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乘联会销量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乘用车累计销量达507.7万辆,同比下降10.5%。受此影响,截止到2019年4月,经销商库存已经连续16个月超过警戒线。当中国汽车市场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经销商过高的库存指数昭示着汽车市场繁华盛世的落尽。
据J.D.POWER2019中国经销商满意度调研显示:2018年,新车销量负增长、经销商业绩下滑的大势之下,经销商对厂商的整体满意度及培训效果满意度也出现下滑,经销商和车企之间渐行渐远,这导致经销商对未来更加保守和迷茫。
当现车变为库存车
在实际消费者购车过程中,现车成为消费者最青睐的选择,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还可让经销商尽快提升销售额,一举两得。因此,为了招徕更多的客户,经销商往往会根据自身需求从汽车厂商“囤积”部分车辆,但如果囤积的车辆无法在三个月之内销售出去的话,那么,库存车就诞生了。
近日,中汽协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4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1%,同比去年增长了6.47%。以库存预警指数50%为界限,截止到2019年4月,经销商库存已经连续16个月超过了警戒线。
从分品牌类型指数来看,自主品牌的库存预警指数依然最高,达到69.2%;豪华品牌和主流合资品牌均接近60%,其中豪华品牌库存指数上升幅度较大,上升9.1%。
正是因为16个月的高库存指数,使得现车数量增加无法进行充分的销售,较长时间的堆积后,便成为了消费者口中的库存车,本来对消费者和经销商双赢的景象,现在却成为了经销商自身的累赘。而随着库存车停放时间逐渐增加,加之消费者对库存车的抵触,其本身的价值降低,从而使经销商成本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政策并非救命稻草
由于国内汽车销量的走低导致经销商的库存压力过大,有消息指发改委正拟定相关政策刺激汽车消费。从网上流传的文件显示,发改委拟定了推动汽车消费的实施方案,明确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规定,已限购地方2019年和2020年车牌增量指标数量须在2018年基础上分别增加50%、100%;新能源车不限购;加快取消皮卡进城限制等。
发改委方面未给出明确回复,称正在了解刺激汽车消费政策的相关情况,任何政策出台都要经过反复论证,充分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即使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也并不能将车企和经销商完全拯救于“寒冬”,而真正可以拯救车企和经销商的是自身,良好的服务和优秀的产品自然是少不了的。例如去年的东风本田机油门事件,在车企经销商和消费者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使得2019年一季度东风本田的销量不降反增,这便是消费者对车企和经销商最好的回馈。
自我反思实为良策
2019年汽车圈内在不断刷新消费者的三观,从经销商的服务问题、车企的汽车质量问题、各大车企裁员计划,到车辆自燃问题等。这些负面消息可谓是对汽车销售行业的不景气又蒙上一层阴影,让本就持币观望的消费者再一次望而却步,随之而来的便是“库存车”数量继续加剧,这种恶性循环对车企及经销商的打击甚大。
进口奔驰发动机漏油、奥迪的内饰异味严重致白血病等事件的曝光足以证明车企车辆质量问题和经销商的服务存在巨大的漏洞。诚然车企对自己品牌制造的产品再用心一些,经销商再人性化一些,出现问题时及时与车企进行沟通也许就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试想如果奔驰的经销商能将消费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力实现,而不是一味逃避并搪塞奔驰女车主,趴在发动机盖的维权视频也不会流出。如果一汽奥迪能将内饰的检验程序再细致化一些,并良好安抚奥迪车主,横幅也不会出现在奥迪经销商门前。
车企经销商需要同心协力努力完善自身问题方可走出汽车市场的寒冬,经销商要对消费者的服务进行提升、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为其考虑问题,除去金融服务费等不正当收费,解决天价保养费的问题。车企则是放下姿态,将整车质量进行更进一步提升,让漏油、异味、异响、电子系统失灵等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让消费者对经销商和车企的印象有所改观,方可度过汽车市场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