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主机厂-4S店阵营中的大鱼吃小鱼现象愈加明显,整个群体的整合速度明显加快、马太效应日趋明显。
就在最近,又有两大上市经销商集团宣布斥巨资收购多家4S店,每家4S店的收购金额都超过了5亿。
4月4日,美东集团花37亿收购了7家保时捷中心,折算下来单家4S店的收购金额将近5.3亿;
4月14日,上市经销商集团百得利汽车也对外发布公告:将以8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亿元)为代价,收购一家在北京的宝马品牌4S店—北京盈之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两次收购事件均在行业内引发热议,但后者的议论要更多一些,因为更具争议性。
2月,已有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百得利拟以8亿收购北京盈之宝”,彼时针对这一消息,百得利IR部门的回应是:“目前没有可以披露的信息,一切以公司公告为准。”
如今收购完成,金额虽与之前流传的金额差距较大,但至少可以证明当时双方的确处于“收购洽谈”阶段,且“5亿”收购一家4S店依旧可以说是行业少见。
争议的核心原因有两点:
百得利虽为上市企业,但在经销商巨头中,实力并不算太强;
这次的收购只针对一家4S店,并没有其他4S店或相关资产涉及交易。
一、花5亿收购一家4S店,值不值得?
百得利是一家上市经销商集团,成立于1998年,业务范围涵盖汽车销售服务、汽车售后服务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百得利在国内6个省份共发展了12家4S店,包括5家保时捷、2家奥迪、2家捷豹路虎、1家梅赛德斯-奔驰、1家沃尔沃和1家宾利。
去年7月,百得利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继中升控股、永达汽车、润东汽车等经销商集团之后,又一家登陆港交所的汽车经销商集团。
上市后的百得利发展势头良好。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百得利预期该年度录得公司拥有人应占未经审核溢利不低于4.3亿元,较2020年同期上涨不低于82%。
而被收购的这家盈之宝4S店,也不普通。
2003年下半年,宝马公司决定正式开辟国内市场的服务网络,当时有2000多个经销商参与代理商竞选,最终盈之宝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获得宝马授权的代理商。
发展至今,盈之宝虽规模较小、但销售额却始终名列前茅,曾获得“全国最具美誉度汽车经销商”称号。2021年,盈之宝总共销售了2800台车,盈利7690万(包括汽车经销业务和其他投资收益),经营能力可见一斑。
关于这笔5亿的生意,汽车行业人士最关注的其实是“值不值”的问题。
仅从“代价”角度来看,这次收购无疑是一门亏本生意。
前文已经说过,这家“价值5亿”4S店2021年盈利是7690万,代价相当于年盈利的6.5倍。
这样的盈利能力虽然相当可观,但如果跟行业其他的收购案例对比来看的话,代价太大。
关于“5亿、7690万、6.5倍”这组数据,对比其他4S店的收购事件来看会更清楚。
美东收购追星,单店的收购价也高,美东收购这7家4S店的收购价和年盈利比是17.96倍。
曾经永达收购英之杰3家4S店花了8.3亿,收购江苏省内4家4S店也才花了8.33亿,代价均在3亿以下。
这么来看,“5亿买一家4S店”代价真的大。
不过,《人和岛》则从北京盈之宝的品牌优势、历史优势、规模优势和区位优势等综合因素进行考量,得出结论是:百得利汽车5亿元的出价看似疯狂,却也合情合理。
一方面,增加其在核心区域的市场影响力。收购了这家宝马4S店的百得利,正式成为北京首个拥有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四大豪华品牌经销商集团,其在北京当地豪车市场上的地位进一步被巩固;
另一方面,扩大自己的“豪华车”朋友圈。收购之前,百得利在全国7个城市,拥有6大品牌(保时捷、奥迪、奔驰、宾利、沃尔沃和捷豹-路虎)、14家豪华车品牌授权店;但在收购完成后,百得利的豪华品牌朋友圈数量扩大到了7个。
最重要的是,拓展了宝马品牌汽车经销业务之后,百得利不仅扩大了集团客户基础,也提升了自己在经销商集团群体中的竞争力。
此外,还有一种声音:衡量这笔买卖,需要考量的不仅是“4S店集团”和“4S店”两者,还需要把圈层关系、平台价值包含进去。
盈之宝的创始人李莹,在宝马圈、汽车圈,乃至时尚圈和慈善圈都具有超强影响力。
李莹本人,曾是北大有名的“才女+校花”,自23岁闯荡汽车行业以后,3年内赚了1000万的事迹在行业内至今仍具有相当的话题性;而她在北京当地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被评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经济女性杰出贡献人物”。
从生意的角度来说,李莹本身的宝马经销商身份标签,和她所串联起来的社交平台(包括宝马俱乐部、高尔夫球队等),本身就是一笔无形资产。
二、2021年:9家车企消亡,11起经销商集团整合重组、并购
这几年,包含庞大、润东、正通等大型经销商集团在内的市场大鳄,都先后遭遇了严重的财务及渠道扩张危机,甚至到破产重组的地步,关键是一旦遭遇危机,这些大鳄的元气恢复期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与此同时,多家4S店集团都先后多次以高价并购豪华车4S店,主要品牌选中了宝马、奔驰、雷克萨斯和保时捷等。
汽车服务世界粗略统计后发现:2021年,4S店经销商集团之间共发生了11起整合重组、并购事件,涉及庞大、中升、正通、永达等上市企业。
这种头部经销商集团的整合兼并之所以持续不断,核心原因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的日子都越来越难了。
首先是车企端。近日,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公布了一个数据。
2021年传统燃油车市场现存85个品牌,其中34个品牌月销量千台以下,有9个品牌消亡。他认为未来3-5年将有80%中国燃油车品牌“关停并转”(即关闭、停产、合并、转型)。
与此同时,传统燃油车新车利润被不断被压缩、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4S店的生存压力骤升。而经销商集团由于渠道体系庞大、且成本压缩难度大,压力更是居高不下。
一些发展状况不佳的经销商集团,选择“卖店”或卖其他资产;而发展势头向好的4S店集团,选择的核心扩张趋势也不再是“新建店”为主,而是通过并购手段进行,且触角几乎都伸向了“豪华车阵营”。
因此,像百得利这样在上市企业中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的经销商集团,如果不加速跑马圈地,许会加速陷入窘境。
但是,这样的“天价”整合并购高频发生,对企业自身及行业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行业专家的意见更具参考价值。
“对于上市经销商集团而言,虽然融资渠道相较于普通经销商更宽,但如何保证企业持续盈利,维持资本市场的信心才是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纯粹的扩张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尚难预估”,国泰君安证券首席汽车分析师张欣如是说。
原因核心有三点:
扩张必将折损盈利。且所谓规模效应(降本增效),临界点在哪儿很难断定;
虽然豪华车市场依旧向好,但整体来看,投资回报时间正越来越长;
企业很难在“规模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早在2月份收购传言曝出时,已有中立人士指出:“港股百得利拟收购北京盈之宝,规模扩张下投资回报前景待考。”
三、4S店群体加速淘汰
上游车企洗牌加剧、头部经销商集团阵营动荡不止,下游个体4S店的日子自然更差。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仅33.6%的经销商实现了盈利;2021年,受局部疫情反复、芯片慌等影响,经销商群体面临的情况依旧严峻,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经销商不到3成,近50%经销商未能盈利。
这种情况下,4S店群体的退网、注销速度明显加快,关停现象也非常普遍。
首先是4S店退网潮,可以说是贯穿了2020和2021。
2020年,每天超10家4S店退网;其中因主机厂破产清算、网络被迫陆续退出的占2375家,退网经销商中也有转做其他品牌;2021年的4S店退网潮在年初已经显现。3月的一个礼拜里,就发生了3起4S退网风波、10家沃尔沃4S店关闭的事情。
有行业人士感慨:“除了部分豪华品牌,新4S店很少,以前老品牌做不下去,大都选择代理新品牌,现在不一样了。”
与此同时,4S店的注销率则连续多年居高不下。
在1月份发布的《一年注销2000家4S店,5年内将减少三分之一,4S店加速消亡?》一文中,汽车服务世界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直观呈现了4S店的生存困境。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有1783家4S店进行了注销;2021年,全国有1944家汽车经销商注销,2021年比2020年多了161家。
具体来看:
从2016年开始,国内注销的4S店数量已经连续6年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2018年汽车全行业大洗牌以来,每年注销的4S店都是破1000;
2021年,注销的4S店直接翻倍到近2000。
客观来看,主机厂、经销商集团洗牌在所难免,4S店日子难过也是客观事实。但这种变化必然会长期存在。
还是那句话,4S店普遍都好的日子的确过去了。“加速自身迭代频率、适应时代发展”是包含头部在内、所有企业都在做的事情。
写在最后:
老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汽车服务世界不定期关注着4S店群体的生存现状,此举并非为了唱衰主机厂-4S店阵营,也不是鼓吹独立售后的生存力。
虽然有声音认为“4S店”和“独立售后”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但事实上,如果4S店日子都不好过,独立售后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多少。
以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为例。
已知独立售后有相当有一部分修理厂其实是“连亏了3个月”,而4S店群体的一季度的新车销量其实也下滑明显。“看车的顾客和去年同期相比少了三分之一,交易量同样很低”;“集客不及正常的一半,二季度继续不乐观”等都是媒体走访市场时得到的真实反馈。
包含4S店及独立售后在内,接下来日子都不会容易,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把控经营风险”,是汽车服务世界作为行业媒体本身、以及修理厂同行看待4S店群体生存情况时,可以思考的维度。
所谓行业洗牌深水区,其实是关乎汽车服务全产业链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环。
参考文章:
人和岛丨5亿元买1家宝马店?是疯狂?还是理性?
财联社丨港股百得利拟收购北京盈之宝 规模扩张下投资回报前景待考
汽车生涯365人丨百得利拟8亿收购北京盈之宝,李莹18年打造全国最具美誉度4S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