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科技领域最不缺的就是投资,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投资并购,实属家常便饭。
事实上,智能电动汽车的领头羊特斯拉,在从稚嫩走向强大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买买买的过程。
特斯拉与苹果的并购策略比较相似,专注收购中小型技术公司,通过全资收购的方式获取技术和人才。
与此同时,特斯拉又有着内部化生产降本增效的宏大图景——在汽车制造、自动驾驶以及电池生产等关键领域一步步提高壁垒,不断加固自己的护城河。
01
特斯拉并购策略
通过整体买进获取人才和技术
苹果作为智能手机时代的王者,一直走在技术和时尚的前沿。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地位也是有目共睹,人们也经常将特斯拉比作「汽车中的苹果」。
特斯拉与苹果不仅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就连在并购策略上,二者也非常相似。
苹果 CEO 库克曾说过,「我们主要对能够补充苹果产品的技术类小型创新公司感兴趣」。
特斯拉也有类似偏好。
细数下来,特斯拉已经收购了 10 多家公司:从 2015 年的冲压件制造商 Riviera Tool,到 2021 年的电池负极材料技术初创公司 Sillion,以及为获得电池阴极技术收购加拿大公司 Springpower International。
有趣的是,与苹果一样,特斯拉并不经常对外宣告这些并购行为。苹果在并购方面采用小额交易策略,这种策略可用一个词精准概括:Acq-hire,简而言之,就是以收购人才为目的的并购。特斯拉收购的公司也多为初创小公司,对于收购金额、过程都非常保密。在多数情况下,特斯拉从不大大方方宣告这些收购消息,总是悄悄的完成收购,见诸报端的也多是已经完成收购的推测。特斯拉在 2016 年宣布以 26 亿美元收购太阳能电池板公司 SolarCity 是一个例外。这起收购案还因为特斯拉与股东们的利益纠葛闹上了法庭,马斯克甚至为这起收购案出庭辩护。像这样人尽皆知的收购终究是少数,而多数情况下特斯拉还是私下进行,外界对于收购过程、金额甚至是否完成收购都要靠各种消息推测。另一个特点是,特斯拉大部分收购标的都是中小公司,看中的就是人才和技术。说白了,利用收购这个手段合法占有人才和技术,迅速壮大自身实力。在并购对象上,特斯拉基本遵循汽车制造、自动驾驶、电池生产制造这一路线。在那些对于业务发展非常重要但一时之间难以有所突破的领域,特斯拉通过并购逐步获取相应人才和技术,夯实基础。这也正是特斯拉收购之路的三个主要阶段:前期是汽车制造相关的技术,继而是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再延续到电池生产制造。这也暗合了电动汽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1)2015—2017 年:重点在于确保获取汽车生产制造技术2015 年,特斯拉首先收购了冲压件制造商维埃拉模具公司 Riviera Tool,以提升电动车产能。这是特斯拉自 2003 年成立以来的首次收购,特斯拉业务也扩展到了密歇根州。当时,特斯拉正处于扩大产品产能提销量的当口,这一年特斯拉在售的只有 Model S 车型,Model X 则计划在当年第三季度开始出货,Model 3 则计划在 2017 年推出。Riviera Tool 是一家生产用于冲压金属零件的工具和模具的公司,可为特斯拉在加州佛里蒙特工厂供应冲压件,拉升特斯拉产能。特斯拉也确认了这一收购,并将维埃拉模具公司 Riviera Tool 重新命名为特斯拉工具与模具工厂(Tesla Tool and Die Factory),但特斯拉并未透露交易价格。收购前,Riviera Tool 不仅是特斯拉的零部件供应商,其客户还包括底特律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以及宝马、日产和戴姆勒等车企。收购完成后,里维埃拉完成与其他客户的订单之后,就开始专注服务特斯拉。为了提升 Model 3 产能,特斯拉在 2016 年收购了德国自动化生产公司 Grohmann Engineering。被特斯拉收购后,Grohmann 更名为特斯拉 Grohmann Automation,Grohmann Engineering 创始人克劳斯·格罗曼 (Klaus Grohmann) 也随之加入特斯拉,担任新成立部门「特斯拉德国先进自动化」的主管。当时,Grohmann Engineering 已有 700 名员工。时任特斯拉 CTO JB·施特劳贝尔 (JB Straubel) 也表示,德国的工程人才储备庞大,也是特斯拉决定在德国展开投资的重要因素,此次收购完成后会扩大 Grohman 的团队至 1000 人。马斯克对于这次「特斯拉历史上首笔重大交易」很是看重。他表示,「自动化是特斯拉未来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收购「用于生产机器的机器」,特斯拉再次将业务扩展到了汽车制造之乡德国。特斯拉认为,时值 Model 3 发售前提高汽车产量之际,自动化显著提升生产速度和质量。此外,马斯克还表示,「企业的关键在于人,我们十分荣幸能够留下格罗曼」,称「他在公司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新闻报道中称特斯拉这笔收购价格高达 1.5 亿美元。2017 年 11 月,特斯拉收购了为工厂生产自动化设备的公司 Perbix。收购之前,Perbix 已与特斯拉合作了三年之久,负责为特斯拉生产各种自动化工具,包括生产特斯拉汽车中驱动转子的自动化工具。通过这次收购,特斯拉能够在自家工厂中生产更多汽车零部件,利用高度自动化技术降低汽车生产成本。这与 2016 年收购德国自动化生产公司 Grohmann Engineering 是一脉相成的逻辑。特斯拉遭遇 Model 3 产能困境,马斯克还曾在推特上指出过产能问题。有报道称产能不足的一个原因是很多零部件需要人工加工,而收购 Perbix 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特斯拉为解决问题豪掷千金,虽然并未披露交易价格,但 Perbix 的所有者 James S. Dudley 收到了 34772 股特斯拉股票,当时价值超过 1000 万美元。特斯拉在发展早期专注汽车生产制造和量产方面的技术,不断通过收购来保证量产规模,正如马斯克曾说,高度自动化才能降低汽车生产成本。这也是特斯拉的商业逻辑,如今在美国加州&德州、中国上海和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也是如此。量产车规模上来以后,特斯拉着重关注起智能化问题,Autopilot 成为特斯拉发展的重中之重。2019 年,人工智能公司开始出现在特斯拉并购名单上。第一家被特斯拉看上的就是自动驾驶感知创业公司 DeepScale。Deep Scale 是一家拥有使用低功耗工艺实现高精度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初创公司,其 CEO Forrest Iandola 认为 Deep Scale 的优势就在于感知前融合,「我们所做的是利用原始数据的前融合,做目标检测前就进行融合」。利用原始数据而非目标数据做感知融合,这也是 Deep Scale 最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通过这次收购,特斯拉也将 Deep Scale CEO 纳入麾下,后者作为高级机器学习科学家供职特斯拉。同时,特斯拉在技术层面与 Deep Scale 实现了前融合感知、完全自主研发感知等方面的强耦合。在自动驾驶道路上走纯视觉路线的特斯拉,收购 DeepScale 获取技术加人才的策略真是既精确又有远见。目前,特斯拉 FSD 已经从美国扩展到了加拿大,马斯克还表示年内就可以实现全自动驾驶。从国外车主对于特斯拉 FSD 的测试来看,虽总有小问题,但测试结果屡屡让人惊叹,特斯拉正致力于让软件表现得像人类司机一样自然。在 2020 年 9 月电池日上,马斯克展示了特斯拉在电池方面的雄心,开启了电池内部化生产的序幕。特斯拉不仅发布了能量密度更强、能耗更低的第三代 4680 电芯,还推出了电池物理层面的架构创新成果——CTC 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取消 Pack 设计直接将电芯或模组安装在车身上。就在电池日前后,特斯拉还发起了五次与电池相关的并购。频繁的电池领域并购说明特斯拉新一步重点是电池技术创新。2019 年初,特斯拉宣布与美国电池技术公司 Maxwell Technologies 达成收购协议,以 4.75 美元每股价格收购后者,总价格高达 2.18 亿美元。收购完成后,Maxwell Technologies 将与特斯拉的一家子公司合并,成为特斯拉的全资子公司。Maxwell Technologies 的亮点在于研发出了一种干电极技术,并申请了专利。Maxwell 的干电极工艺提供了制造锂离子电池的新方法,通过将混入活跃的负极或正极材料颗粒的 PTFE(Teflon)原纤维化,形成负极或正极材料的自支撑膜。最为关键的是,这项技术将使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不使用溶剂。传统的锂电池制造需使用有粘合剂材料的溶剂,常见溶剂 NMP 有毒性须小心回收,进行纯化和再利用,而且还需要巨大、昂贵且复杂的电极涂覆机。这种技术可以显著改善电池性能,拥有更大的电池功率,未来还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为获取电池制造方面的技术,2019 年 10 月,特斯拉又收购电池生产制造商 Hibar Systems,且 Hibar Systems 生产的泵将用于为新式 4680 电芯推出的快速电池组装流程中。通过上述两次收购,特斯拉不仅获取了干电极工艺,还拥有了电池制造技术,为电池生产内部化进一步助力。但特斯拉并没有止步于此,又把触角伸向了电池材料领域。2021 年,特斯拉又瞄准了拥有环保负极材料生产技术的 Springpower International 和拥有硅负极材料生产技术的初创公司 SiILion。通过收购 Springpower International,特斯拉获得一项专利,能在制造电池阴极时的用水量以及与此过程相关的成本上获得显著收益。特斯拉的工程主管 Drew Baglino 曾通俗地描述过这一问题:制造阴极时,需要金属硫酸盐加入化学品,并注入水,发生一系列反应之后,最后得到的是少量阴极,但更多的是废水和副产品,效益不高。Springpower International 通过为特斯拉提供所需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对特斯拉生产 4680 电池量产有非常重大的推动意义。特斯拉看上的 SiILion,研究的是一种基于「高负载硅阳极」的新型高能量密度电池化学物质,以及被称为「包含硅颗粒的大型电池阳极」的专利。特斯拉看中 SiILion 其实也早有伏笔。2020 年九月份电池日上,特斯拉就表示新的 4680 电池会采用硅基电池阳极供电,SiILion 正好能满足特斯拉所需。不难看出,这几笔电池领域收购都在为特斯拉自产 4680 电池铺路。目前,特斯拉已在德州安装好 4680 电池生产线,预计于 4 月上旬开始生产。同时,特斯拉也计划在柏林超级工厂建造一座 4680 电池工厂。今年 3 月 22 日,马斯克预估:2023 年电动车电池生产将面临挑战,电池将在未来 2-3 年内成为阻碍特斯拉发展的「限制因素」。但随着电池生产规模化,成本进一步降低,4680 电池将成为特斯拉新的销量杀手。从关注汽车生产制造技术到专注智能化再延伸到新能源车的心脏——动力电池领域,特斯拉每一次收购都是奔着解决实际问题、获取技术人才并最终实现内部化生产降本增效去的。特斯拉在成为电动汽车领头羊的征程中一往无前,在资本市场更是如此。去年 10 月 25 日,美国老牌汽车租赁巨头 Hertz 宣布一次性购买十万辆特斯拉汽车,采购金额高达 42 亿美元,特斯拉股价当日即大幅飙升,一跃迈进万亿美金市值俱乐部。至此全球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增加至 6 名,而股价「杀疯了」的特斯拉排名还超过了沙特阿美,位于苹果、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科技公司之后。特斯拉在资本市场创造的成绩令人惊叹,同时其自动驾驶技术和生产制造能力也同样为业界津津乐道。新势力车企们以及面临转型考验的传统车企,明里暗里都在模仿甚至复制特斯拉模式。特斯拉已经活成了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苹果。专注中小型技术公司,通过收购获取前沿技术和人才,不断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特斯拉一步步将电动汽车领域的重要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规模化量产不断放大这种技术和人才优势,内部化生产带来的成本效益,让特斯拉在去年连续两个季度成为毛利率超过 30% 的车企,在众多车企中一骑绝尘。随着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原材料未来有短缺可能,行业的目光再次落到动力电池领域,而马斯克表示要在特斯拉柏林工厂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厂。当德州的电池产线和柏林共产的电池工厂开动起来时,特斯拉新的杀手锏已经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