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IT时报》报道,造车新势力车企威马汽车上海总部已启动裁员,同时外包公司人员也在大规模离开。报道还称,威马汽车上海多家门店关闭,从20家左右骤减到12家左右。
一位曾在威马汽车工作的销售人员表示:“威马汽车在上海商场里的门店大多数都关了,现在卖的很多都是库存车;另一位威马加盟商透露:“威马汽车原来在上海有20家门店左右,但现在只剩下12家左右,其中售前售后一体的4S店只剩五六家了。有些门店最近关闭,官网还没及时将名单撤下来”。
《汽车行业关注》从威马汽车官网了解,目前威马汽车网点查询显示共有17家开业,1家即将开业,其中负责销售交付的用户中心和星创中心只剩8家,其它只提供展示、售后等服务。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也曾是新势力头部车企之一,由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沈晖创办,总部位于上海。随着业务扩大,近几年威马汽车员工人数不断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威马汽车员工人数分别为2639名、2899名和3952名;
截止发稿前,针对上海总部裁员、关店等相关报道,威马汽车暂未回应。
11月21日,一封由威马汽车CEO沈晖发出的沟通信《和衷共济,共渡难关》。内容显示,2022年充满挑战和困难,受疫情影响,威马汽车上海、北京、成都等地面临供应链的巨大挑战,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供货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威马的生产经营。为应对资金压力,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一半,同时公司将通过一系列财务措施降低运营成本。其中包括M4及以上级别管理者主动降薪,发放50%基本工资;其他员工发放70%基本工资;调整公司发薪日、取消年终奖等奖金、暂停发放购车补贴等。针对降薪,有威马汽车人士向媒体表示:“今年供应链问题、资本市场寒冬等不利因素持续困扰汽车产业,对于已创立的新品牌发展实属不易,威马还在想办法度过寒冬,但已不允许通过‘烧钱’卖车,与其他厂家争夺榜单排位了。”
威马汽车正遭遇严重的财务压力。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威马汽车净亏损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82.06亿元,3年累计亏损高达174.35亿元,而同为造车新势力的蔚来、小鹏、理想在2021年净亏损分别为40.16亿元、48.63亿元、3.22亿元。从数据上看,虽然这几家造车新势力均处于亏损状态,威马销量仅有蔚来、小鹏一半,但亏损却高出了一倍。
据了解,威马汽车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在过去三年逐年增长,行政费用成为公司日常开支的大头。数据显示,2021年威马汽车的行政费用达27亿元,占总营收比接近57%。对比“蔚小理”,三家公司均将销售费用与行政管理费用进行合并,该部分费用的占比分别为19%、25%及13%。此外,2019年-2021年威马汽车在研发投入上分别仅为8.93亿元、9.92亿元和9.81亿元,远远低于销售成本和行政费用支出。也就是说,虽然威马汽车在营销上付出了大量资金,其收效甚微,而研发上的怠慢,也让其产品的竞争力远低于市场同级产品。
官网显示,目前威马汽车共有EX5、W6、E.5和M7四款在售车型,其中EX5是威马汽车旗下首款车型,于2018年9月28日上市交付,率先打破PPT造车。威马EX5定位紧凑型纯电SUV,售价区间为14.68-19.88万元。相比于蔚来、理想等车企,威马汽车首款车型定位相对低端,产品售价较低意味着能够更好地获得市场,但实际上,价格更低的威马并不受众。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高速增长期,当前各家车企的销量和盈亏并非最重要指标,但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车企在跟住发展大势的前提下,才可打造品牌和技术的护城河。然而,这对于目前的威马汽车来说,显然已成奢望。
赴港上市成为威马汽车的求生之道,尽管公司已经提交上市申请,但目前并无上市进展。在上市之前,威马汽车则需要收紧“裤腰带”过日子。不过,如今资本对于造车新势力的投资态度已由激进转为审慎,即便完成上市也并非高枕无忧。长远而言,造车新势力还是需要提升产品整体质量,提升品牌信任度,回归理性的成长路径和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