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诸多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中动力电池制造、电动化零部件、充电桩等多个领域实现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显著提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均增长1.4倍,市场渗透率提升至19.3%。
01 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格局正在加速变化与重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月28日国新办举行的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深刻感受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契合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带动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催生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促进了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变革,也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绿色出行新的体验。”
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的新发展阶段,为“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的提升,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逐渐打开,新能源汽车金融也随之升温。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过后,小鹏、特斯拉、蔚来、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推出了零首付或低首付的金融解决方案。长城汽车金融、大众汽车金融、宝马汽车金融等传统车企也针对旗下的新能源车型制定了专属的购车融资方案,并通过官方网站、微信服务号进行宣传推广。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可以说非常激烈,各大公司纷纷加入新能源车行列,不少汽车品牌已经打出了知名度。”某汽车金融公司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综合考虑到主机厂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新车型销售以及金融服务渗透率等因素,厂商系的汽车金融公司根据市场变化,会比较重视调整和推广针对新能源车型的金融服务方案,比如调整新车首付比例、利率、期限、优惠项目等。
严格来说,在个人消费信贷方面,当前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没有明显区别,多数新能源汽车金融方案复制了已经相对成熟的燃油车的金融服务框架。
不过因新能源车保养维修的频率相对较低,传统的盈利渠道被压缩,但电池的维修、维护、回收,充电设施的安装、更换需求较高,因此汽车金融公司在服务B端经销商与C端客户的过程中也在寻找汽车后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
02 新能源汽车的金融服务新“赛道”已经开启
从C端的个人消费信贷服务,到如今延伸至汽车租赁、电池租赁、充电桩租赁等服务,围绕新能源汽车的金融服务新“赛道”已经开启。根据《2021中国汽车金融年鉴》的分析,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到“资格赛”的关键时刻,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金融机构掘金新市场,保值回购、车电分离等创新产品也在助推新能源汽车增速。新能源板块也将是商用车金融企业未来布局的重点。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余亚瑞表示,面对车的变化,汽车金融公司需要深入研究不同车辆类型,尤其是新能源车的客群特点,配合汽车产业的“新四化”趋势,以科技创新持续驱动业务升级。
然而,新能源汽车金融展业背后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能源汽车零首付、低息等优惠政策购车后恶意断供的问题时有发生。此外,《金融时报》记者在某互联网投诉平台上看到,销售人员强行要求办理贷款,未明确告知贷款利率及优惠情况误导消费者,新能源汽车租赁乱收费等问题也屡屡发生。
业内人士坦言,在具体的展业过程中,个别线下的销售人员缺乏合规开展金融服务的意识,为了完成销售任务或者信贷指标,未尽到告知义务或有意隐瞒相关信息,因此引来消费者的投诉和维权。
03 重视汽车金融行业消费者权益
今年2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针对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驰汽车金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了通报,奔驰汽车金融存在宣传材料未明确说明贷款产品提供方、服务价格信息披露不符合要求等4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报显示,奔驰汽车金融2019年7月提供给经销商的宣传材料,将公司贷款产品和梅赛德斯—奔驰租赁有限公司租赁产品放在同一页面,但未明确说明贷款产品提供方为奔驰汽车金融;2020年1月提供给经销商的宣传材料,以“奔驰金融”名义同时宣传贷款产品和租赁产品,仅提示“‘奔驰金融’指代奔驰汽车金融和奔驰租赁”。宣传材料未明确说明贷款产品提供方的行为,不符合《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相关规定。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上述通报中强调,各银行保险机构要严格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切实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