对卷土重来的王传福,曾毓群正在王座上持剑而立严阵以待。我们可以预见,双方这场大战必将战火连绵。等唱完这场双雄会,明年,他们还将迎战渡海西来的日韩高手,那将是一场更残酷更血腥的世界格局之战,到时候,世界电池版图上,谁才是真正的傲视群雄的王者?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授权转载自:华夏能源网,作者:潘望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