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汽协与乘联会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汽车遭遇28年以来首次产销双双负增长。乘联会披露去年狭义乘用车零售量同比下降5.8%;批发量下降4%;生产量则下降5%。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汽车产量明显低于批发量数据,约相差14.8万辆,这在此前的中国汽车史上几乎从未有过。
你挂了我不会挂,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这是在中国生产制造汽车企业的信条,谁也不相信自己会是第一个倒下的。
为了保持产能,不少汽车主机厂都拼命扩产。中国汽车的产销比,几十年来也都明显是产量大于销量,即库存每年都会有不少。不过,2018年却格外不同,中国汽车公司正变得越来越理性。这从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简称“乘联会”)公布企业产销数据,也可窥见一二。
2019年1月9日,乘联会发布中国乘用车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累计零售狭义乘用车2235.06万辆,较2017年同期下降5.8%;全年批发狭义乘用车2323.7万辆,较2017年同期下降4%;零售量与批发量相差达88.64万辆。
产量方面,中国去年累计生产狭义乘用车2308.9万辆,较2017年同期下降5%。这是中国汽车28年以来首次遭遇产销双双负增长的情况。不仅如此,2018年产量低于批发量约14.8万辆,这在此前的中国汽车史上几乎从未有过。
当然,冰冷的数字,成为了一部分车企越加理性的催化剂。
2018年12月,中国狭义乘用车零售221.7万辆,同比下降19.2%;狭义乘用车批发量为217.81万辆,较2017年同期下降16.1%;生产狭义乘用车204万辆,较2017年同期下降20.5%。从数据不难发现,汽车厂商已明显有意识的控制产量。
事实上,这一征兆早已经明显显现,自2018年7月份开始,中国狭义乘用车产量便一直低于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且较2017年的同比数据一路走低,表明汽车主机厂在有意识的控制汽车产量,进而维持产销平衡。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一直高于警戒线,经销商库存指数也在高位运行。
从最后一个月,多家汽车上市公司公布的产销数据来看,多数企业对市场和自身有着更为清醒的认知,并非一味地冲击年度销量目标。其中,月销量长期维持在12万辆以上的吉利汽车,12月销量为9.33万辆,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吉利汽车的做法却予以肯定,并表示:“这是明智的!”
上汽集团公布的产销数据显示,2018年其产量为697.8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0.14%,其销量为705.2万辆,较去年同期微增1.75%。不难发现,上汽集团也在积极的减产能、去库存……这些主动减产能、去库存的汽车上市公司和旗下企业,也透露着一种信号,中国本土生产汽车的企业变得越来越理性,开始思索整个行业发生剧烈的变化,并构建自身体系和抗风险能力。
2017-2018年月度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
这明显区别于以往主机厂的心态和表现,从前当主机厂遇到市场压力时,都觉得能把对方给拼死,总觉得倒下去的肯定是竞争对手,要不然就是市场不好时,他们就拼命的压库存、压销量,从而导致经销商生存压力陡增。前面提到的吉利汽车、上汽集团都选择保护经销商,而非拼命压库表现,令人欣慰。毕竟,唇亡齿寒。
这对企业来说,虽然不能实现业绩突破,但无疑是有利无害的。这样的转变更能让企业去思考怎样使企业未来可以走的更稳更长久,比如提升售后服务水平、技术研发实力等,进而会慢慢以更理性更成熟的市场模式去展开竞争。这对中国本土车企也将是一个大型“分水岭”。原丰田汽车公司专务、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小林一弘在接受汽车K线采访时曾表示,“丰田将提升在中国两家合资公司——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的生产效率。同时未来中国市场的竞争将是技术实力的竞争。”
“通过生产方式小的改善,来提升生产效率。这样能够在拥有一定设备和人力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他补充道:“这是丰田一直以来推进的、始终从事的一项工作。所以随着中国销量转好,对丰田利润贡献也比较大。”这一点,值得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