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合肥常说的“昌河厂”,全称是合肥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厂,她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安徽淮海机械厂。当年,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将沿海地区众多的企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逐步转移到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内部地区。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来到祖国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被称为“三线厂”。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又提出了小三线建设的思路。要求各省建立本省的小三线,与国家的大三线补充衔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5年,我们开始在大别山区筹建一批生产步兵轻武器的工厂。
大山深处的淮海机械厂
据我们厂志记载,1965年初秋,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带领一行人跋涉大别山区,考察了几十里山地,最后来到霍山县太阳冲。这里群山起伏,峰峦巍峨,非常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建厂条件。于是,由南京第二机床厂负责筹建的安徽淮海机械厂正式落户霍山太阳冲。我们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工人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因为相同的志向理想走到了一起,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和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的三线建设。
因为位于远离城市的大山深处,道路、建房、供电、供水、通讯、生活后勤等各项保障都要从零开始、自给自足,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拼搏的军工人仍然给祖国交上了一份光荣的答卷。我们厂从1969年试制成功开始,到1995年共生产了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机枪3427挺、五八式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2088挺,产品覆盖了七大军区。尤其是1979年和1980年,我们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超过生产纲领50%的战备生产任务,有力支援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还为此获得了安徽省人民政府的通令嘉奖。
这里开出全国第一辆“飞虎”
然而,就是在我们这样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军工厂里,1979年9月竟然诞生了我国第一辆国产微型货车HH110。尽管如今看来,军工厂制造小汽车有点八竿子打不着,但说来也许不少人不相信,我们研制汽车的最初动机,竟是为了解决厂内机器等物资的运输问题。当年的淮海机械厂隐蔽在霍山东西溪乡的深山老林里,交通不便,占地面积却达到21万平方米。拥有2200多名职工的工厂就是一个小社会,什么都要自己解决。一辆小小的微型货车既体现着安徽军工人卓越的机械研发水平,也着实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于是在1974年,我们就制定了研制生产载重500公斤四轮小汽车的规划。
更大的推动力在1978年,随着军品生产任务减少,包括众多三线厂在内的军工企业都相继开发多种民用产品并投产,由军工企业向经营企业过渡。改革的春风同样唤醒了沉睡在计划经济摇篮中的淮海人,我们想到了仅仅为自用而生产的微型汽车,随之引发了一个朦胧的汽车梦,并很快变为现实。
1979年9月,在无样车借鉴、无国家投资、生产条件差的情况下,我们举全厂之力研制出了全部国产化的第一代HH110型“飞虎”牌微型汽车样车,而且一造就是两辆。尽管以如今的汽车美学眼光来看,初生的小“飞虎”很是有点蠢蠢萌萌的,但它从里到外都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晶。汽车外壳是靠着我们自己的钣金师傅们轮流抡着大锤敲打出来的,2E75Q汽油发动机也是完全依靠我们自身力量一次性试制成功的。小“飞虎”的诞生,不仅填补了我国微型汽车工业的空白,也带领淮海机械厂跨入了国家支柱产业的行列,把握住了民品正确的开发方向,成为安徽省国防军工系统的民用支柱产品。
自主研发的2E75Q发动机
从高射机枪到微型汽车,从自给自足到投放市场,技术的跨度和观念的进步,应当说我们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不过刚进入激烈竞争的市场,第一代从大山里走出略带“土气”的小“飞虎”还是遇到了销量门槛,1980年共生产整车64辆,没能彻底飞出封闭的山沟沟。
1984年,刚刚调任淮海机械厂厂长的邢克勤果断决定:面向市场开发新产品,集中力量进行产品改型换代,老产品全部下马。当年,经过改进设计、装配日本2G24发动机的第二代“飞虎”牌HH111微型汽车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淮海机械厂实现了生产全部军转民,当年创造利润160.4万元,创造了安徽军工企业军品停产后不要国家负担的先例。第二年,我们就被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列为国家计划内汽车定点生产厂,生产汽车3201辆,实现利税699万元。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小“飞虎”跑遍了安徽的大江南北,也奠定了安徽汽车工业的发展基础。
当年的“小飞虎”一车难求
落户合肥 “联姻”中航
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三线厂”经历改革合并重组,我们也一样被迁到了合肥。1987年,淮海机械厂从大山里迁到了合肥市西郊31万平方米的新厂区,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成为安徽国防科工办系统三线企业中第一个快速安全搬迁出山的企业。一辆辆卡车载着我们全体人员和全部家当络绎不绝地离开了大山,离开了那个我们奉献了几十年青春的地方。
离开大山后,我们做出了另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实行高新战略,从产品着手,以先进的第三代“飞虎”牌微型汽车抢占市场。1989年第三代HH1012“小飞虎”很快诞生,这一新产品给企业带来了活力。1993年,“飞虎”汽车跨越年产万辆台阶,1994年超过2万辆。随后又投入2亿元技改资金,建成了当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生产线,形成了双班5万辆生产规模。产品可谓供不应求,当时我们厂门口经常停满了一辆辆在等着装货的车子,场面很是壮观。随后的1994年,以淮海厂为核心的安徽“飞虎”汽车集团公司成立,并迅速发展成为由81个生产配套协作、经营销售和科研单位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当然,我们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1997年11月,中航工业总公司昌河飞机工业公司与淮海机械厂正式签订合同,我们这个已经有了30多年历史的老厂正式命名为合肥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当时全国微型面包车第一品牌“昌河”汽车的生产任务。数字虽然枯燥,但也最能说明问题:短短一年后,我们就生产交付微型车35018辆,利税突破1亿元,从濒临破产一跃成为利税大户。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厂成为了合肥乃至安徽地区家喻户晓的大型企业。那时提起“昌河厂”,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
昌河厂当年试车的波形路依然存在
昌河厂旧厂房“变身”双创园
2009年11月,我们厂再次迎来发展机遇——加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合肥长安有限公司,成为了长安汽车在全国的五大微车生产基地之一。多年的整合发展,从淮海厂到安徽飞虎,再从合肥昌河变身合肥长安,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一座座全新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也在合肥不断建成。30年前从大别山深处初次搬迁到合肥的昌河厂老厂区早已被日新月异的城市商住空间所包围,不再承担生产任务。
腾换挪移出的土地和厂房怎么办?自然不能荒废。我们充分利用国有老工业厂房的风格,进行建筑的艺术改建和创意修缮,最大限度地提升建筑的空间价值,赋予老建筑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座全新的中航工业合肥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昌河厂区旧址上发展壮大。利用旧有的昌河厂老厂房改造,与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类似,让工业遗存变身成为创业创新空间、文化创意基地。夕阳厂房嫁接朝阳产业带来的变化,让我们这些老昌河人都感慨连连:熟悉的地方,新鲜的风景,都快认不出来了。
昌河老厂房一部分如今“变身”成设施先进的羽毛球馆了
如今的中航工业合肥文化创意产业园,既拥有安徽地区目前最专业的室内羽毛球馆——占地达6000平方米,由培养出六位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杨智勇先生执教的羽毛球馆,也有安徽省唯一集航空飞行娱乐、科普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未来还将成为安徽省最大的3D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及文化创意产品交易中心。这里曾经承办过国家级的羽毛球赛,众多国家级球员参赛,吸引了很多羽毛球爱好者;在这里可以体验飞行模拟器,学习飞机模拟驾驶,观赏各种飞机的高仿真模型;还可以在产业园的微电影实景拍摄制作基地里亲身体验经典影视剧;未来还可能邀请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入园建立工作室,制作出更多国产3D精品影视作品……
今日老昌河厂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