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汽车团队“又”解散了。这家全球市值第一的科技企业,在造车这件事情上却是起起落落、反复横跳。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车子始终不见踪影,就算全世界都知道苹果要造车,苹果却从来都没有官方承认。如此强大的苹果,为什么偏偏造不出车?
不缺技术、不缺品牌、不缺用户、不缺资金,拥有软硬件与服务的一体化思维,无比重视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这就是苹果。蔚来的李斌也曾说过,苹果可能是蔚来长期竞争的终极对手;理想的李想,在定义产品的时候,也是从苹果那里汲取经验。
可是,自从2015年2月《华尔街日报》首次爆料了代号为“泰坦计划”的苹果造车项目以来,六七年的时间里,苹果从来都没有捋顺过这个计划。先是项目目标,从软硬件一体化的自动驾驶汽车,到自动驾驶软件和生态,再回到软硬件一体化的自动驾驶汽车;然后是人员团队,项目启动的时候,苹果从特斯拉和各大北美汽车厂商挖人,可不久就有团队解散、团队重组、再解散、再重组的报道,项目的领导人至少也已经换了三次血。最近的一次,是曾担任特斯拉Model 3总工程师的道格·菲尔德从苹果离职之后,去了福特。
到今年3月中旬,一向是最准苹果分析师的郭明錤,在社交媒体爆料,苹果汽车团队已经于一段时间前解散,如不能在3-6月内重组,可能就无法在2025年完成汽车量产。
看起来,苹果拥有造好一台智能汽车的一切,可恰恰是一切都太成熟了,一家大公司进入一个全新领域,反而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换句话说,大公司病限制了苹果
首先是战略目标。这些年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已经证明了一件事,造一辆智能电动车,必须要以创业公司的逻辑向前奔跑,而不能只当成成熟体系下的一个创新项目来做。而且,就冲苹果这么多年来都没有给汽车项目一个“名分”,就证明苹果从来都没有把汽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其次是团队稳定。不管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都是由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创始人亲自带队,而苹果的做法是让一堆职业经理人轮流去操盘。高频换人,典型的大公司体系思维,这种组织架构,也决定了目前苹果汽车的发展上限。
最后是供应链把控。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是绝对的供应链主导,供应商们只能赚着辛苦钱还得帮苹果抗风险。但在汽车领域,没人愿意去当苹果的供应商,几年前传出十几个要给苹果代工的汽车厂商,最终都是不了了之。显然,苹果低估了汽车厂商的地位。
所以,苹果不是没有能力搞汽车,而是没搞定团队和人,也没有摆正心态。
而苹果在加州的邻居特斯拉,这些年一直被称为“汽车行业的苹果”。而且,特斯拉现在同样是有销量、有品牌、有技术、有行业标准话语权。苹果想要造的车,势必不会便宜,但是如果一个在汽车领域里像iPhone这样高高在上的产品,却不能做到比平价的特斯拉更出色的驾控性能与人工智能,那它就没那么有竞争力了。因为iPhone卖得贵、卖得好,可不是只靠设计、交互和人性化,而是靠着一手掌控的软硬件一体化生态、无法被超越的核心能力和对供应链的绝对话语权。
所以,苹果能不能造出一台好的智能电动车?从能力来说没有问题,但是一件最起码的事情,就是苹果至少要亲自官宣,给苹果汽车一个真正的“名分”。因为这才意味着,苹果理清了除技术之外,有关造车的所有非技术因素。否则,苹果汽车大概永远只能停留在传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