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汽车零售量仍大幅下滑
不出所料!8月份中国汽车市场销售形势依然低迷。据全国乘联会提供的最新信息,8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与7月份相比,降幅略有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在2018年同期比2017年同期大幅下滑8%的基础上再下降,这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市场下滑幅度已经很深,而且还未止住!
中国汽车市场的这一轮调整究竟会有多久?这是目前所有汽车厂商都特别关注的问题。据说,为此,一些跨国汽车公司花了大价钱在不断地找机构咨询,但得到的答案好像也不是很满意。
这个问题确实也很难回答,不过在这里我换个思路谈一谈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这一轮中国汽车市场的调整,少则三年,多则五年。
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从普通消费者购车的次序上来说一说。
一、新购。我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以五菱宏光大幅度下滑为标志,中国汽车市场的普及性购车时代已经结束。将来还有没有新购需求?当然有,主要是两个:一是每年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但是,由于其中不少人在限购城市工作,想买但买不了。那么他们的交通出行怎么办?蓬勃发展的网约车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当然,在非限购城市新上班的年轻人还是能创造出一定需求的,不过总量已大打折扣,因为一线城市是年轻人大批涌人的地方;二是三、四、五线城市过去未买车的人。实事求是的讲,这批人属于消费底层,连5万元以下的车都没有买,说明其要么购车能力弱,要么没有需求,指望他们来扛量显然不现实。
二、增购。它是指已有一辆车的家庭或个人,再买一辆车。以前专家们常说,中国家庭第一辆买轿车、第二辆买SUV、第三辆买MPV,现在看来,着实没这个必要。单从功能需求看,好像一辆SUV就够了。如果两代人要一起出游,现在租辆MPV也很方便,况且一家人本来聚会的机会本来就不多。此外,各种网约车也能满足平时新增的不同需求,比起新买一辆车(养一辆车),其代价低多了!
三、换购。换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消费升级,卖掉低档的车,换成中高档的车。这与经济形势强相关,经济形势不好,换车速度会放慢,这应该是目前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大幅下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前几天我在主持一个论坛时做了一个现场调查,示意已有车的人举手,举手的人占90%以上,示意一年内打算换车的人举手,结果寥寥无几。你说,这市场怎么办?愁坏了汽车厂的销售公司老总们。此外,还有人提供一份报告,其结果出乎我的预料,我原先以为,三、四、五线城市消费者买的车很低档,现在会加快换车节奏。结果是:由于各类消费金融公司的强势进攻,这些城市的不少年轻人起步就买了中高档车。现在还欠着钱,你让他们怎么换车?
由此看来,中国汽车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势不容乐观。为什么说要调整三、五年呢?我的基本逻辑是: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走势与GDP增速强相关。从去年初开始到现在,六个季度GDP增速是一路下滑,已从6.8%下滑到6.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今年2月份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预判,今后两年GDP增速将维持在6%以上,2020年以后会下降到5%-6%,或5%左右。他说,“这是符合规律的变化”。
对未来中国汽车产业与市场的走势,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8月份在全球汽车产业创新论坛也说了一段话,我在这里抄录下来,他说:“在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在经历28年持续增长后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入市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期,未来3-5年将是汽车产业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这段话的意思是不是也在说中国汽车市场也会调整三、五年,大家仔细琢磨琢磨,可能是这个意思,当然也可能不是这个意思。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汽车企业应该怎么办?有没有机会?我看机会还是有的。这里说两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个是广汽新能源。准确地讲,广汽新能源是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匹黑马”,其第一款车AION.S今年3月份上市至今,半年多的时间订单已达五、六万辆,处于严重供不应求、需要加班加点生产的状态,成为一款名符其实的“爆款”车型。8月29日,其第二款车AION.LX也接踵而至,开始预售,结果好评如潮,又将成为一“爆款”车型。其为什么能够在低迷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科技创新”。百公里加速3.9秒,L3级自动驾驶、续航里程650公里、车与工厂、充电桩、智能家电之间万物互联、超6万种定制组合……创造多项世界第一,没有这么多“黑科技”,哪来“爆款”车型!我以为,在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年销量暂不增长或下滑的背景下,结构调整便成为新主题,而在这种调整中,拥有科技竞争力的产品才能胜出!
“豪华智能超跑SUV”——AION.LX预售上市
广汽新能源领先行业两代的GEP2.0纯电专属平台
另一个是华夏出行。它是北汽集团由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的重要载体。据华夏出行总经理岳殿伟介绍,两年来他们在50个城市投放了4.2万辆新能源共享汽车,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其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其在共享出行领域又针对每一个细分市场精耕细作,比如北京出行(针对政府的22万公务员服务)、摩范出行(针对分时租赁)、城市物流(针对城市物流配送和仓储服务)、华夏318(针对云贵川藏越野自驾业务)、华夏行达(针对商务差旅会议会会展业务)、网约专车(提供快车、专车、豪华车服务)、华夏健康(针对医疗出行、绿色转诊)等。不仅如此,他们还“千方百计降成本、坚韧不拔做精细”,在车辆采购、保险、运维等方面加强精细化管理,其中城市物流已实现赢利。
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汽车共享领域还将有大的增长,如果汽车企业围绕这一领域做文章,还是有不少机会的。
这里,我只是举两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在存量市场上抢市场,只有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才有出路,企业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度过调整期,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