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达沃斯年会上,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了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两大问题:过于分散,产能大幅过剩。新能源汽车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这不是在开玩笑吗?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据统计,光是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就超过了4000亿元,规划年产能2000万辆左右。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中提到,截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国家计划的200万辆产销量,实际产能提前几年就达到了2000万辆,这仿佛让我回想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那段历史。而现在的新能源气场行业,也覆盖了一层浓厚的“大跃进”色彩……
盈利途径“畸形”
新能源汽车的额定产能远超过市场容量,这就意味着投入的资金没有办法靠市场来盈利。注意,厂商们只是“没有办法靠市场盈利”,而不是不盈利。那主要的盈利来源是什么呢?自然就是国家补贴了。
在巨额的资金扶持面前,不少车企选择了赚取国家补贴来实现所谓的“盈利”。有不少产品和新能源制造基地还没有造成,就提前办理机动车行驶证,建厂费用、道路铺设等方面都享受了国家的相关扶持,有的工厂还没开工就捞了一大笔钱。当然,另一种比较“妥当”的办法就是自产自买,同一块电池反复安装在N辆新车上的情况也有发生。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新能源车企三电系统、高速轴承、控制芯片等完全依赖于供应商。汽车找到了“饭来张口”的捷径,自然也就怠慢了技术研发。这样的现象该被沉重打击,而国家也正在严厉整治。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高了新造车企业的投资门槛,而工信部对新能源车型名单实行动态管理。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对自产自销的现象进行整治,特别是多辆车共用一块电池的“流氓”行为。
产品的发展良莠不齐
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也反映了产品发展的良莠不齐。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最多的就是纯电动汽车,为什么大家一开始就在纯电动这一“终极目标”上大展拳脚?答案很简单:补贴高。那我国纯电动车的现状又如何呢?据资料显示,去年我国纯电动车型卖了75.98万辆,A00级车型占比高达49%,而在前几年,A00级车型的市场占比同样是最高的。
对于普通的A00级纯电动车的开发,技术门槛可以说是相当低。即便是开发一款全新的车型,也只是在车型设计、电池布局上多下一些功夫。因为是低端车型,所以就在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方面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我们甚至会看到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品牌在几个月之内就推出了一款新车。各种零部件、控制系统等方面都可以信手拈来,这样的产品有多少技术可言?
结语
在新能源汽车刚刚兴起的那段时间,有不少人认为这其实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个新起点,是赶超合资企业最好的时机,因为新能源技术瓶颈是摆在所有车企面前的一个问题,大家的起跑线至少是一样的。而现在新能源产能过剩的现象体现出了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诸多弊端,其实,这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态度上。企业应该是靠优秀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从而获利,而不是靠各种补贴来让国家往自己嘴里塞肥肉。在新能源的浪潮中,越能自力更生,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越能走到最后,那眼前的补贴,终究会让一些蛀虫“断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