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车市在一片寒冬中结束,毫无意外。面对近三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市场担心、消费者担心、主机厂更担心,尤其是分走了绝大部分蛋糕、切拥有话语权的传统车企。面对崭新而来的2019年,企业的决策者们终于明白了这是个思维跟不上发展的时代,销售市场如此,用车市场同样如此。未来的出行方式已经被彻底颠覆,人们不再局限于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出门前先叫辆网约车,到楼下车已经停在面前,上车即走。这种高效、便利的移动出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网约车行业也逐渐成为传统车企争先布局的热门行业。
车企有一万个理由入局出行服务
从具体运营来看,国内汽车行业明显存在产能不均衡的现象,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车企势必会考虑过剩产能处理的问题。而从长期战略来看,车企应该谋求更多元化的业务及营收构成,以提升整合的竞争力。
而且网约车行业巨头滴滴“突遭”整改,BAT等各路资本进入市场说明2019年的网约车市场依旧颇具潜力,相比滴滴这种纯平台轻资产模式,传统车企拥有车辆上的先天优势而车辆生产本身就是移动出行的载具;与互联网公司强强联合进行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正如曹操专车董事长刘金良所说:“车企不做出行市场,眼是瞎的。”正如许多整车企业所言:不向出行服务商转型,就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研究表明,出行服务正成为继汽车销售和汽车后市场后的第三大重要市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规模大约为230亿美元,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预计到2020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20亿美元。到2030年,美国、欧洲、中国出行服务市场的规模将达1.4万亿美元。届时,出行服务将为汽车行业贡献22%的收入和30%的利润。
如果汽车随着产业流通慢慢变成一个数据交互的载体,汽车企业从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型是必然趋势,但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转型可能会是一个陷阱,转型也并非是唯一出路。
盈利是难中之难
当前的国内出行市场,滴滴以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称雄。今年4月,滴滴出行联合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发起成立“洪流联盟”,致力于打造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汽车移动出行和运营平台。但这种以滴滴为主导的“参与感”,并没有减少车企的焦虑,反而加剧了沦为出行企业“代工厂”的担忧。由于掌握汽车制造端的资源,车企做网约车在硬件及资金占用上有优势。其次,在与滴滴的竞争中,差异化服务或将成为车企网约车突围的关键。随着市场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如果整车厂推出的网约车产品及服务卡位合适,是有一定机会的。
当然,传统车企布局网约车市场也存在着短板。首先,在目前中国的网约车市场,滴滴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其占据了中国网约车90%的市场。而这种情况下,布局网约车市场较晚的传统车企最终能分得多少“蛋糕”还是个未知数。此外,相比滴滴、高德、携程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传统车企在网约车领域在快速应变的互联网思维,以及相应的运营经验方面稍显不足。不过以上两点其实还是小意思,真正对传统车企构成威胁的不安定因素其实是出行服务投入大,产出小,难以建立持续稳定盈利。
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曾在内部信中透露,自2012年成立至今,滴滴一直未实现盈利,6年来亏损额达390亿元。以滴滴的亏损能力来看,传统汽车除非拥有极强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然亏损几百个亿很容易让一个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失去战斗力。车企布局移动出行市场是为了避免在未来的某个市场领域处于被动,也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市场。越来越多科技公司的无人驾驶技术即将步入商业化,给许多传统汽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车,给传统汽车带来的冲击十分明显。要想适应这种变化,传统车企拥有相应的技术储备俨然是必不可少。
企业动作迅速有力尽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但是企业之间的暗中较量丝毫停不下来。今年下半年密集推出的网约车平台证明,车企已经意识到安全感的消失。
今年7月,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公司签署移动出行意向协议书,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8月,长城汽车发布欧拉旗下共享出行品牌——欧拉出行,开展长短租、分时租赁及网约车业务;9月,福特与众泰成立智能出行公司,提供网约车出行方案;10月,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也表示将与吉利汽车成立出行合资企业,提供网约车和共享汽车服务。此外,今年7月,大众汽车创建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布局网约车,并在今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上分享了进展;一汽-大众共享汽车平台“摩捷出行”也在试运行中。就连最不为外界所动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表发了与肖勇类似的观点。“未来卖车会变成租车,租车变成长租、短租、分时租,最后也都会变成卖服务、卖出行。竞争使这个市场改变了,同时制造公司也改变了。”
据悉吉利的曹操专车已经投入20亿人民币,在宁波、厦门、成都等23个城市开展了服务,共计投入16000辆新能源汽车,用户规模超过1200万,这样的一个规模连滴滴的零头都没有,要实现盈利和市场地位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小编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买车?”私家车的便利性、安全性可能要比共享出行的车辆更让使用者放心。特别是当自己去开一辆不是自己拥有的车辆的时候。如果共享出行服务公司可以提供使用者所希望的安全性、便利性以及其它所有期望的价值,那么这种共享出行才真正具有了更广阔的商业发展空间。
因此,未来的共享出行要想获得稳定的市场空间,必须要能够在更多的定制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方面进行布局,把共享出行作为各种交通体系中紧密链接的一环,这也是车企布局出行市场时应该着手的出发点之一。
随着智能网联化的发展,车内工作生活场景将可以与车外的工作生活场景更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何把在这些场景下能产生商业盈利的活动全部有机联系起来,不仅考验架构师们的业务能力,同时也在考验决策者是否高瞻远瞩。这个以滴滴为主导,各方势力广泛参与的出行市场还远远没到分出胜负的程度,传统车企的参战对于濒死硬撑的滴滴来说,无疑是个绝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