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动力电池领域又出现了一匹黑马。
万向集团的电池业务平台——万向一二三的资本动作频频。
公开信息显示,万向钱潮(000559.SZ)发布公告,拟以公司自有资金受让认购万向集团持有的万向一二三的人民币 32,000 万元注册资本的出资权(对应人民币 40 亿元)并履行实缴出资义务,其中32,000.00万元进入注册资本,368,000.00万元进入资本公积。
本次投资完成后,公司持有万向一二三 10.91%的股权,为第二大股东,而万向一二三第一大股东万向集团持股比例由80.26%降为69.35%。其他股东包括工银瑞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
与此同时,万向一二三也在近期进行了一轮战略融资,盈科资本等参与,公开消息显示,预计投后估值或将超400亿元。
而在万向一二三发起新动作之前,它就已经有想要冲击上市的心了,去年就与中金公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
图片来源:官方公告
众所周知,新能源车逐步替代燃油车已是大势所趋,背后的市场空间只大不小,公开市场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473.19万辆,渗透率增至22.6%。
与此同时,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赛道融资事件数量共计239起,披露总额达3639亿元,同比增长181.66%,创下历史新高。
而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莫过于是锂电池,在政策和产业的积极助推下,这一赛道蓝海气质尽显,动力电池已成为资本赛场上兵家必争之地。
谈及万向一二三,不得不说从它的控股股东万向集团说起,毕竟这背后站着一位颇有分量的浙商传奇——鲁冠球。
鲁冠球是万向集团的创始人,1945年出生于杭州萧山,生长在农家的他,年少时候的理想是当工人,后来便做了打铁匠。1969年,他决心自己创业,带领6名农民,集资4000元,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慢慢地赚到了第一桶金。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鲁冠球发现了汽车市场的红利,开始转型,汽车零部件制造的生意做得大了起来,1994年,他创办的集团核心企业万向钱潮股份公司上市,2001年还收购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L,目前集团业务涵盖汽车零部件、清洁能源、现代农业等多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万向集团就盯上了新能源,确立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整体发展战略,后来也成立了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为了加快布局,万向集团的收购动作频频,2013年收购了当时在美国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后者因电池召回而经营成难,随之申请了破产,也算是如今万向一二三的前身。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成立于2011年,专注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领域动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其主要产品包括低压电池、高压电池、储能电池等。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公司的客户覆盖包括法拉利、宝马、奥迪、奔驰、保时捷、沃尔沃、大众等。
图片来源:官网
积极扩产未盈利
显然,除去不少来蹭热度炒作的标的,如今进入新能源领域的玩家越来越有存在感了,他们都带着自己的玩法,试图在其中闯出一片天。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分别为:宁德时代、LG新能源、松下、比亚迪、SK On、三星SDI、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远景动力、蜂巢能源。
与此同时,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一季度装车总量为95.1GWh,其中,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全球装车量达到33.3GWh,同比增长137.7%,继续坐稳第一宝座。
头部企业的实力已经充分被认可,而在内卷的竞争下,新玩家想要分一块蛋糕,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他们的成本压力不小。我们都知道,随着供需不平衡矛盾的激化,如今的锂电池价格涨得很疯狂,受产业周期、疫情、战争等因素影响,锂、镍、钴等大宗商品涨价幅度较大,随之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不断攀高。
而和不少动力电池企业一样,万向一二三也还没实现盈利,2019年年末到2021年11月30日,实现净利润-18.12亿元、-12.76亿元、-7.62亿元,不过亏损有所收窄。
为了不被高企的成本拖累 ,可以向下游整车传导,近来不少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但是关键还是要建立规模效应,提高产能来满足市场需求,进而优化成本,改善业绩,这也就是今年以来,入局者们纷纷迈开步子,一边抢夺上游的锂资源,一边选择扩产的原因。例如,宁德时代2025年规划产能有望超过670GWh;蜂巢能源和比亚迪预计2025年产能规划超600GWh。
公开数据显示,随着万向创新聚能城电池和储能项目的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后,万向一二三将具备年产80GWh的电池生产能力。
除此之外,近年来它也时不时在资本市场上低调出手,例如,根据2021年报,截至期末,万向一二三是天赐材料的第四大股东,持股1.71%;同时也是正申请科创板上市的万润新能源的第五大股东。
不过,光是有着产能目标也不够,事实上,动力电池领域目前出现了结构性短缺,呈现的痛点主要是高端产能不足,这意味着,大家不是没有电池可买可用,而是有效产能跟不上,这也要求动力电池企业需要继续探索多元的技术路线,提高技术壁垒,提升续航和快充能力,以加强电池性能,进而跟上迭代更新的速度。
结语
汽车产业的转型是顺势而为的必然进程,如今动力电池已成为香饽饽,资本闻风而动,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来追寻这所谓的新信仰。
头部标的还在巩固优势,背后一群动力电池独角兽也在砸钱抢滩为数不多的市场份额,想要高调突围。人们对新能源的心确实是热忱的,但不管是什么赛道,取得良性稳定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的产业故事都需要通过实干而娓娓道来,而不是光用几句漂亮话来打发资本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