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表示,因推动脱欧协议失败,她将于6月7日辞职。特雷莎·梅辞职事件表明"脱欧"陷入了僵局,英国社会分裂进一步加深。与特蕾莎·梅的尴尬处境相比,绰号"德国撒切尔夫人"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则主动宣布第四个总理任期结束后,不再寻求连任。如今的欧洲,正生活在一个新的"德意志"时代。
对英国汽车工业来,也面临着一样的尴尬局面。英国一项民意调查问您最喜欢开什么牌子的车,答案出人意料,排名第一的是大众,德国车,第二名是奥迪,德国车,第三名是奔驰,还是德国车。那为什么英国人不买英国车呢?
其实,即便是那些盯着英系车光环的英国品牌,已不再属于英国,如宾利归大众,MINI和劳斯莱斯归宝马,捷豹路虎归印度,名爵和路特斯归中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的大英帝国竟然混得这般惨淡,20世纪上半叶英国汽车工业一直领先于德国,为什么英国汽车工业又败下阵来了呢?
第一次工业革命属于"英国制造"的光荣时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以占全世界2%的人口,生产了全世界铁的53%、煤的50%,拥有全世界一半的现代工业能力。工业的强势也让英国的汽车有着强劲的发展动力,1904年,位于考文垂的罗孚汽车工厂制造出了第一台英国轿车,也是世界上第一辆具有中央底盘的汽车。
20世纪上半叶,英国汽车工业也曾经雄霸世界车坛,劳斯莱斯、捷豹、宾利、名爵都曾经记录下一个时代的辉煌。直到1950年,英国汽车还称霸全球汽车市场,英国75%的乘用车和60%的商用车出口海外,占比达到了世界出口总量的52%。
相比之下,德国汽车工业起步相当早,梅赛德斯·奔驰和奥迪的前身都在19世纪末就已经成立。然而到20世纪早期,德国汽车工业的规模却一直比较小,在希特勒麾下的大众汽车横空出世之前,基本上仅限于生产少量豪华轿车。到20年代中期,德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然只有5辆,只有英国的四分之一不到,远远没有摸到汽车社会的边。
可惜,如此壮观的成就,只不过昙花一现。英国虽然赢得了二战,但走出阴影却远远要慢于德国。二战后,虽然英国生产和销售的汽车都比以前多,出口仅差于美国,但超过2/3的出口汽车流向了英联邦国家,没有进入美国、法国、德国等主流市场,从出口含金量来说,是不够高的。
另外,英国太过富足、舒适,没有及时对汽车工业进行升级、更新换代,还满足于之前取得的成绩,对竞争对手的崛起视而不见,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又错过了二战过后蓬勃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再加上英国汽车坚持走精英和贵族路线,对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和大工业化生产视而不见,质量稳定性差,油耗大的老毛病也未有所改观,使得英国汽车制造业开始走下坡路。
对于德国汽车工业来说,二战后才真正腾飞起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汽车在二战后的成功还得归功于英国人,他的名字叫IvanHirst。1945年8月,Hirst少校到达了沃尔夫斯堡,受命代表胜利的盟军维护工厂的安全。
此时,多数德国的工业基础,基本都被毁掉了。德国的复兴似乎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前景,更不用说想成为欧洲的领头羊了。然而就是在德国最低潮的时刻,IvanHirst为德国汽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IvanHirst优先做的是重新启动生产一辆最初由德国纳粹在1930年代设计的轿车,毕竟在世界两极分化,东西方阵营严重对峙的状态下,德国位于美苏争霸的前线,一个四分五裂而且经济上十分羸弱的德国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他认为这辆车的复产是德国恢复正轨的关键,而这款被称作救命稻草的国民车就是经典的甲壳虫。
现在,我们通常认为德国车有高可靠性,有趣的是,最初的甲壳虫并不是这样,非常简陋。1949年9月,英军把汽车厂交还了德国政府 。1960年德国政府将其私有化。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复兴,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如饥似渴,但购买力又很有限。甲壳虫的经济耐用性正好适应了这种形势,立刻成为欧洲最畅销的车种。并且在其研发过程中,研发者相当注意车子本身制作的水准和日后的维修问题,所以甲壳虫拥有相当坚实的车体结构和底盘引擎,这是它能成为长寿车的原因之一。
甲壳虫为大众公司带来巨大利润。拿下欧洲市场后,大众公司的负责人又巧妙地打开了近乎饱和的美国市场。在甲壳虫的滋养下,大众汽车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很快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汽车公司。
毛主席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二战后的德国,虽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但是德意志民族的精华都保留了下来,民族的精神和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都还在,再加上政府的积极举措,德国复兴的步伐远远快于作为二战战胜国的英法,战后第五年,也就是1950年,德国汽车产量达到30万辆,超过其战前的最高水平。
1960年,德国汽车年产量已达205.5万辆,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汽车制造国。1965年甲壳虫汽车累计销量已达到1000万辆,几乎覆盖了全球。同时期,英国莫里斯Minors的累计销量才刚刚超过100万辆。
更大的转变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车开始占领英国。1974年对德国人来说是很棒的一年,在足球场上,德国人在本土慕尼黑赢得了世界杯,而英国甚至没取得世界杯的入场券。当Slade粉红的装扮变得很陈腐时,德国人的合成器流行乐队Kraftwerk却用他们突破性的专辑Autobhn演绎了未来的流行趋势。
同年,大众高尔夫进入英国市场销售,第一年售出了800辆,第二年就售出了20000辆。此后,英国人开始爱上了德国车,越来越多的英国人选择了德国车。
对英国汽车工业更加致命的打击是在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曾经引以为豪的制造业被列为"夕阳产业",英国开始了"去工业化"。在此后的30多年间,制造业遭遇冷落,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往日的辉煌早已荡然无存。人们熟知的劳斯莱斯、捷豹路虎、宾利、路特斯、名爵、阿斯顿·马丁等,一个个名花易主,被德国人、美国人、印度人以及中国人收入囊中。
如今,德国不仅在汽车工业上占领全球,虽然作为战败国,受到一定的政治约束,但是作为欧洲经济的龙头,在经济实力和工业竞争力的推动下,德国可以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领导力,进而主导欧盟。近些年来,德国一直是工业化国家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发展稳健,在包容与团结中,不断开辟发展的新机遇,更是经济危机以来表现最佳的发达国家。
而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则患上了难以根治的"英国病",脱离欧盟本身也比较符合英国人消极避世的价值观,不断走向衰落和沉沦。
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紧跟时代发展,不固步自封,充分利用本土市场的规模和产业化优势,注重品牌建设,加强自主创新,在开放合作中,锻造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假以时日,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汽车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