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福布斯》杂志评选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20位企业家,名列第一的就是亨利·福特。《福布斯》的评语是:“福特所推出的廉价、高度统一的T型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改变了美国城市的面貌。他所创立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为现代工商业带来了革命。”
1999年《采夫》评选福特为世纪商业巨人:“它是我们见到的最伟大的企业家,它不是汽车的发明人,但是汽车工业的发明人,他创建的汽车王国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他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知道如何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
学者认为:20世纪大众消费的崛起与福特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福特第一次创造了工人阶级的消费模式。福特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必然要求大规模的消费,福特生产方式造就的是同质化、齐一化的消费品,美国式现代家庭消费有两个最重要的项目:标准化的住宅和标准化的汽车。
米尔斯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对新老中产阶级的特征及区别作了最为全面的分析。在米尔斯看来,“新中产阶级”和老中产阶级的最大区别有二:其一,无论是自由农场主还是小企业家,老式中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都拥有自己的财产;而新中产阶级则大多没有自己能够独立经营的财产,他们作为高级雇员为拥有大型资本的人工作。因此,从财产方面说,他们的地位和普通劳动者一样;而“从职业收入方面说,他们多少是‘处在中间的’。”
而美国的中产阶级中,包括了一部分蓝领(技术工人),有人认为,这种中产蓝领就是因为福特的5美元工资制度而创造出来的。现在,美国的汽车工人年收入在7万美元左右,相当于教授的收入。
20世纪60-70年代,福特生产方式暴露出深刻的结构危机:由于僵化的生产体系,高产量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要求出售越来越大规模的同样的产品,这就与日趋多样化的需求和日趋饱和的市场发生矛盾,“大批量生产”本身并无不好,在人们需求稳定且单一的情况下,它的确能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但问题在于,福特主义的大批量生产是一种僵化的方式, 一旦需求出现多样化、特殊化和不稳定,便陷入尾大不掉的危机。
于是出现了理论界所说的后福特主义,在文化上叫“后现代主义”,在汽车界就是丰田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趋向于探究细节,其实丰田生产方式与福特生产方式一样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在《消费文化读本》中,后福特主义被描述为“灵活积累方式”。从理论上说,“后福特主义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这种需求在量的增长的同时有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企业必须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然而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在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还必须保持成本的持续下降,这就是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从这一角度看,丰田生产方式并为完成后福特主义的转变,而大众汽车开创的平台模式真正使我们向大规模定制买除了更大的一步。
有的理论分析认为,我们很难将后福特主义从晚福特主义中分离出来,主要原因在于福特主义的要素以及晚福特主义的分裂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福特主义中都有所保留。然 而,80年代出现的弹性要素成为产生后福特主义的社会条件。
丰田生产方式,并不是与福特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的体系。丰田式生产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除了因无库存而降低了对资金的占用外,也由于这种生产方式对多样的产品和不稳定的市场销售量有较灵活应变的能力。许多西方的管理学认为,从成本和质量上的考虑,这种生产方式与福特制相比有它的优越性,也是日本汽车公司能够战胜美国汽车公司的主要原因。但是丰田生产方式中的“标准作业”,就是对每一操作程序和每一动作进行分解,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改善,从而形成一种优化的作业程序,这实际上还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也就是对劳动的量化管理。
有的学者指出,近年来消费领域发生的变化中,非物质形态的商品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此同时,人们的消费发生了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的转变,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也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这种转变也会影响消费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