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开:永远的厂长(上)

  • 浏览量:3403
  • 作者:葛邦宁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8-07-25
    李大开,1953年出生在山东,5岁开始上学,成绩优异。15岁那年,响应号召下乡。
 
  1971年他进入当时的陕西汽车齿轮厂(简称“陕齿”),从一名普通车工做起,历任产品设计员、设计室主任、经营计划处处长、产品设计室主任、总经济师等职位;1995年,升任总厂厂长。此后20余年间,他硬是让一家经营困难、资不抵债,甚至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变身为一家拥有三地八厂、10家控股和参股子公司,在泰国建有独资工厂,在美国设有分销公司的大型汽车传动系制造商和全球供应商。
 
 
  他如何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掌管全局的企业负责人?他治理企业的经验对其他企业有何启示与借鉴?他如何培养接班人以及还有何遗憾?
 
  带着这些疑问,采访约定在去年十二月中旬,前后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以下为访谈节录(上篇)。
 
  ♦初入陕齿
 
  1971年我进入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当时叫陕西汽车齿轮厂。刚进工厂,条件很艰苦,只有两栋楼和一个车间。我们自己建工厂,参加基础建设。我在工厂里当了5年工人,其中前3年在天津培训。这几年对我以后当工程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6年我被工厂推荐上吉林工业大学,学汽车专业,接受了4年正规教育,期间成绩在班级和年级都名列前茅。我的学习方法跟同学们不一样。课前,我不仅把老师要讲的课全自学完,还把习题都做了。老师讲课时,听得懂的就不听,预习下一课,不懂的就认真听。
 
  1980年我毕业后回工厂搞技术。这时工厂已经建好,开始正规化运作。上小学时,我的理想是当工程师,那时国家推崇技术,我们这代人深受影响。1983年,我成为一名工程师,此前当过几年助理工程师,那会儿我搞设计绘图又清晰又漂亮。技术搞了10年,我的原则是,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干好。
 
  刚建厂时,陕齿主要给陕汽(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配套。陕汽和陕齿从建厂到现在都是独立存在。陕汽生产整车,陕齿生产变速器、分动箱、液压绞盘和齿轮。但陕汽规模小,配套产量一直上不去。我接手后,改变战略,不能只给陕汽配套,要让陕齿走向世界。
 
  陕齿第一代产品五挡变速器是赵自成设计的。他是我很尊重的总工程师,65届西安交大研究生。1986年,我设计了第二代产品——六挡全同步器变速器。我当时任设计科产品设计室主任,我们对标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采埃孚(ZF)变速器,再结合老产品,前期设计用了大半年。
 
 
  过程非常艰苦,因为工厂设备很差,没有先进机床。中间遇到很多问题,质量无法保证,因陋就简,我就到车间跟工人摸索着干。处理每一个疑难件,同步器、变形换挡等最主要零部件,以及挂挡进去那个斜角都是在普通车床上硬挤出来的。
 
  产品出来后,装车试了一年。我跟着司机一起出车,记换挡次数。磕磕绊绊四五年,第二代产品总算投放市场,后来逐渐成熟。因符合国情,直到现在法士特还在生产。
 
  1990年,时任厂长王文宇把我调到经营计划处搞销售。起初陕齿销售很薄弱,全国没有一个销售网络。我先在西安建立销售服务站,接着又在新疆、重庆建站,陆续在全国建了30多个销售服务站。
 
  从工程师转型做销售,我转得比较容易。为什么?设计产品时,我就经常和徐州重工、陕西汽车厂、四川汽车厂这些整车厂打交道,要把产品推销给他们配套。以前销售员不懂产品,我搞销售后,跟客商谈技术,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再根据情况做修定,当工程师时我就这么做过。
 
  1995年2月,我被提为总经济师,相当于管经营的副厂长。4个月后,我被提为厂长。当时,班子成员资格都比我老,赵自成仍然是总工程师,大我十几岁,他技术水平非常高,是我搞设计的恩师。但此时我是厂长,成了他的领导,有点不适应。年轻时我一门心思钻研技术,从没想过搞管理当领导,当厂长后一年多才入党。
 
  ♦凡事力求做到最好
 
  1995~2000年企业经营困难,可以说是资不抵债,国有资产为零,最困难时甚至四个半月发不出工资。1990年代中期,国家兴起下岗分流。当时我们工厂3000人,要下岗退养700人。很多人在路上堵我,要到我家“吃饭”,理由是我让他下岗没饭吃。我说,欢迎你到我家吃饭。为公平起见,我太太也要到你家吃饭。
 
 
 
  我的感触是,国有企业要搞好,首要条件是领导以身作则。我太太原来也在陕齿工作,她在厂办公室,相当于机要秘书,当时才40多岁。我首先让她下岗。工人们听说后,就不再闹事。
 
  尽管经常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但是我们咬牙坚持。期间我还坚持搞技改,搞质量体系,搞产品研发。有些工人想不通,工资都发不出来,认为搞这玩意儿是涂脂抹粉。
 
  此外,我们企业还拿出几十万元,把干部送到西安交大培训。下岗分流、整顿质量、培训干部员工……这些措施起了很大作用,但我把这些叫做治标不治本,亏损时这样干,工人刚开始很不理解。
 
  做什么事我都力求做到最好,不管是当学生、农民,还是当工人。既然组织安排我当厂长,我也要做到最好,把这家企业救回来,我始终抱着这个信念做事。
 
  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体制僵化,研发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价格怎么定,全是重汽集团确定,我们自主权很少。1999年,中国重汽因为资不抵债解体,一分为三。山东的留山东,陕西的回陕西,四川的回四川,这样我们就回到陕西。
 
  回归后获得了新生。陕齿从只对重汽集团供货到对全国全行业供货,发展初见曙光,2000年扭亏为盈,但企业资金状况依然很差。陕齿当时销售收入1个亿,银行贷款加逾期利息5个亿,逾期利息甚至比本金还要多,收回的钱就得还利息。
 
 
  通过5年辛苦治理,企业基础打好了,产品也有了,质量体系建起来了,初步实现扭亏为盈。但要发展还是没钱,怎么办?改制。
 
  ♦三个问题
 
  2001年湘火炬(株洲湘火炬火花塞公司)改制。湘火炬原来也是国有企业,后被民营企业收购控股。我曾找过当时的一汽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和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前者拒绝了我,后者虽然看上了陕齿,但又说国企要走程序,让我们耐心等待。当时形势一日千里地发展,实在不能再等,我们就和湘火炬谈。
 
  谈判进展顺利,一个月内完成。湘火炬投资1.3亿元,占股51%,我们占49%,双方合资成立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签字后第二天,湘火炬就派人送来支票。我们很快用这笔钱做技改。
 
  合资改制之后开董事会。董事会共5人,湘火炬3人,陕齿厂2人,会上吵得很激烈。因为湘火炬要求我们投资或开发产品,必须打报告,批准后才能进行。
 
 
  我们不同意。作为投资者,你可以凭章程约束我们,但生产经营和财务归总经理管。最后聂新勇出面调解。聂是法士特的董事长,也是湘火炬的董事长。他说先提三个问题,等大家回答完后再决定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5位董事中,有谁比李大开更懂产品?大家都说,李大开搞设计,科班出身,(我们)肯定不如他。
 
  第二个问题,谁比李大开更了解设备?购买一台设备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有谁更了解?大家说,是李大开。他当了5年厂长,对设备了如指掌。
 
  第三个问题,谁比李大开更懂市场?他们说,还是李大开,他除了搞研发,又当了4年销售处长,懂市场,懂经营。
 
  聂新勇说,这三个问题都显而易见,那还有什么理由叫他再给我们打报告。不如把这个权力交给李大开,他想开发什么产品,想买什么设备,想投资什么,让他决定,年底给我们报告钱花在什么地方就可以了。
 
  这给了我极大的自主权。虽然决策上是我说了算,但压力很大,如果投错就要承担责任。因此我更负责,也更谨慎。
 
  刚才说,我当厂长期间,做了很多治标不治本的事。陕齿真正改制,是和湘火炬合资后,包括员工身份转换、薪酬制度改革等,也就是治本,过程很艰难。
 
  记得是2000年夏天,有次我去车间,看到一个40多岁的工人汗流浃背地在干活,他年龄和我差不多。我问他,这个月能挣多少工资?他说,挣了1000个工时,每工时2.85元,再加上400块钱基本工资,大概3000多元。
 
  作为厂长,我管着3000多人,每个月工资才1500元左右。我对他说,你不简单,你回去可以自豪地跟家里人说,你的工资是厂长的两倍。他跟我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厂长,看你说的,你干的啥活,我干的啥活。”
 
  2001年改制后,我又到车间见到这位工人。我说,作为总经理,我现在拿的工资比你要多很多。他说:“厂长,你把企业搞好了,大伙收入增加,你拿得再多,我们都服气。”
 
  可见,改制是必须的。其实市场机制下按能力大小、责任轻重获得相应报酬,工人们心知肚明。从1995年到2001年,6年时间,我得到工人们的充分信任。湘火炬投资时,我严格按照程序,开厂务会、中层干部会、职工代表会讨论,投票表决是否和湘火炬合资时,全票通过,没人弃权。
 
  ♦“研发”两字埋伏笔
 
  跟伊顿也有故事,我单独讲讲。
 
  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还是中国重汽下属企业,集团想让我们跟德国采埃孚或者美国伊顿合资,通过外国公司来把我们救活。
 
  跟美国伊顿公司谈了多次,最后谈判失败。伊顿公司就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建了一家独资厂,生产变速器。伊顿代表说:“李厂长,你再有志气,你再懂行,你再努力,不出3年我们就会把你击垮。”
 
  对方是美籍华人,说得信誓旦旦。他们的理由是,他们资金雄厚,我们缺钱;他们有先进产品,我们是落后产品;他们有先进加工技术,我们加工技术落后;他们没包袱,我们有包袱(学校、医院和托儿所等)。
 
 
  但从2001年起,我们形势大好,基本每年上一个台阶。从1个亿做到3个亿;从3个亿做到8个亿;从8个亿做到16个亿,然后做到30多个亿。
 
  这下伊顿公司坐不住了,回过头来找我们谈合资。我说,合资可以,但公司主体不能和你合,要单独建一家新合资工厂。他们坚持要控股,我说,控股可以,但要把外高桥保税区的伊顿独资厂关掉,避免同业竞争。他们同意了。
 
  2003年,非典盛行期间,谈判选在美国夏威夷。我们有五六个人参加,包括聂新勇、总工程师、法律顾问和我,对方人数也差不多。谈了整整七天七夜,最后有个条款死活谈不拢。卡在合资合同上,我坚持要写上“研发”两字。
 
  伊顿公司说,伊顿研发人员和试验设备那么多,为何要在这家小合资公司重新投研发?我说,中国市场这么大,各种需求都有。你们动作慢,等你研发好从美国拿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后来连聂新勇都点头,劝我同意算了。我依然坚决不干。最终伊顿方让步,在合同里加入“研发”两个字。
 
  2003年底双方合资的西安伊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成立,伊顿公司控股55%,法士特参股45%。我对伊顿首席谈判代表说,我要把这家合资公司办成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我要经常去,关心它,指导它。
 
  没想到对方立即拒绝,那不行,你不能经常去!合资合同规定是伊顿公司的总经理来负责全面生产经营。你虽然是合资公司董事长,但你经常去,会干涉合资公司工作。
 
  我当时心里很不舒服,我是想帮助他的,又不是干涉他。他做得不对,我会纠正他;他做得对,我为什么不支持他?但我说,行,听你的。
 
  合资公司成立4年,我只去过五六次,开董事会或者参加活动。结果合资公司不尊重中国现实情况,产品不对路,每年只有几百台的销量,年年亏损。虽然合资合同上写了“研发”两字,但实际上并没有执行。
 
  2007年感到合资公司快不行了,我们开始做自己的打算。我看到发动机排放标准要从国二升国三,就让法士特本部组织研发十二挡变速器。到现在这个产品仍如日中天。
 
  伊顿方不满意,指责我们同业竞争。但合资公司又不开发,仍然做九挡变速器,能满足市场需要吗?双方为此吵个不停,加上连年亏损,2008年公司解体。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