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多家企业在《深圳特区报》发布联合声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收购协议,完成对荣耀品牌相关业务资产的全面收购(100%收购)。出售后,华为不再持有新荣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据了解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与30余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共同投资设立,包括天音通信有限公司、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松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顺电实业有限公司、山东怡华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冀顺通投资有限公司、河南象之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瑞联优信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英孚特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金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其中,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由深圳市国资委100%控股。
声明指出,此次收购既是荣耀相关产业链发起的一场自救和市场化投资,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费者、渠道、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员工的利益;更是一次产业互补,全体股东将全力支持新荣耀,让新荣耀在资源、品牌、生产、渠道、服务等方面汲取各方优势,更高效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声明还称,所有权的变化不会影响荣耀发展的方向,荣耀高层及团队将保持稳定。投资新荣耀的经销商和代理商也承诺:未来只享有财务上的投资回报,在业务侧将遵循公平交易的市场化原则,与其他经销商、代理商享受同等机会。
至于此次收购价格,据此前路透社消息,华为正在计划以152亿美元,约1000亿元的价格,将荣耀品牌出售,神州数码和深圳市政府联合组成的财团或将接手。值得注意的是,之前传闻中的神州数码反而没有出现在收购的合资公司之中。
从产品定位上来看,华为手机走的是高端商务路线,而荣耀走的低价时尚路线。所以,荣耀品牌定位的消费者更加年轻化。至于华为为何要搞两个品牌,原因很多,至少与喜欢备份的战略有关。
早在上个月,知名行业分析师郭明錤对手机行业作出预测,称如果华为出售荣耀手机业务,将对荣耀品牌、供应商以及中国电子是多赢局面。
郭明錤认为,华为出售荣耀将有助于解决荣耀手机芯片等核心器件不受美国禁令影响,有助于荣耀发展独立的高端机型,有助于提升中国手机品牌的自主可控。
其实华为出售荣耀,从美国对华为芯片断供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任正非早前在接受采访时已经明确表示,困难是巨大的,华为将收缩一些产品线。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也公开承认“先生存,再谋发展”。
自9月15号美国断供令生效后,库存的华为麒麟系列芯片是用一片少一片。
不止是华为Mate 40系列手机面临缺芯困境,据相关媒体报道,华为的手机芯片库存已经支撑不了一年,如果同时运营华为和荣耀两个品牌将会非常艰难。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所以,库存的麒麟芯片要优先供应华为旗下的M和P系列。
另外,华为还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
日前,统计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华为手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由先前的21%下滑到了16%,与此同时三星的市场份额从20%增加到22%,重回全球最大智能手机供应商宝座。
而荣耀在华为的整体销量中,也占据相当大的份额。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华为销售的5580万部智能手机中,荣耀占比26%,为1460万部。
显然,如果华为还坚持原来的计划,继续运营华为、荣耀双品牌,势必会走向更艰难的境地。而如果适时放手荣耀手机业务,不仅可以缓解荣耀芯片问题,还可以获得一笔现金收入,缓解资金压力。
只要火种在,就还有燎原的机会。好在,荣耀成立之初就大量采用高通和联发科的芯片,如果现在把荣耀从华为剥离出去,就可以从股权上避开美国禁令。尤其重要的是,荣耀管理层及团队等将继续保持稳定,对于整个荣耀团队来说,也算是一条生路。
只不过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显得有点悲壮罢了。
余承东总负责,华为汽车业务将与消费者业务整合
就在华为剥离荣耀的过程中,消费者BG和汽车BU又将迎来调整。
11月16日,根据36氪报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正在与消费者BG进行整合,目前两个部门在投资层面已经合并,人员和业务上还没有变化。但总负责人是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
目前,华为方面尚未就上述报道发表回应。不过,结合华为此前的一系列动作来看,这番调整并不意外。
此前,在智能手机Mate40系列的国内上市会上,华为“顺便”发布了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当时不少汽车媒体感到意外——如今看来,手机与汽车产品“跨部门”同台亮相,显然不是“蹭热点”那样简单。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兴起,消费者BG成为华为近年来的增长引擎,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则刚刚成立一年多,此前隶属于华为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业务管理委员会,由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统领——作为华为组织架构中新成立的一级部门,汽车BU的成立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入智能汽车的供应链。
汽车BU承载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不过其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产品目前只有小规模的应用。而从华为全局来看,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早已展开,其中,消费者BG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部门。
华为的车载5G模组、手机-车机映射系统HiCar等常见方案均出自消费者BG,而汽车BU的智能座舱方案也在技术上与上述业务有所重叠,分析指出,两者的整合有利于提升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汽车BU而言,此次调整到消费者BG及其独立的管理委员会麾下,或也意味着业务方向由to B转向了to C。两者整合的消息发布之后,市场上再次掀起“华为造车”的讨论——尽管华为各高管已经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华为“不造车”。
在华为的组织架构中,有三大BG和两大BU。BG业务分别是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BU业务包括Cloud&AI BU(云业务)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2019年5月27日,任正非签发华为组织变动文件,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该文件指出: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成为面向汽车的增量ICT部件供应商,帮助企业造好车。
根据36氪从华为内部的了解,华为每个大的业务部门都对应着一个管理委员会或者投资决策委员会,职权包括审批业务投入所需的资源和人力等,消费者业务BG有自己独立的管理委员会,负责人是余承东。而汽车BU自2019年5月正式成立起,属于ICT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最高负责人是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
“车BU和消费者BG在投资层面合并,就是把车BU划到消费者BG管理委员会下面,余总(余承东)总负责。”有华为人士告诉36氪。这意味着,华为汽车业务负责人将由徐直军向余承东交接。
而近期华为的一系列动态则进一步体现了余承东与汽车BU的关系。
首先是HI品牌发布后的几日,11月上旬,余承东曾率队到访中国蓝谷,与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刘宇、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兼ARCFOX BU总裁于立国等进行会面,这是余承东第一次到访蓝谷。
据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了解,北汽新能源ARCFOX是华为合作较深的品牌,其首款产品ARCFOX极狐αT是首批搭载华为车载5G模组的的量产车型。而此前王军也表示,HI品牌的最新技术将在ARCFOX系列车型上充分应用,这意味着,ARCFOX或是华为HI品牌打开市场的关键一步——在此背景下,余承东的到访别有意味。
11月14日,长安汽车宣布,联合华为和宁德时代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与会发言的不是徐直军,而是余承东。华为高级副总裁、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通过视频发言表示,“百年汽车产业与ICT产业一样面临着新时代的变革。长安汽车和华为拥有着相似的坚忍不拔、扎扎实实做事的精神内核。两家公司强强合作,面向未来智能化、电动化汽车时代来临,共同打造新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和产品。”
从对外传播上来看,也能看出余承东代表华为汽车业务走到台前的迹象。
有汽车资深从业人士向36氪分析,因为美国商务部的制裁令,华为芯片业务受阻,导致今年面临营收减少的压力,“而对于汽车BU这种短期不能产生效益的部门,也是一个不错的整合方式。”
也有行业人士认为,荣耀手机业务剥离后,消费者BG的业务将出现一个大空档,“余承东肯定也希望接手汽车业务。”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指出汽车业务的价值,“可能十年以后的汽车行业,华为又很牛逼,像在手机行业一样。”
从华为智能汽车BU的业务范围可以看出,华为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拥有全链条技术。也因此,即便华为多次表态“不造车”,但都并未能说服行业。如今伴随华为汽车BU整合进消费者BG,2C属性进一步增加 ,华为造车的猜测应该更难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