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马上建军节了,谈谈印度武器装备的“万国制造”,开心一下》文章介绍印度的武器装备时,就有谈谈中国“万国造”的想法。其实,无论是“万国造”的数量、种类,还是“万国造”的使用经验,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印度,而是中国!
由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一穷二白”、“历经百余年战乱、动荡”到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经历的苦难和艰辛,要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可以“非暴力 不合作”,最终磨的英帝同意其独立——而中国不成,中国的一切都是自己打出来的!
今天“玻羊车界”的这篇文章,依然从车辆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两个问题:中国为什么那么渴望制式化?中国为什么最终完成了从武器装备到车辆的制式化?
(本文约1650字,阅读3min)
任何问题的焦点只有一个,对于上述问题的核心就是:教训!网上经常有说我军“火力不足恐惧症”,所以我们有很多大杀器。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即在朝鲜遭遇了这个星球上当时火力最猛的军队。而反观印度,自建国至今,遇到的最强大敌人,其实只有中国!英帝当年打过新生的美国,还把人家政府办公楼给烧了(白宫);却从没打到新德里...
志愿军在朝鲜,不仅要跟人家拼战略战术、拼火力、拼命,还要拼后勤......前线的兵力补充、武器弹药、粮食药品等,除用火车运过鸭绿江,更要用汽车(军用卡车)运上前线......
虽然截止目前,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历经近70年的发展,国内的生产和销售现已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当时,有据可查的数据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公路上跑的全是“进口车”;当时全军总计有车辆2.2余万辆。三年抗美援朝战争,国内向朝鲜前线提供了21000余辆各型汽车(差不多把全军的车全送上战场了)。繁重的后勤运输还迫使我国在遭受西方封锁的情况下,不停的买车。至朝鲜停战时,车辆达到71000余辆;至1957年,全军拥有各型汽车92000余辆(主要靠苏联)!
即便是倾全国之力送上战场的那些车,也不是现在军迷耳熟能详的“解放”、“红岩”、“东方红”等军车,而很可能是Mack NO 1943-1945、Chevrolet G506 等车型。繁杂的车型,几乎空白的汽车工业,给当时的后勤工作造成了极大压力,也给国家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些印度到现在也体会不到!
所以,1953年7月朝鲜刚停战,同月在东北的吉林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就举行了奠基仪式!1956年,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卡车就出现在当年的国庆阅兵式上!
1961年,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军用轮式专业组,统一制定军用汽车发展规划,1963年《军用轮式车辆系列化方案》颁布。该方案确定研制0.5吨、1吨、2.5吨、3.5吨、5吨和7吨级6种基本车型军用车辆,自此开始了我国第一代军用汽车的征程。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如一汽、二汽、陕汽等汽车制造厂,每年为军队补充万余辆军用汽车,到1980年,全军车辆装备中,国产车辆占到90%以上。
20世纪80年代,为替换军队装备的进口车辆和早期国产车辆,改善部队车辆装备状况,总后勤部于70年代初又组织专家和科研机构在陆续投产的6种国产军车基础上,研究特种车和专用配套车辆,解决各兵种所需的特种车辆需求。
总后从1975年开始,会同各军兵种车管部门和科研单位,拟定《第二代军用汽车系列型谱》。世纪之交,第二代军用汽车陆续定型生产并批量装备部队。
其中包括了:0.5吨级4×4型BJ2020SJ,1.5吨级的4×4、6×6车型两种4型(依维柯技术的NJ2045系列越野车,东风的EQ2061E长头越野车)车辆;3.5吨级的6×6东风EQ2100E6D和EQ2102;5吨级的陕汽SX2150K(6×6)和SX2151(4×4);7吨级的陕汽SX2190(斯太尔技术,6×6);12吨级的重汽SX2270(8×8);以及15吨级的SX2300(8×8)重型越野卡车等。
在特种车辆研发方面,包括HY、北奔、泰安、万山、XC等系列,汉阳特车生产了4×4、6×6、8×8车型的HY系列半挂牵引车;西南车辆制造厂生产了“铁马”8×8型8吨级越野车,万山特车涵盖6×6、8×8、10×8等越野车型;泰安特车的4×4、6×6、8×8、10×10等超重型越野卡车(TEL)……
如今,中国军用汽车已经开启第三代的研发和量产工作,“玻羊车界”也在相关文章中有过涉及,不多繁述。
就如《亮剑》中所演,无论“李云龙”之前仗打的多优秀,建国后,他必须去接受自己手下败将(前国军将领)的培训!——正规化、制式化,只有经历了“非正规、非制式化”的洗礼和教训,才知道有多重要!
(文字资料及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