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起飞,电价趋稳,很多人都说,加不起油了,买电车吧。威马创始人沈晖就发文称:“按5年10万公里计算,加电比加油节省8万多,足够买四个LV或者爱马仕”。所以,“快来加电吧!”虽然各种段子满天飞,但电车的销量却并没有大幅增长。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3月国内NEV(新能源汽车)销量44.5万辆,同比大增137.5%,但这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混动,纯电动并没有太大的助力。那么,在油价上涨、充电桩逐步普及的今天,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愿意买电车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消费者的选择面太窄。
翻开乘联会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你会发现几乎80%以上的销量来源于两个部分:10万以下的代步车和25万以上的高端车。
这两大区域分别盘踞着以宏光MINI EV、奇瑞QQ冰淇淋和欧拉猫系为代表的微型、小型电车,以及特斯拉Model 3、Model Y、比亚迪汉、唐和蔚来ES6、小鹏P7这样的电动豪华性能车。
两头高、中间低,目前的新能源市场呈典型“哑铃型”分布。
在10-25万,基数最为庞大的消费市场,除了埃安和近期上市的海豚等寥寥几款车型,消费者基本找不到既可以满足对空间、性价比等实用性需求,以及科幻外观、长续航、领先智能化体验等多重需求的口碑车型。
导致手握这部分预算的多数年轻人,在电车、油车、混动三选一的最初阶段,率先淘汰电车,投入混动甚至油车的怀抱。
其次,充电难仍是最大的困扰。
从厂家的宣传来看,现如今的电车600km+的NEDC续航,加上热泵空调的搭载降低能耗损失,似乎大大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但事实是,电动车的续航仍像“薛定谔的猫”,指不定啥时候就把你撂在半路上,尤其是到了冬季,趴窝的概率大幅提升。
当然了,厂商也拿出了解决的诚意,比如特斯拉加速超充桩的普及、蔚来开启了快速换电模式,大众、吉利也承诺免费给购买电车的用户安装家充,以缓解车主充电难、续航短的困扰。
可问题是,均价30万的特斯拉、40万的蔚来是高端用户的消费品,普通电动玩家还无法享受这一“钞能力”;而安装家充的前提是你拥有一个车位,对于身处北上广,哪怕是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在20万的电动车之外,再支付10万以上的车位购置费,无异于雪上加霜。
所以一到节假日,面对长途出行,“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的用车场景,又劝退了不少潜在购买者。
第三,电池安全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
有人说电池自燃是概率性事件,自己运气没那么差。能说这话的,大概率是键盘侠。
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入手电动车的用户而言,电池安全就像悬浮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让车主提心吊胆。
更何况这两年,特斯拉、蔚来、小鹏还不够成熟的辅助驾驶也引发了不少悲剧,导致心仪电车的用户心存顾虑。
第四,油改电车型的恶劣口碑。
早些年,不少打着新能源旗号骗补的主机厂,基于油改电平台生产的电动车,续航短、性能弱、体验差、安全性低,给最早愿意尝鲜的电动车主留下太多“痛的领悟”。
以至于现在,尽管主流厂商生产的电车大多由专属平台打造,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阴影让这些用户对电车依然敬而远之。
第五,买电车并没有想象中划算。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电车的保值率和保险费。
沈晖口中买电车省下的“4个LV”只考虑到了省下的油费,却忽视了电车使用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
比如保险。去年底,新能源车险正式上线,12家财险公司同时推出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以特斯拉Model Y为例,保险费从8000左右暴涨至14000。其余电动车相较于同价位油车,差不多贵了20%,相当于20万的电车一年多了4000保费,五年就是一个LV。
再比如保值率。
以保值率最高的Model 3为例,三年保值率50%和价格相近的宝马3系差了15%,5年保值率相差12.5%。如果5年之后出手,意味着你将损失接近4万元,又是两个LV。至于其他新能源品牌,保值率更低。
所以,电动车虽然节省了一部分油费,但现阶段保险和保值率又拉近了油车和电车之间的差距。
最重要的还是混动车型的崛起。
混动的好,在于它规避了电车的劣势,又综合了电车和油车的优势。
特别是目前自主品牌力推的插电混合动力,比亚迪DM-i超级混动、长城DHT混动、吉利雷神智擎等等。
它们不存在里程和补能焦虑,加满一箱油轻松1000公里+;亏电百公里4-5L的油耗,比同级油车省了至少三分之一;而且三年保值率61%左右,不输油车多少。在此基础上,电机直驱,所带来的加速体验、驾乘舒适性也不逊色于电车。
最为关键的是包括秦PLUS DM-i、宋PLUS DM-i、汉DM-i、拿铁DHT正好处于10-25万价位内,恰好是消费者选购的主力价格区间。
因此,有了更好的混动选择,消费者也就没必要选购还不成熟的电动车了。
总结
从一百年前内燃机取代马车成为市场主流,到十年前苹果反超诺基亚成为行业老大,一个直观的规律是:新事物想要替代旧事物,必须建立在绝对优势之上。
这个“绝对”,是让旧事物望尘莫及的优势。而如今的电车,比加速、比舒适性,油车同样有做得出色的产品;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电动车乏善可陈。
所以,对于中国品牌而言,发力纯电领域,想要让消费者更快接受电车,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起“绝对”优势,学习特斯拉、超越特斯拉,打造在设计、性能、体验上更极致的电动车,羡慕五菱宏光MINIEV的暂时胜利,跟风做微型电动车,就太短视了。抄作业是有可能解决暂时的问题,但是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迟早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出局,而且还破坏了自己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