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成立近百年的知名汽车企业,第一次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留下难以言说的不堪印象。透过这次保时捷事件,汽车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在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叠加下,汽车的组织生产将面临巨大的变化。
“良心车企,专坑富人,不坑穷人”。
“大搞双标,糊弄车主”
“抢你3万,只赔2300元”
......
引得无数热心网友肆意揶揄的,正是知名车企保时捷最近发生的“减配门”事件。原因是疫情导致芯片短缺,造成零部件交付困难,保时捷对车辆的某个功能进行了擅自减配。
有关芯片短缺的消息,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便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已经算不上什么大新闻。据相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年,全球汽车市场因芯片短缺等原因,减产了近1050万辆汽车,几乎是2020年销量的12%左右。
这样看来,每个车企似乎都在面临芯片荒,为什么只有保时捷出了问题?
一场“灰头土脸”的直播
4月27日,保时捷全新电动车Taycan Cross Turismo中国首发。
受制于疫情原因,这场首发仪式主要在线上进行。起初,首发直播一切正常,但随着流程不断推进,一批保时捷维权车主突然涌入直播间,在弹幕中不断打出要求保时捷“归还电动转向柱”的文案。
为了拦住这些“闹事”的车主,保时捷关闭了弹幕,但车主们很快找到了新的方法,即将自己的ID改为“保时捷归还电动转向柱”,并不断在直播间内刷礼物。
一时间,新车首发直播愣是变成了车主维权直播。
车主们提到的电动转向柱,是汽车上的主要零部件。它上端连接方向盘,下端连接转向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所谓的电动转向柱,就是可以通过电动调节的方式,实现方向盘位置上下前后移动,让驾驶者有更为舒适的方向盘操作体验。
根据网上车主的爆料,部分2021下半年订购保时捷的车主在提车前被告知,由于疫情导致芯片短缺,无法为车主提供电动转向柱。只能暂时减装为手动转向柱,待后期芯片产能恢复,再为车主进行免费加装。
按理来说,如果是这样的解决方案,车主们倒也可以接受。问题是没过多久,保时捷突然一改口风,将之前的“补装”电动转向柱换成了2300元“代金券”。正是这个替代方案,让车主们炸了锅。
要知道,保时捷的高端车型大多包含电动转向柱,对于部分没有电动转向柱的基础车型则需要花费1万~3万元的价格进行加装。
一边是昂贵的购车价格和选装费用,另一边则是区区2300元代金券,孰轻孰重,高下立判。
此外,还有细心的车主发现,保时捷美国市场很早便在官网进行了告知,不再提供具有电动转向柱这一配置。那些买了电动转向柱功能的车主,不但早早收到了邮件通知,还能够直接获得500美金的赔偿,“双标”行为实锤。
更可气的是,为了规避法律方面的风险,保时捷中国在车主签订购车合同时,便在其中悄悄埋入一句免责声明:“甲方非出于生活消费目的而购买本合同车辆”。翻译成白话,就是车主们买车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更不存在“退一赔三”的可能。
处处皆是坑。买得起百万豪车的车主们,大抵也称得上人中龙凤,却没想到栽在了保时捷这里。
遭遇不公平对待后,很多车主来到社交网络上宣泄自己的不满,他们一遍遍地在各大汽车博主评论区诉说着自己的遭遇,要求保时捷补装电动转向柱,或者直接退车。部分头部汽车博主加入了这场讨论,为消费者发生呼喊,更多的则是为了保住粉丝基础而被迫表态。
也许是嗅到了舆论的风向不对,保时捷在4月30日紧急发了一封《保时捷中国致车主的一封信》。别看洋洋洒洒几百字,但核心内容不过是把疫情造成芯片短缺的事情又啰嗦了一遍,且没有任何新的处理办法。
有网友戏谑到,这封信堪称“废话文学”模版,什么都说了,什么也都没说。在这之后,更多的网友加入到了声讨保时捷的队伍中,他们不单是对车主们的遭遇共情,更多是对外资品牌的傲慢与偏见而愤懑。
截至5月中旬为止,保时捷中国仍然没有对车主的诉求给出任何实质性的解决措施。《人民网评》在微博上也对保时捷的行为进行了批评:糊弄了事,没有耻感。
随着事件的继续发酵,留给保时捷挽救口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真缺芯or假缺芯?
抛开保时捷良心与否,它所说的缺芯是真的还是假的?
根据最近一份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2022年4月,新能源车企上险量均大幅下滑,同比下滑20%~80%之间。下滑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材料不足,可能是零配件厂复工困难,也可能是芯片的短缺。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因芯片造成的产量下滑有多少,但这确实是一个影响汽车的主要原因。
在知名咨询公司德勤发布的《德勤芯片行业系列白皮书》中,从2012年到2022的10年里,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搭载的芯片数量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汽车行业“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趋势下,芯片在汽车中的作用正日益重要。
以一辆常规新能源车为例,从刹车系统、电机电控系统、仪表盘、屏幕、天窗、雨刮,甚至是车辆钥匙,都塞满了各种芯片。言下之意,即便拿到了99%的芯片,那剩下1%也会让车企无法顺利交车。
产能是一方面,限制车企的还有芯片价格。
华为终端业务集团CEO余承东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某种芯片曾经只要10元、20元,现在已经炒到了2500元,而一辆车上需要9颗这样的芯片。在他看来,“宁可损失销量,也不能接受这种价格。”
余承东所言不虚,自2020年底以来,汽车产业缺芯已经一年多时间。不少车企的确出现了缺芯导致停产或者减产的消息,芯片价格不断走高,且依旧买不到。直到今天,缺芯的现象仍然难以缓解。
这样看来,缺芯现象的确存在,但并不代表保时捷的行为站得住脚。
首先,此前购买保时捷的车主完全有权利要求其按照之前的配置给自己交付车辆,这也是合同条款和契约精神的体现;其次,若确实无法补安装,保时捷应当按照全球其他销售市场一样,对车主进行足额赔偿;最后,监管部门应该及时行动起来,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如今,打开保时捷的官网我们可以发现,2022和2023款车型中,只有售价最贵的顶配车型拥有电动调节方向盘,其他车型则大多为手动调节方向盘。出于利益的考虑,保时捷已经阉割了基础车型的电动转向柱。
在“保销量”还是“保利润”的抉择中,保时捷似乎既放不下鱼,也放不下熊掌。
保时捷的有恃无恐,还是来源于中国市场庞大的汽车销量。以2021年为例,保时捷全球的销量为30万辆左右,中国市场累计交付9.56万辆,占据近三分之一的份额,是其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按照本次减配2万余辆车计算,电动转向柱芯片模块成本约1000多元,电机总成成本约1.5万元,至少能为保时捷节约3.2亿元的费用。
不仅如此,作为一家跨国知名车企,其背后的财务和法务团队一定对自身涉嫌欺诈行为进行了充分的核算。很明显,比起3.2亿元的费用节省,那点“违法成本”根本算不了什么。
时至今日,每一家车企都面临着芯片产能不足的问题,但不管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每个车企都在试图用体面的办法扛过这场浩劫。以前的订单按照合同执行,需要车主多等一些时间,后面的订单则通过提前告知涨价的方式,让车主得以视情况自行选择。
车企们想要尽量避免芯片对交付和利润的影响,车主们充分理解,只不过这份代价,不应该用隐瞒和欺骗的手段,转嫁给车主。
“精益生产”的行业反思
透过保时捷减配事件,让我们将视野放大到整个汽车行业。
在本次新冠疫情造成的产能危机里,汽车行业的应对属实异常狼狈,与其他行业相比,汽车行业似乎是最为脆弱的那一个。这当然与其复杂的供应链节点脱不开关系,但隐藏在行业内部的“精益生产”理念,才是最为要命的因素。
“精益生产”一词,来源于丰田。它指的是车企完全按照订单进行生产,最大程度的减少零部件库存,卖多少就造多少。一直以来,丰田都在严格贯彻这一理念,现在已经能够做到零部件刚刚卸下卡车,就被推上生产线进行整车组装,零部件在仓库中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
作为曾经全球最大的汽车品牌,丰田的精益生产已经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所有汽车生产企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教和驯化,汽车行业已经高度分工,呈现出效率和规模的极致型态。
当市场环境优渥,供应链供货正常时,精益生产显然是利润最大化的主要功臣。谁也不曾想到,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再叠加战争层面的因素,这种号称最具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遭遇了严重的滑铁卢。
本轮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整车生产的停滞是较为常见现象。即便是在后期复工复产后,一些大型的车企和一级供应商虽然实现了重启,很多小体量的供应商却因手续和风险问题无法复工。体量虽小,但这些小供应商却是影响供应链最大的风险节点。
小供应商处于非核心供应节点位置,它们从事着金属表面处理,微小部件加工等“不起眼”的工作。可一旦缺少了它们,后续配件的生产就必须停滞,进而影响到整车的装配。
早在2011年,泰国一家制造音箱系统胶垫的企业,就因为遭遇洪水而停产,最终导致全球许多车企的延迟交付。在这之前,大部分车企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家泰国企业的名字。
诚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丢给精益生产。作为当前汽车产业的主要生产组织模式,精益生产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有效降低了汽车企业积压零件的风险,也无形中提高了车企的利润,但并不代表这种模式可以一直有效。
即便是丰田这样的大厂,在面临供应链情况危机之时,也会果断放弃精益生产策略,转变为自主可控,并将库存周期从3天调整为半年。尤其是在供应链企业遇到供货困难时,丰田还会主动提供资金和设备的帮助,使其顺利度过难关。
总的来看,精益生产模式决定了车企“走钢丝”一般的存活空间,它代表着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最高层次,也是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的重要手段。但当市场刮起大风,钢丝出现摇摆之时,企业必须及时拴上保险绳,为可能的“跌落”做出充分地安全准备。避免像如今的保时捷一样,为了一个电动转向柱,用如此不体面的方式面对消费者。
最后
不论后续结果如何,保时捷已经从舆论中收获了来自社会的“鄙夷”。
这家成立近百年的知名汽车企业,第一次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留下难以言说的不堪印象。透过这次保时捷事件,汽车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在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叠加下,汽车的组织生产将面临巨大的变化。
石油危机催生出了丰田的精益生产,芯片危机又将带来哪些颠覆与突破?答案将属于那些敢于变革、勇于变革的企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