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很难想象,全球两大汽车巨头—宝马公司(BMW)与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国际化专业化学品集团—阿尔塔纳(Altana)、曾经生产毛瑟步枪的德意志武器和弹药厂(DWM)、长期占据德国蓄电池80%市场份额的瓦尔塔(Varta)电池公司……这些拥有炫目光芒的国际知名企业,背后都是同一个低调隐蔽、鲜少在媒体上曝光的德国家族—匡特家族(QuandtFamily)。
匡特家族百年跌宕起伏的命运是德国近代史的缩影。他们成功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在商业上的杰出成就塑造了德国强大经济的基石。在匡特家族四代之中,每一代人都与时俱进,以敏锐的视野引领着时代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企业,从纺织厂学徒逐步发展到业务覆盖汽车、制药、化工和电池等多种不同产业的工业家族。
匡特家族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赫伯特·匡特家族分支目前仍持有宝马公司约47%的股份,当前市值约330亿欧元,其三位家族成员的净资产达到451亿美元(福布斯2015全球富豪榜数据);而另一个家族分支—哈拉尔德·匡特,则通过其控股公司来管理金融资本,除未公开的私人家族财富,哈拉尔德·匡特控股公司如今旗下的投资顾问业务管理着超过170亿欧元的资产。匡特多位家族成员长期位居德国前十富豪之列,2014年被德国《经理人杂志》(ManagerMagazine)评选为德国最富有家族。
发展历程
匡特家族仍然保持着从19世纪中叶以来的家族传统—谦逊、低调、自信与坚韧。匡特家族非常低调,从不使用家族姓氏作为产品商标或企业名称,也尽量避免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但其两大家族分支—赫伯特·匡特与哈拉尔德·匡特的后裔通过德尔顿公司(Delton)以及哈拉尔德·匡特(Harald Quandt)两间家族办公室,各自在制药、物流、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投资了大量极富价值的公司。
哈拉尔德·匡特分支曾经拥有戴姆勒-奔驰15%的股份,但家族后代对管理实业企业兴趣不大,他们将奔驰股份出售后,成立了家族单一办公室(SFO)哈拉尔德·匡特控股公司(HQ Holding)来管理其金融资本,完成了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的转移。哈拉尔德·匡特控股公司也为家族带来财富创造的新平台,不仅管理家族金融资本,更平行向外部家族提供多种投资顾问服务:联合家族办公室(MFO)哈拉尔德·匡特信托(HQ Trust)、PE另类投资咨询顾问公司Auda International、美国房地产投资咨询顾问公司RECAP、德语区中等市值股票投资公司Equita。
德国法兰克福近郊的温泉小镇巴特洪堡(Bad Homburg)是匡特家族第三代以后的主要活动中心,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家族办公室课题组两度远赴欧洲,拜访坐落于巴特洪堡小镇上的哈拉尔德·匡特之家和英格·匡特之家,与HQ Trust的创始人和高管深入探讨。SFO、MFO加上另类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特组合,为匡特家族创造了一个全方位的金融投资与咨询平台。对于希望出售家族企业、通过建立FO来管理家族财富的中国家族来说,匡特家族实为不可多得的宝贵案例。
匡特家族的商业起源
匡特家族的繁荣史可以追溯到第一代创始人埃米尔·匡特(Emil Quandt,1849-1925)。1865年,在柏林西北的普利茨瓦尔克小镇,16岁的埃米尔从一间名为帝国毛织(Reichswolle)的纺织厂学徒开始,逐渐升职到店员及业务经理人。工厂主人德雷格(Dreager)去世一年后,埃米尔正式接管工厂,并与德雷格的女儿海德薇(Hedwig)结婚。他联合妻弟,以3.5万塔勒买下工厂,从此开创了匡特家族的传奇之路。
埃米尔与当地其他制造商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他很早就明白企业之间互相合作所能带来的好处。由于与当地三家实力强大的纺织厂实现地区行业垄断,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对军服的需求猛涨导致纺织厂生意大增。由于拥有北德联邦海军这样的大客户,埃米尔的纺织厂在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资本萧条中存活了下来。
匡特家族的第二代成员京特·匡特(Günther Quandt,1881-1954)拥有与生俱来的商业天赋,能准确地预测市场趋势,并擅长与政府打交道。他从小就被父亲作为继承人培养,15岁便进入柏林接受大都市的教育。
19世纪末,埃米尔患上了严重的胆病与肝病,在柏林已居住两年的京特应父亲要求回到了家族企业,接受6个月培训,学习纺织工艺、机械原理及工商管理。与保守稳健的父亲不同,京特认为企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张,他花费110万德国马克买下亲戚的织布厂,自己独立管理了6年,并对工厂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德国二次工业化浪潮期间,京特向父亲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匡特家族敏锐抓住战争所带来的庞大军服订单,产量增加了4倍,获利颇丰。
战后发展:实业家与投资家
1920年,成为富豪的京特迁居柏林。德国战败后经济一蹶不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居高不下,马克疯狂贬值,大部分的中产阶级一贫如洗。但对于企业家来说却是天赐良机,通货膨胀使他们能轻松地还清债务。
在此期间,京特通过银行贷款获得了德国毛织(DeutscheWolle)30%的股权。后来公司股本增发,京特耗尽了所有的资本,由于不堪承受来自银行的巨大压力,他被迫出售全部股权。
股权出售带来了巨量的现金,京特的银行账户上拥有4500万马克,这些钱需要立即投向别处。京特当时购买了20多种不同的股票,作为小股东博取投资收益,但他仍渴望着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他要集中投资于某些企业,以谋取决策权。
京特发现电池产业拥有不错的前景,他注意到蓄电池厂股份有限公司(AFA,未来的瓦尔塔Varta),尽管马克持续贬值,但AFA自一战以来从未增资扩股,股票价格相当划算。他悄无声息地吸纳股份,并与另一位大股东达姆斯达特银行联手,最终成功收购了AFA这家军工电池企业。家族完成了从纺织业转入重工业的第一步,第一次买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
在担任AFA监事会主席期间,京特已经成为有影响力的投资家,持有多家重工、化工、制药、机械企业的股票,他当选德意志武器和弹药厂(DWM)监事会主席,DWM拥有毛瑟工厂(Mauser-Werke),一战期间生产数亿支步枪和无数弹药。而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给家族带来想象不到的超额利润。
一波三折的继承道路
京特育有赫尔穆特(Helmut,1908-1927)、赫伯特(Herbert,1910-1982)和哈拉尔德(Harald,1921-1967)三个儿子。赫尔穆特刚出生便作为继承人培养,送到国外学习语言、增长见识。赫伯特从小视力不好,完全不能看书,只能通过听力来学习。
对于命运多舛的匡特家族而言,家族继承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京特接连遇上诸多不幸,37岁时,第一任妻子安东妮病故;不久后,京特与其第二任妻子玛格达成婚,生下了哈拉尔德。1927年,在一次盲肠炎医疗事故悲剧中,年仅19岁的长子赫尔穆特撒手人寰,这给京特带来了沉重打击。
匡特家族的子女似乎都无法脱离命中注定的轨迹。赫尔穆特去世时,赫伯特刚满17岁,从此以后,父亲将希望寄托在赫伯特身上,希望他能够成为匡特家族的继承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席卷全球,在德国经济低迷之时,京特乘机带着赫伯特环游世界,以培养继承人。赫伯特在伦敦、巴黎学习语言,并在美国、英国和比利时的工厂锻炼深造。
与此同时,玛格达·匡特与京特离婚,与当时执政的纳粹政府拉上了关系,成为纳粹二号人物、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夫人。年轻的哈拉尔德在生父京特与继父戈培尔的双重影响下长大。
匡特家族的新篇章
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企业运营,二战之后对匡特家族来讲都是一个新的阶段。京特拼命工作,想把战后被禁锢而失去的几年时间重新补回来。他在67岁时重新担任AFA监事长,但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每隔几个月就得住院一两周。
京特1954年安详地去世了,他的离去毫无预兆,但家族继承的问题却早已安排妥当。就股权而言,家族资产将平均分配给两个儿子,赫伯特管理蓄电池、汽车和钾矿业的股份,哈拉尔德负责其他公司,包括现今名为卡尔斯鲁厄工厂的德意志武器和弹药厂。就管理权而言,赫伯特出任AFA董事会主席,哈拉尔德出任监事会主席;而在卡尔斯鲁厄工厂的则正好相反。
二子赫伯特在过去20年协助父亲管理的时间里,深获管理企业的真传,而三子哈拉尔德则缺乏这些经验。不过,两人之间一直都维持着亲密的兄弟感情,赫伯特不希望家中出现当时另一位知名企业家罗伯特·格尔林的惨剧—其三名儿子为了争夺遗产而反目为仇,闹得满城风雨。他写道:“我们发誓,在匡特家族内不应该发生一场兄弟阋墙……我们珍惜兄弟情谊。我们所有的生意都对半分。在德国企业界,我们兄弟的和睦传为佳话。”
戴姆勒战役与拯救宝马
京特作为戴姆勒-奔驰公司的监事会成员,其遗产中包括奔驰3.85%的股权。他的两个儿子非常具有前瞻性,匡特兄弟深刻预见到德国汽车行业将在战后获得巨大发展,尽管当时股价高企,他们仍然在1954-1955年间果断将奔驰股份增持到9%。
无独有偶,德国另外一位独具慧眼的企业家—弗里德里希·弗里克(Friedrich Flick)出售了煤炭和钢铁公司,全部购买了戴姆勒-奔驰的股票,其持有的25%股权与德意志银行共同成为最大股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家族办公室课题组2015年6月赴奥地利调研了奔驰公司大股东Flick的家族办公室,后续将刊专栏文章以飨读者)。
由于双方都希望成为控股股东,股权争夺战一触即发,股价看似不可避免地将要上升,投机商赫尔曼·克拉格斯(HermannKrages)买下奔驰总股份的8%,在两大股东中周旋,希望能以双倍价格卖出。
不料赫伯特与弗里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弗里克表面拒绝出价,但实际通过匡特兄弟出面谈判,在没有竞价对手的情况下,匡特兄弟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购买了赫尔曼·克拉格斯手中的全部股票,随后按照“弗里克:匡特=3.5:2.5”的比例分配了股权。
开打奔驰股权攻防战的同时,赫伯特开始注意到了宝马公司(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1956年宝马公司亏损600万德国马克。赫伯特购买宝马股票时,哈拉尔德曾试图阻止,他认为投资经营不善的宝马将给家族带来不可承受的巨大风险。
对于渴望控制一家实业企业的赫伯特来说,奔驰40%股权都由弗里克拥有,控制权完全掌握在弗里克手中,而宝马公司的董事会群龙无首,是非常理想的投资标的,将提供无比广阔的舞台。赫伯特开始瞒着弟弟,偷偷动用家族资产买入宝马股票。在遭到哈拉尔德坚决反对后,赫伯特仍然不顾劝阻,继续用自己的资金购买宝马的股票。
1960年,宝马股东大会通过了重整方案,决定发行新股。此时无人愿意注资,德意志银行也不愿承销,赫伯特背水一战,亲自担任协调人,以自己财产作为赌注,购买了全部剩余股份。这意味着,如果公司无法脱离困境,赫伯特个人也将破产。
从现在看来,无论是提高奔驰股权还是押注宝马,都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在带领宝马公司起死回生之后,赫伯特继续增持宝马股份,直到1969年实现绝对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