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9:合资开启,中外汽车合作共生

  • 浏览量:1783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9-19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率领代表团访华,看到位于湖北省十堰的二汽时,对中国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汽车工业颇为赞扬。在探讨重型卡车技术引进时,美国通用提出“中外合资”的合作方式。尽管当时谈判无果,但这引起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关注,他作出指示,合资经营可以办。随后,他又明确指出,轿车可以合资。

 

  1984年1月15日,我国首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打开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大门。也是这一天,中国汽车工业史掀起了新的发展篇章,合作共生,从此合资车企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合资车企在中国汽车工业已有近40年,在中国汽车工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柳长庆所说,合资合作在中国整体汽车行业占位大,在销量、产值、员工等多方面创造了价值。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合资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增长至80.26%。同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也从去年的1.5%提升至如今的13%。不可否认,合资品牌已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启合资大门

 

  邓小平勾画出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中国汽车工业也快速启动了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

 

  据了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1978年10月率团与中国代表团谈判重型汽车卡车技术引进,提出了一个新词joint venture,译成中文即合资经营,也就是说双方的“钱包”放在一起,共同投资办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类似于组建一个共同的“家庭”,共同承担风险。

 

  虽然中国代表团对合资经营这一词感觉很新鲜,但觉得不太可能实现,谈判最终无果。不过他们把谈判情况上报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在简报上关于通用汽车公司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这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合作发展指明了路径。

 

  1979年3月2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开始与全球各大车企接触,结果并不乐观。当时商用车在我国汽车市场所占的份额超过90%,其中还包括不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型货车。这一现状让外国车企认为中国市场并不需要轿车,有的外国车企提供其淘汰过时的车型,合资合作遇到了难题。

 

  1982年6月,中汽公司把引进轿车项目报告送到了邓小平手里,他在报告上批示“轿车可以合资”,为中国轿车生产开了绿灯,邓小平也被称为构筑中国轿车世纪的总工程师。

 

  经过长达前后四年多的谈判后,1983年5月5日,美国汽车公司和北京汽车制造厂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根据协议,合营期20年,投资总额为15233万美元,其中北汽持股68.65%,美国持股31.35%。1984年1月15日,由中美合资的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家合资车企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吃“合资螃蟹”的车企,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初期异常艰难,中美双方在管理、车型开发上的矛盾一度导致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险些面临流产。1985年美方也一度提出三停一撤(停止资金投入、停止技术转让、停止人员培训和撤走美方专家),项目岌岌可危。不过,经过长达7个月的斡旋,风波平息,北京吉普回归正轨,20年的合资经营,北京吉普累计产销量72万辆。

 

  同样是1983年,天津确定建设微型汽车生产基地,引进日本大发汽车技术,天津大发破壳而生。1984年,第一辆“黄大发”在天津下线,开始在中国各地跑了起来。从1984年9月到1999年,“黄大发”产量超过30万辆,主要供给出租行业。

 

  1984年,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诞生,这一过程也异常艰辛。1981年1月,大众汽车集团代表团分赴北京和上海洽谈合资,并向中方提供了两款车型,一款是1978年投产的奥迪80,另一款是1981年9月即将出厂的大众桑塔纳。在对中国市场仔细考量后,最终双方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桑塔纳。1983年4月,第一辆中国生产的大众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也推动了中德双方的合作。1984年10月10日,历时6年的上海汽车与大众汽车的谈判终于有了结果,在人民大会堂,上海汽车与大众汽车正式签约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德双方各占50%股权,合作期限计划为25年。1985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桑塔纳便是上海大众的第一款轿车,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款合资轿车。

 

  邓小平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轿车可以合资”,开启了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的大门,让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生机。从1980-1990年这期间,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讲,既是反思的年代,更是摸索和行动的年代。中外合资车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格局。市场上从此出现不同的汽车品牌和品类,丰富了国民的出行需求。

 

  首个汽车产业政策出炉

 

  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加速迈进合资时代。二汽与法国雪铁龙联姻成立神龙汽车,广州市与法国标致汽车达成协议,大众汽车的第二家合资公司一汽-大众成立,日系车企在中国最大的合资企业江西五十铃汽车公司在江西南昌成立、海峡两岸最大的汽车生产合资企业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一时间,合资企业风起云涌。

 

  1994年,中国汽车的销量创纪录地飙升至134万辆。国外技术先进的新款轿车与中国过时落后的旧款车,海外车市琳琅满目的产品与中国车市枯燥单一的面容,这些对比让当时的汽车人开始思考。这一年,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规定了汽车合资企业的股比限制,其中中方股份不得低于50%;同时,同一家外国车企只能在国内建立不超过两家生产同类整车的合资企业。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完整的产业政策,明确了中国汽车产业化发展道路,在以国外零配件国内组装引进第一代产品的过程中消化吸收,加速形成自我开发能力。这一政策,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合资企业20余年。

 

  其实,最初中国汽车工业对“合资经营”的想法很简单,主要利用市场换技术。不过,由于存在外方对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的顾虑,加上群众对汽车需求高涨反映出的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催生了国家性的政策法规。

 

  1991-2000年这十年间,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合资爆发期。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天津丰田、东南汽车等合资品牌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篇章。不过,合资车企成立之后不是都一帆风顺。1997年,广州标致成为第一个退出中国市场的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昙花一现。成立之初广州标致的首款车型505SW8旅行车投产,一车难求。随后,广州标致也有505SX轿车等其他热销车型受到市场认可。但从1994年开始,广州标致便因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逐步走下坡路,当年出现了6800万的亏损,1995年亏损进一步扩大为3.2亿元。到1997年,亏损并没有扭转,反而持续扩大至29.6亿元,最终被迫宣布破产。

 

  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外资车企对中国市场充满犹豫,是市场吸引了合资,那么在这十年里,合资为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合资企业带领着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车型产品、设计、质量工业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更让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与世界接轨。

 

  合资竞争呈现白热化

 

  2001年受大环境影响,汽车市场行情冷淡,车商经营陷入困境,但并没有降低外资车企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热情,外资车企依旧继续在华建立“据点”,成立合资公司。

 

  2001年4月,长安汽车与福特汽车达成合资协议,在重庆成立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至此,世界汽车制造业巨头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前,纷纷在我国汽车市场上找到了合资的一席之地。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五年内逐步降低进口汽车关税,逐步放开进口汽车许可证配额,对外商放开汽车服务贸易市场。实际上,在2001年1月1日,我国就曾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其中轿车关税从80%-100%降低到70%-80%,同时废除车辆购置费,开征汽车购置税。

 

  2002年10月18日,中国加入WTO后被批准的第一个汽车生产领域的中外合资项目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不过,一路高歌猛进的汽车市场在2004年突然踩了一脚刹车,轿车市场增幅下挫近50个百分点。这一年,南北大众首次步调一致做了一件事,2004年6月6日在北京国际车展闭幕时,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同时发布消息称,南北大众联手降价,共涉及9个品牌44款车型,最高降幅达到1.2万元。虽然大众汽车是这件事的背后推手,但主要原因还是当年第二季度车市销量的下滑,这次南北大众官降也成为引爆当年汽车市场官降潮的一颗惊雷。2004年除了广本、北现、长福之外,几乎所有的车企都没有完成年度销量目标,超过一百万辆的汽车产能被闲置放空。

 

  2007年对合资领域来讲意义非凡,这一年汽车合资领域迎来了第一家突破百万辆大关的合资企业。其中,东风日产的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跻身百万辆俱乐部,为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的9年时间里,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浪潮涌入中国,海外车企在中国市场继续深耕,影响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变化。其中在2009 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销量主要贡献来源仍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而随着全球能源日益紧张,汽车也开始酝酿能源变革,2005年、2006年间,“混合动力”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解决方案。2006年,丰田Prius正式引入了一汽生产线,由东风汽车公司自主研发的12辆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此外,随着国家开始推动汽车私人消费,汽车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出行中,中国汽车行业逐渐呈现井喷式的发展。

 

  在1980-2009年这30年的时间里,合资的经营模式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活力,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受制于早期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