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的2022“锂电之都”产业生态及供应链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指出,当前我国锂电产业面临锂资源供不应求、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未来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建议加大对锂资源的勘查力度,并着重研究盐湖提锂、电池回收等关键性技术,逐步推进盐类研究人才保障工程和国家研究平台建设。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增长迅速,大型储能电站建设已经开始,锂电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成长期。根据会上发布的《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中国锂电池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865GWh。
郑绵平指出,新能源产业快速扩张的同时,锂电原料供不应求的问题不容小觑。2021年下半年以来,在锂化合物供应相对紧张及产业需求上升的双重刺激下,锂盐价格回升并创造历史新高。截止到今年3月,电池级的碳酸锂价格已经疯涨到50万元/吨。
“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未来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郑绵平表示,长期以来我国需要大量进口锂原料,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2021年锂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达到66.7%,同时我国是目前世界唯一从国外进口锂辉石和卤水生产锂产品的国家。
他估算,仅考虑国内锂电动车和储能等需求,我国对碳酸锂供需缺口到2025年将达到15万吨,2030年将达到35万吨。
为解决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锂资源供需问题,郑绵平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加大资源勘察力度,拓展锂资源研究。
“我国锂资源储量大约为795万吨,约占全球储量的7%,居世界第4位,其中盐湖锂、硬岩锂等资源丰富。”郑绵平指出,要发挥我国多类型的内外生锂矿产资源优势,加大国内的资源开发,拓展资源研究。对于含锂盐湖、伟晶岩,含锂的深部卤水等有待查明的锂资源,需要进一步投资调查并投入工程量,使潜在的资源能转化为可开发的锂资源储量。
第二,重视外生矿产资源关键技术的研究。
郑绵平特别强调,要重视超前提锂等盐湖提锂技术的推进,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锂的回收利用率,同时盐湖开发应当制定灵活性、适应性的方案,做到“一湖一策”,利用盐卤提锂减少盐田面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三,重视“城市矿山”,大力推进家电的综合回收利用。
他表示,要坚持国家引领,依托重点企业,联合科研单位,进一步开展电池回收领域的关键技术联合攻关,2021年我国已经成功回收约3万吨碳酸锂,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矿山”碳酸锂回收利用量将达到15到16万吨。
第四,持续优化布局国外锂资源,鼓励国内企业联合开发境外优质盐湖锂资源和其他优质锂资源,但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政策布局,评估成本,理性投资,避免在国际市场中无序竞争。
第五,加强人才保障工程,构建国家创新平台。
郑绵平指出,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盐类资源开发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投入力度。其一要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优秀的盐类调查开发人才,让他们“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其二是在青藏等地高校,对适合当地资源特色的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如盐类、地热资源勘探、化工、材料等专业方向;其三要切实加强锂电池新能源关键矿产材料的研发,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建立国家级的盐类工程创新中心,合力聚焦关键技术、基础技术,从现在的分散研究向联合研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