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安全、产业协同、软件能力建设问题

  • 浏览量:211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21-08-09

2021年6月17日-19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站在新五年起点上,本届论坛以“新起点 新战略 新格局——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置“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2个中外论坛+12个主题论坛”,全面集聚政府主管领导、全球汽车企业领袖、汽车行业精英,共商汽车强国大计,落实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中,在6月19日上午举办的主题论坛“共创软件定义汽车新生态”上,举办了以“安全、产业协同、软件能力建设问题”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以下内容为现场对话实录:

 

 

 

主持人: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

对话嘉宾: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TO 蔡建永

长安汽车软件科技公司总经理 张杰

小鹏汽车嵌入式高级总监 余鹏

 

主持人(赵福全):刚刚几位嘉宾都做了非常精彩的分享,下面我们进入圆桌对话环节,进一步探讨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原来汽车生态是供应商提供硬件,整车企业集成,然后再卖给经销商。而现在进入软件定义汽车的大生态,产业需要再分工。今天叶秘书长讲到,未来的关键要看新生态的搭建;我也讲过,生态是一个生存的空间、状态和环境,绝对不是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就能做起来的;张杰总也讲了,“吃独食”玩不转,我们要共同建立生态,有可能整车企业会作为主导和设计方。弄明白企业在大生态下如何参与、需要哪些能力,即我去哪儿、怎么去,这就是战略。请问各位,你觉得在未来产业分工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及合理地定位自己的分工,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胜出?

 

 

蔡建永:这个问题很有挑战,华为与所有的车企和供应商都要面对这个问题。生态最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第二是整车厂(OEM),第三是供应商Tier1,此外,还包括平台供应商。也就是说,生态中有四个核心的利益相关者。要想生态繁荣,必须对四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好处,如果有人吃亏,这个生意就“长”不起来。

 

在软件定义汽车背景下,我们认为汽车里有基础的活动,涉及到底层的操作系统。底层操作系统包括基础的网络安全,涉及多认证加密、隐私保护等是能力是由技术平台提供的,这是一部分。国内需要一个平台供应商提供最基础的平台做好,这是第一个。

 

第二,对于整车厂而言,我们认为,在基础的操作系统上有原子服务,原子服务上可以构建自己的组合服务和增强服务,还可以构建自己的应用。如果做个类比的话,就像Windows系统,可以直接划窗口,但是很多供应商可以在Windows上构建自己的类库,如VB类库、数据库等。我们认为,主机厂应该在原子的服务之上,构建自己的增强服务、组合服务,甚至组合应用、超级应用,这是我对整车厂的建议。

 

第三,对于零部件供应商,今天叶秘书长发布的有一层就是设备抽象,我们始终认为,设备抽象只是简单抽象出来,每个供应商只提供基本的传感器,然而只有基本的电机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让供应商能够基于基本的抽象之外,提供组合、驱动,把软件构筑在驱动上,驱动也可以像Windows程序一样,很容易安装上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产业内形成协同,同时每个供应商又能构筑自己的驱动软件,构筑自己的Know-how,因此,我认为要成功构建生态,消费者、整车厂、供应商、平台提供商应该是互惠互利,共同向前发展,生态才能真正繁荣起来。

 

张杰:下面说一下我的思考。最终买单的是用户。而用户关心什么?他关心产品、价格和服务。整车厂更多是提供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我们看到小米产品不错,性价比很好。那么车厂怎么满足用户的需求?还有就是如何快速地满足需求。之前一款车型一两年都不会有变化,而且上市就贬值。从供应商来说,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玩家,车厂只是把全部供应件集成以后卖给了用户。现在我们讲汽车全生命周期内思考,可能车辆交付到用户手中以后,在汽车上面的应用或者汽车生态中,整个导入过程还存在很多的东西。

 

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核心技术可能在每一个整车厂、Tier1、Tier2处都是不一样的,其中存在着很多合作的可能性和空间。比如大家说我都要做超级系统,我要做平台,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其中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现在CPU就两家,英特尔和MD,超系统化就Windows基本统一了,现在汽车行业整车软件平台,操作系统还有很多选择。我希望在中国,华为能够成为一个系统,把基础夯实好了。在基础上面快速迭代、快速做应用,车企更多的是关注用户,他想要什么,然后快速开发一个系统全部拉通。这样,整个迭代周期可以缩到一周或者更短的时间,但是现在还做不到。对于玩家的选择也不一样,很多玩家选择TI的TT4,还有选择华为的MDC,现在的选择很多,所以我认为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层的玩家还没有定下来,这时候更需要我们有信心、有远见,最后快速把整个大生态协同起来,平台化地向前快速推进。

 

余鹏:我们觉得,现在电子产品里面最好的一个生态就是智能手机。回顾一下智能手机的发展过程,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功能机所不具备的一系列功能,像拍照、视频、音乐等,都是由原来的摄像机、MP3、MP4等很多产品上转过来的,到现在那些产业已经萎缩甚至消失了,这是一个产业集中聚集的形态变化。

 

这与现在目前汽车的发展阶段类似。我们要做智能汽车,会从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发展,也意味着很多资源的集中,形态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现在的Tier1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我不是说这个过程会一蹴而就、很快地实现,但它一定会是这样,在长远发展过程中推进演变。所以,现在都在讲域控制器。原先适配单独ECU的域控制器一定会慢慢更少,传统的成熟供应链体系一定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现在的Tier1、Tier2还是主机厂,以及我们未来真正实现SOA之后所有的参与方,最终实现的是——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基于核心载体和平台,把其想法落实到产品层面,提供给消费者以及整个市场使用,这是我们期待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同时我们也要思辨,如何能够适应环境、适应趋势的变化。小鹏要做的就是综合的平台载体,为什么我们会考虑搭建自己的生态平台?我想华为也有自己的生态平台,苹果和小米也有自己的生态平台,实际上这些生态平台肯定是基于自己的想法、希望实现的内容,在这个层面上搭建自己体系。从这个层面来讲,如何使生态产业链变化,这已经是大家马上面临的问题,而且真的是现在开始,大家从供应链体系就要想这个问题了。

 

我们在之前德赛论坛上讲到这个问题,就是在大势所趋上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家都可以去往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它又会回归到统一。在这样的变革期,谁走得快,谁掌握得准,谁就有机会胜出。

 

主持人(赵福全):谢谢三位的观点分享。事实上,这个问题是业内最关注的问题,大家似乎都想清楚了,但实际上又都在摸索。刚才三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围绕拥抱未来新的产业生态表达各自观点。新的产业生态涉及软件的参与方、软硬件之间的关系、数据问题(谁拥有数据,数据如何回流,最后谁做决策,谁对最终的结果负责)等,其中架构、平台、接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相关定义现在还是模糊的。

 

为了做产业生态,如果参与者不盈利就不可能有动力,产业生态也就构建不起来,所以必须各方共同分享利益,也不可能被一方独享。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清晰的分工,否则不仅自己没有形成竞争力,而且强者也不会选择与其合作,于人于己全无益处。

 

反过来看,最终方向会逐渐清晰,就是建立一两个大平台和一两个大系统。现在因为大家想要的东西还没有出现,所以很多企业都认为自己可以参与并下场竞争。但这不是最终的状态,甚至是不理想或不合理的状态,但是“有”总比“没有”强,经过逐渐发展最终会殊途同归,“会师在正确的方向上。因为企业的状态不同、目标不同、能力不同,可能有些企业因为战略或战术的错误而落后了,最终谁能胜出,当前真的难以预料。

 

不可否认的是产业会把很多的力量团结起来。当然华为不会不建自己的生态,小米也会用自己的生态,现在大方向是朝向生态建设。到底有几个生态?谁用哪个生态?不同生态之间有多大重叠度?谁能成功谁会失败,既有战略的问题,也有战术的问题,还有运气的问题。现在处在混沌期内,具体混沌期是多长时间,也是未知数。好在大家现在形成了共识,那就是生态建设非常重要,而且应该有清晰的分工。

 

那么接下来,我想问蔡总,如果华为作为供应商广泛参与,而每个车企又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自己的生态,车企需要华为的支持能力并不一样,华为不造车却要满足整个汽车产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如何建立自身特色?如何按照你刚才提到的,生态中各方共赢,发挥各自特色,那么华为在整个生态中的特色是什么?如果华为在长安汽车展现出一个特色,而在北汽还有另外一个特色,那华为不是在所有特色上都强了吗?

 

蔡建永:其实,华为的特色主要是30年来在RACT的积累、工程能力的积累上,我们在思考生态或者说做产业的时候,更多从底层角度思考。底层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芯片上“缺芯少魂”,现在芯片稍微有一点问题,但是涉及到14纳米或28纳米的问题不是特别大。实际上,我们进入芯片产业是最痛苦的,因为有一阵子我们发现VODX的芯片在美国买不到,必须转到日本芯片上,而且整车厂有时候这边是美国芯片,那边是日本芯片,因此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从芯片开始解决问题,这是第一个基本问题。

 

二是华为很多的积累是在软件上,我们做三个操作系统,第一VOS完成CP的,还有AOS、鸿蒙为车的,鸿蒙生态已经建设了,而且我相信这就是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在万物互联上,华为可以谈一谈的,毕竟我们在电信上做了这么久。

 

在汽车与汽车的功能及性能软件,只有两个操作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操作系统上面,我们前面谈到的,将来一旦车型展开,现在做一辆车还好,逐渐发展到两辆车、十辆车,等到运行十年以后,比如小鹏汽车车型上可能有三十多台,放眼全世界,这种车型成千上万台,管理这些汽车是非常难的问题。对于具有不同的芯片版本,以及不同的接口,还有不同的硬件和固件,一定是超级复杂的管理系统。大家知道,通讯基站每五百米一个,中国快千万级的基站,怎样有序管理好,华为会把这样的设备管理技术引入到汽车里,这是比较重要的。

 

现在整个航空界,还有美国的武器开发,基本进入了基于模型开发的系统工程。美国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不同供应商能够在一个对象上赋能,使得不同厂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协同,这样做出来的就是高质量的、问题很少的产品。我们的差异化,对车厂来说是没有差异化的,核心就是芯片、操作系统和工具链,我们没有公布工具链,在工具链方面,我们也保留Know-how的东西,就这三点。

 

主持人(赵福全):感谢蔡总。蔡总的核心表达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复杂,扰乱了战略上的清晰,华为的能力要导入到汽车里。围绕汽车,各个企业在做个性化的东西,但是华为要用共性化的东西解决个性化的需求。也就是说,芯片要做,操作系统也要做,此外,华为不管理数据,但是围绕数据管理要做深层次的方法论,甚至包括一些储备,最终软硬有效组合、有效利用,华为基于关键硬件也要建立模型,以帮助整车企业解决问题。

 

下面问一下小鹏的余总。刚才你谈到很重要的一点,现在车企与一些成熟的供应商合作,最终不成熟的企业将被淘汰。未来小鹏作为整个软件定义汽车主导平台建设的时候,供应商既有硬件也有软件,在你心目中,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和合作模式是什么?

 

余鹏:我们有几个角色。小鹏汽车除了车企,在这个领域还承接了一部分供应商的角色,我们是Tier0.5。坦白讲,小鹏与一些企业是竞争关系,比如小鹏内部有很多控制器,也自主开发BMS,还有其他企业所提供的,这两个之间也会竞争。我们也在谈很多合作,比如与中科创达的合作。坦率地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明确或清晰的合作标准和合作模式。企业发展到了某一步,碰到问题或出现了困难,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谁在这个时候能出来帮助我,能把坑填平了,我就需要你选择你。

 

但是也不是说,等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被我们抛弃掉,显然不是这样的过程,我们需要与很多核心供应商长期保持合作的态势。一直以来,在我这个层面,与芯片企业打交道会多一点,其次一些软件服务商,比如我刚提到的,我们与中科创达都有很多的交流。

 

实际上,小鹏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我们希望能够自己掌控要素市场。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一个新造车势力,如果我们与传统大型整车企业竞争的话,要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特色,不可能什么都眼巴巴指望别人给我们做出来,而且这样也不一定能做出来我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我也不一定能做出来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在这个层面来说,我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也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实现想法,所以我会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这方面的建设。同时我需要广大供应商朋友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所谓的标准,我觉得现在没有标准,合作模式就是合作共赢,而且我们一起寻找到一条最适合当下、适合未来的道路走下去,这是需要探索的事情。

 

主持人(赵福全):谢谢余总。余总的观点是到底与什么样的供应商合作,他们也不知道,因为这个产业在发展探索之中。作为整车企业来说,必须把车卖给消费者,让消费者的体验最好。谁可以提供给我、满足我的需要,我就选择谁,包括本身方法论、数据、理念分享等,而且会是互助的关系,而不只是简单的供货关系,最终选择哪家供应商,要看是否有能力帮助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整车领域有很多新老企业在激烈竞争,企业要想具有竞争力必须有核心的东西。未来小鹏要形成的核心能力,供应商现在参与就要有更多的奉献,将来小鹏可能帮助其拓展业务。但是,企业绝不会把自己看家的Know-how免费给别的企业。

 

最后一个问题,请长安张杰总回答。张总谈到,作为整车企业,核心问题是让消费者有更好的体验,而且一家企业玩不转。你认为,当长安软件公司有5000人规模的时候,其他软件公司对长安还有多大作用呢?传统车企向生态化科技公司转型的时候,在组织架构流程上,怎样可以更好改变来拥抱“华为们”?

 

张杰:举个例子,我们常说,如果把前几年长安的车机摆出来,完全可以做一个博物馆,最后我们发现积累下来的东西,可能就是规划,这种积累是比较差的。2017年是长安汽车的低谷,我们痛定思痛,要做整车软件平台。从那时候起就是平台化的过程,并且不断迭代。一路走下来,我们发现自己有了很高的积累,这就是我们的核心能力。

 

现在从硬件,不管是与大陆还是博世合作,还是可以保留ESP、底盘这些硬件,但是希望供应商能够做到硬件标准化,做到接口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这样一来,整个合作模式就会非常多。比如,长安与大陆以这样模式可以一直走下去,如果后面大陆说不玩了”,想提出更高的要求,那我们就看有没有其他玩家参与。对于整车企业来说,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整个平台标准化,并在不断迭代。所以,我其实特别想说的是,现在算是“战国时期”,最好的特点就是大家开放了,不像之前谁都不愿意开放的封闭状态。

 

对于一项合作,如果我评估一个星期,供应商报出来可能需要80万元,那么我们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的这个念头就彻底断掉,这样的时候我们必须转变。刚刚提到的标准化,有利于针对用户需求而快速转变,可以快速提供服务。标准化有利于那些有能力、实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加入到整个平台建设中,这就是长安的标准。

 

主持人(赵福全):围绕流程和组织架构做了哪些相应的调整呢?

 

张杰:从组织架构方面来说,之前组织架构切分就是按照零部件,例如管开关、管仪表、管主机,都是按硬件来分的。现在长安把软件公司单独分出来做E架构,我们所负责创新系统平台,其中,有与曹总公司、KNS等公司合作,这是奠定软件平台的部分;上面的硬件开发,与科大讯飞等合作,另外也和SWC的开发有合作;在云端主要与华为、腾讯做RIS,上面的虚拟平台我们用的华为;其他的像数字孪生,可能自己开发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有用其他的公司。整个平台搭下来之后,随着主机架构的建设,就是按照整个横向的平台进行搭建,而不是之前是纵向。我们在与博世的同行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也在变化。这是业务流产生的组织架构的变化,我觉得这是对的。

 

主持人(赵福全):谢谢张总,我觉得你回答了很重要的问题,反映出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在形成产品开发的核心能力。与前些年相比,已经不在一个境界上思考问题了。原来把车做好、做出爆款就行,对于有没有积累并不那么关注。但是现在的状态变化既有产业变革的需求,也有本土企业研发理念的进步。企业从开发第一天开始就进行积累,持续优化自己的核心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整车企业也不可能把生态中所有事都做了,所以供应链企业不用担心,关键是要拿出来真能力、真本领,才能参与到车企的开发能力建设中。

 

本轮对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