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祥:如何进行汽车产业变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

  • 浏览量:2469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4-18
 
        当下正值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共同探讨汽车产业发展大计,以“创新、开放、绿色——聚焦汽车产业变革与机遇”为主题的“2019中国汽车论坛”于2019年4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举办。在4月17日召开的大会论坛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先生做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万钢副主席、尊敬的各位中外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可以说全球瞩目的2019中国汽车论坛在这里召开了,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国际友人、企业家和所有的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我也想借此机会对于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万钢副主席、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媒体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起步之年,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的机械工业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呈现产销基本平稳,投资有所改善,外贸出口好于预期的良好态势。向大家简单通报一下。去年机械工业的增速是6.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是21.38万亿元,这是调整以后的指标,2017年就达到了24.54万亿元,调整了以后,现在变成了21.3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05%,利润实现了1.4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18%。
 
        汽车产业在机械行业里面是最大的板块,几个主要指标都占到了全球机械工业30%以上的比重,大体在35%、36%。去年汽车产业是稳中略降,出现了一种新的态势,产销分别完成了2780万辆和2808万辆,同比是下降的,下降的幅度是4.16和2.76%,但是产销总量仍然还是居于全球第一位的。去年的汽车出口是104.07万辆,同比增长了16.82%。中国品牌的乘用车销售是997.99万辆,大数是998万辆,占乘用车市场的42.9%,这个同比也是下降的,下降是1.79%,这个实际上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乘用车占到了40%多的市场份额。
 
        由于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的产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实现利润的增速都略有下降,而且是1991年以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我非常同意刚才董扬先生在他的致辞当中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我也觉得在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到目前的这种程度下出现了一些变化,怎么去看呢?我觉得是辩证的去看。
 
        一方面经过中国汽车人的努力,在党和国家政策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连续九年蝉联世界第一。出现这些变化,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对待,要冷静的分析,特别是要注意总结汽车产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如何的更好的完善我们汽车发展的战略,如何更好的来推动我们汽车工业能够实现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汽车产业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前进当中的问题,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在路上,既然是在路上就会有增速,有减速,就要爬坡过坎儿,就要有一些变化,我觉得这符合经济规律,也属正常情况。当然我们对这个问题要认真对待,既不能漠然视之,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相信我们的汽车产业会健康、持续地发展。
 
        当前,伴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等新技术与其他产业在加快融合,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生态变化,竞争格局可以说正在重塑,置身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创新”成为发展第一动力,“开放”被视为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已经作为发展的重要导向。这个问题国内外各行各业都形成了共识,特别是汽车界。
 
        这个背景之下,2019中国汽车论坛确定以“创新、开放、绿色、聚焦汽车产业变革与机遇”为主题,云集业内外精英,共商产业发展大计,顺应形势,我觉得是恰逢时机,很有意义,一定会对汽车产业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借这个机会,我也想围绕这个主题谈点个人的想法和大家交流,请大家指教。
 
        第一,对标高质量,以创新引领产业的转型升级。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我国汽车工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大国,但是我们冷静的思考,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得实事求是的承认,我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大而不强的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推动传统汽车的改造升级,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要加快产学研用结合,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要加大重要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力度,实现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燃料电池等技术的突破,推动整个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和结构的不断优化。通过协同创新,加快推进自主品牌的提质升级,加快拓展智能网联整车数字化和自动驾驶等技术发展提供新空间,促进产业动能的转换。要通过服务创新,加快促进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移动出行服务等智能化、多样化,培育扩大新市场,满足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实施新的举措,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位居全球第二位,这是从整个国家而言的。汽车领域的合资合作可以说是起步比较早的,而且成效也比较显著,在座的许多世界著名车其都是参与者,而且也是受益者。近年来面对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我国坚定的落实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在推动实现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举办进口博览会,实施放宽汽车行业合资股比限制等诸多政策措施,并引进世界品牌特斯拉在上海落户。在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我觉得所有的这些都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合作共赢的真诚的愿望。
 
        汽车作为上下游行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离不开国内外广泛的合作交流和融合发展,面对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已经存在不确定、不稳定性带来了…更加牢固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全球视野,坚定开放融通、互力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信心,把握好发展大势,看到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良好环境、开放平台和不断升级的庞大市场,仍是全球企业投资热土和机遇来源。
 
        我们还要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进步,我们要适应发展的大势,抓住机遇,化危为机,继续加强技术协同创新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加快提质升级,共同的为普惠更多民众和推进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来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扩大开放带来的激烈竞争和考验。这种考验有时候是很严峻的,所以我们要下决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断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以坚定的信心、扎实的工作来迎接面临的考验。
 
        第三,要聚焦新能源,打造节能环保、绿色的产业链。
 
        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我国始终将污染防治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和治本之策,持续推进,加以落实,也见到了成效。从机械工业来看,目前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都稳居世界首位,环境监测的仪器仪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质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设备都实现了连年增长的势头。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这几年保持高速的增长,2018年产量是127万辆,同比增长60%,在全球市场的保有量占比达到50%左右,连续三年应该说也是居于世界前列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已将发展节能与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列到了日程,把它视为我们促进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过的必由之路。刚才万钢主席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做了全面深刻的解读,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非常大。
 
        绿色节能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环境的硬约束,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主基调,使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绿色化的改进和增值,使汽车制造和汽车产品都能够达到节能环保要求,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为兑现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承诺做出一定的贡献。我们通过产业协同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通过两化融合、智能转型、推进绿色制造和节能降耗,构建绿色产业链和绿色交通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环保、便捷、安全的产品和体验。
 
        女士们,朋友们,面对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与人类环境的严峻挑战,汽车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勇挑重担,来担任、担当我们的历史责任。今天世界汽车界的精英举办“创新、开放、绿色,聚焦汽车产业变革与机遇”的主题论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步和开端,必定会对推进全球汽车产业的资源整合、科技创新、产能合作和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也衷心的希望与会的业界同行、各位专家集思广益,贡献智慧,并以此为平台,加快信息沟通和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为开创汽车产业发展的美好明天,做出我们的努力。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