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众宣布将投资9.86亿欧元,以增资扩股的方式购入江淮汽车集团50%的股份,并增持合资车企江淮大众股份至75%,将大众新能源汽车总部和基地落户合肥。
同时,大众投资11亿欧元购得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26%的股份,成为了其最大股东。
安徽汽车工业的大盘,忽然就因为大众、江淮和国轩高科这场三人戏,变得有看头了起来。
01
大众汽车的战略布局
大众显然是三者中的最大赢家。
江淮汽车总市值不足百亿,几乎是国内最便宜的、没有其它国外车企合资的汽车厂商,但却具备完整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生产能力,坐拥80万辆产能,同时大量产能闲置。
国轩高科则是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上排名第三的供应商。如果单看电池界的后起之秀磷酸铁锂电池,国轩高科的技术水平和装机量甚至优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而它们都被大众“收入囊中”。
随之而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比如其一,铺开大众的商用车布局。
大众对江淮背后的中国商用车市场一直有所觊觎。
原因很简单,江淮的乘用车业务称不上佼佼者,商用车业务却绝对头部,其中中高端轻卡更连续多年行业出口第一。反观大众,虽然大众商用车在海外销量不错,但在中国的布局却几乎空白。(注:大众商用车旗下的MAN曼恩商用车用过中国重汽的25%+1的股份。)
能在中国商用车市场分一杯羹,是大众一直以来的期望。
江淮在商用车领域的积累和优势,正中大众下怀。此前也有知情人士透露,大众入股江淮,皮卡或是MPV可能是最先实现合作的细分领域。
其二,推动大众的新能源进程。
大众此次的投资重点之一,就是增持江淮大众的股份至75%,获得了江淮大众的绝对话语权,决策和行动上能比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更加自由。
而江淮大众的主打合作项目,就是新能源汽车。
大众计划在未来十年生产2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一半在中国生产,将中国建成其全球电动汽车的产销基地。所以近两年,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都加快了在新能源领域的投放,一汽-大众佛山工厂将在今年引入MEB电动平台,上汽大众新能源工厂也已于去年落成。但饶是如此,与大众新能源的规划产能仍相去甚远。
江淮工厂的全部产能高达80万辆,2019年年产量却只有42万辆,所以对大众而言,江淮大众显然是最好不过的新能源发力点,能给大众新能源带去更大的发挥空间。
更何况江淮也是国内较为老牌的新能源企业,不但有着多年的自主开发积累,曾经江淮iEV系列更一度位居国内纯电动车销量第一。这些经验对大众而言都是多多益善。
其三,弥补大众电池产业链的短板。
拿下国轩高科2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其实是大众汽车此次投资尤有意义的一点。
一方面,大众计划未来十年在中国生产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这意味着其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非常巨大。
大众官方透露过,仅在亚洲市场,大众对电池的需求从2025年开始就将增至每年150GWh。面对这种紧迫需求,其背后的动力电池企业显得至关重要。
因为对大众来说,如若控股一家电池企业,既能降低电池采购成本,又能稳固供应链体系。这是主机厂理应保持的对自己掌控核心部件的要求和警惕。
大众是吃过电池亏的。
去年3月,大众与韩国SK创新签署了一份电池供应协议,却不料想因此激怒了原供应商LG化学。后者不但威胁断供大众电池,还取消了与其在德国合建电池工厂的合资项目。而由于原材料缺乏,大众自己在德国是没有电池工厂的。
所以奥迪e-tron就遭遇过直接因电池断供产生的交付难题。
大众由此看得非常清楚,在新能源赛道上,一定要通过资源整合,保证自我供应链的充足。
而中国的电池产业链,是全世界最完备的国家之一。
另一方面,国轩高科在动力电池产业的地位与技术优势不容小觑。
从动力电池装机量来看的话,国轩高科排名全国第三。但它的潜力肉眼可见。
国轩高科的技术优势和研发重点在磷酸铁锂电池,它们是国内极少率先将乘用车磷酸铁锂PACK能量密度提升至140Wh/kg的企业之一。
根据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随着电池补贴的逐渐退坡,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优势正逐渐凸显,因此磷酸铁锂在乘用车的应用已经开始转暖;再加上越高的能量密度越意味着越高的补贴,随着时间推移,走在技术前沿的国轩高科显然将迎来发展拐点。
更何况对大众来说,国轩高科与江淮汽车都位于合肥,非常有利于其在新能源产业布局方面形成联动,发挥1+1>2的作用。
总之,如此三板斧后,大众不但在中国形成了乘用车、商用车和电动车的全面布局,更在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链条上掌握了直接资源和话语权。
就像大众桑塔纳开启了中国真正的燃油车时代、并让大众在中国建成了最为成熟且稳定的合资联盟一样,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崭新的新能源时代,也正由大众悄悄开启。
02
江淮的反击
江淮同样能从这样一场合作中建成自己的绝地反击。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自从大众即将入股的消息传出,江淮汽车的股票已经在7个交易日里实现了6次涨停,市值几乎翻了一倍。而且其实,自从2017年江淮大众合资公司成立,江淮股价的每一次涨停就几乎都和大众有关。
更长远的影响则在企业根部。
近些年的江淮并不太平。
2019年,江淮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9.78亿元,这已经是其连续第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可以说,近几年江淮的盈利能力并不强,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补贴在生存。
但江淮的实力不该如此。
从生产军用卡车、客车货车底盘,到生产轻卡、轻客,到商转乘、新能源,再到与大众、蔚来合资,江淮大约是中国涉足汽车品类最多、且经典车型最多的品牌之一。即便聚焦在新能源领域,江淮的生产范围也涵盖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多功能商用车、客车等各个车型。
几十年来,其在品牌宽度和厚度上的积累都是说来话长的。
但要想品牌向上、木秀于林,江淮和所有中国品牌一样,都缺少一些汽车生产必需的高端技术和足够的品牌力。
而大众入股的意义就在于此,既可以让其闲置产能充分利用,又可以借助大众的技术和影响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品牌向上。
此前江淮汽车就从与江淮大众共线生产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江淮没有的技术。
比如用于淋雨检测的湿度检测仪,是江淮此前没有应用过的仪器,也就是盲点。它的功能是在淋雨状态下,对看不见的积水区域做100%的覆盖检测,提升整车淋雨品质。
再比如过去整车下线后,江淮内部的质检部门会对品控做把关,或全检、或抽检,总归是内部解决,但后来在大众的要求下,江淮引入了第三方公司福迈迪做全线质检。福迈迪是什么概念呢?奔驰、宝马、沃尔沃、福特等品牌的部分车型都是外包给福迈迪做质检的。
用江淮工程师自己的话来说,大众对生产线的规矩和要求就是两个字:极苛。
后来,这些大众技术和标准也都在江淮自己原有的生产线严格执行。
共线生产都能技术吸收如此,直接入股就更不必说了。
按照大众目前的规划,未来将给到江淮大众4~5个纯电动产品,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20~25万辆的生产量,营收300亿元;在2029年实现35~40万辆的生产量,营收500亿元。
如是,在这一过程中,江淮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制造经验也愈加丰富,那么品牌力提升,还会远么?
03
安徽的潜力
安徽汽车工业坐拥奇瑞、江淮,放在全国来看其实底子虽厚,却一直不温不火。
而这一次,新能源汽车或许将成为安徽尤其是合肥的翻身机会。
有人说大众入驻后合肥会成为中国的狼堡,但我以为狼堡或许也仍不够。
因为从此以后,这里既有科大讯飞这样的人工智能龙头,又有国轩高科这样排名国内前三的电池企业,既有蔚来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代表,又有大众这样的世界汽车三大巨头。
可以说,合肥打造的新能源汽车朋友圈,已经站在了全国鄙视链的顶端,再加上其本来就有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优势,未来新能源产业形成规模,计日可期。
想想就连大众汽车CEO迪斯都信心十足地表示:“要将安徽打造成中国新的电动汽车中心。”安徽自己的野心,更不言而喻。
幸运的是,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厚积薄发,多年苦功积攒,安徽汽车的工业实力,已能撑起这份野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之后,这里将迎来最好的时机。
期待新能源大幕拉开后的崭新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