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再次经历寒冬,取消限购真的是为了“救市”吗?

  • 浏览量:1479
  • 作者:
  • 来源:新车网
  • 时间:2019-09-04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要求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放宽或取消限购,促进二手车流通。

  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汽车市场已经连续13个月下滑,这个“车市寒冬”非但没有结束的迹象,反而越来越冷——根据乘联会的数据,8月前3周乘用车销量已经同比跌破20%——这是2017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作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车市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以“取消限购”为代表的鼓励消费政策很自然地被认为是一个救市措施,不少媒体一阵骚动:“强力救市政策来了!”

  实际上,取消限购这事,今年至少说了三次,媒体们也至少为此兴奋了三次。细细琢磨一下,取消限购真的能够救市么?甚至说,取消限购的主要目的是救市么?

  现在并不是中国车市第一次经历寒冬,尽管中国车市连续增长了28年,但也并非一帆风顺。通过对比此前车市寒冬的救市政策,可以寻找政策发展的脉络:频繁出台鼓励消费的,目的并不在于救市,更多的是配合产业政策,推动汽车产业变革,以应对合资股比开放、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挑战。

  三次“寒冬”的救市政策对比

  在加入2001年WTO之后,有过三次车市增速下滑,其中有两次被认为是“车市寒冬”,以至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

  第一次是2004年,年增速从35%直接下滑到15%,尽管仍有两位数的增长率,但极大影响了市场信心。此次增速下滑影响虽大,但并未被认为是“车市寒冬”;

  第二次是2008/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自1999年后产销年增速首次回落至10%以下;

  第三次是2015年,连续多个月份出现负增长情况,汽车市场进入新常态。

  在2009年与2015年,政府分别出台了相关救市政策,见表2

  分别以“汽车下乡”与“购置税减半”闻名的两次救市政策的效果都十分显著,尤其是2015年,直接扭转了当年车市负增长的趋势,并在2016年重新回到两位数的增长(13.9%),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出乎了专家的预料。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杨在出台购置税减半政策时曾表示:“对于中短期的减税救市,我认为效果不大,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下,我们还是持支持态度”。

  回头在看今年的情况。从年初开始,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意见稿隔三差五地出台。各项政策中与汽车相关的内容大致罗列如表2。

  归纳起来,大概是这么几条内容:老旧汽车更新、汽车下乡、皮卡进城、支持新能源、解除限购、促进二手车市场。

  对比三次政策,可以发现此前能够救市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财政补贴的支持:2009年有50亿支持汽车下乡和购置税减半,2015年有购置税减半,而2019年没有任何大额直接补贴。

  今年鼓励消费的政策里,更多地将调节市场的主导权下放到了地方,比如汽车下乡是由地方自行决定是否进行补贴,取消限购更是只与少数地区相关。少了中央财政支持这剂猛药,救市政策的药效自然不好。

  因此,尽管2019年的药方里似乎该有的都有,但在市场却似乎没有反应,因为这副药本来就不是用来救市。

  政策变化的原因:救市救不了汽车产业

  从2009年到2019年已经经过了10年的时间,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2004年车市增速下滑之时,仅需市场自行调整就回到了快车道;2009年在政策的支持之下,车市维持了6年的增长;到了2015年,政策仅仅能维持不到三年的增长。有评论人士认为,2018年车市下跌,不过是刺激政策将本该在2015年发生的事情延迟了3年。

  刺激政策的外在效果已经越来越弱,需要通过引导政策优化产业内在。从三次救市政策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政策思路上变化的端倪:

  2009年目的就是振兴车市,让汽车产业回复高速增长,拉动整体经济发展;

  2015年已经体现出“调整为主,救市为辅”,主要目的是优化市场结构(淘汰超标排放、推进小排放)与培育新增长点(促进新能源发展);

  2019年的政策甚至刻意淡化了“救市”,进一步强调了优化市场结构。

  除了刺激政策效果的减弱,汽车市场环境的变化是更重要的原因。

  1、国际化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汽车企业合资股比的规定,国内自主品牌处于一种受保护的状态。在2018年正式宣布开放合资股比的详细计划,时间点最远的乘用车定在2022年,而新能源汽车更是在2018年就正式开放,特斯拉中国工厂已经开建,最快今年就能投产。自主品牌们即将面临真正的全球化竞争,正面迎战国际汽车巨头。

  2、中美汽车产业竞争

  中国汽车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中国工业振兴计划中的两个核心,集中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也是美国最为担心的产业。这两个产业不崛起,中国制造2025就不能说是成功。中美贸易战已经显示了美国压制中国崛起的决心。尽管传统燃油汽车不是美国核心国家竞争力所在,但新能源汽车却是未来中美竞争的核心赛道之一,关乎未来中美两国科技竞争的胜负。

  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窗口之内,快速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去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短期的救市已经不能够满足中国汽车发展、崛起的要求,甚至会伤害到汽车产业的未来。

  作为一个政策密集型的产业,政策的引导将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甚至去掉“之一”也不为过。因此,汽车产业的政策制定不会着眼于短期的市场变化,而是聚焦在产业结构的调整,甚至利用“车市寒冬”这个特定的环境,推进平常难以进行的改革。

  此“救市”非彼“救市”,寒冬正是产业优化的大好时机

  “大而不强”是国内汽车产业最典型的特征,双积分统计的整车企业数量接近了100家,远远超过日德等汽车强国的车企数量,同时缺少有较高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政策对于汽车产业的强力干预,使得市场调节作用偏弱,不利于行业的优胜劣汰。

  2018年的合资股比开放,新《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2019年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都指向了几个共同的目标:

  1、加强“放管服”,减少政府干预,开放市场竞争,增强市场主导作用。

  2、权力与责任下放地方政府。

  3、调整汽车产业结构,严控汽车产能,将产能向优势地区集中。

  4、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

  产业政策是连续、相互呼应的,而不是中断、孤立的。近期出台的“救市政策”,体现出了相似的特点:

  1、放权地方。地方自主设立汽车下乡的补贴计划。

  2、调整消费结构。皮卡进城,推进老旧汽车更新,繁荣二手车市场,调整目前的汽车消费结构。

  3、进一步开放市场。取消限购一大目的是为了规范汽车消费市场秩序,减少政策对于市场的干预。

  4、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

  尽管已经同时在消费端与企业端发力,但推进产业变革并非出台几条政策就能够完成。由于汽车的产业链足够长,对产业有巨大的拉动效应,市场与地方政府对于汽车产业投资有着极高的热情,只要政策稍微放松,就会有天量的资金进入汽车产业,下表列举了建国以来数次产业发展高潮的情况。

  即使是汽车产业落后地区,地方政府也很难轻易放弃这个能够拉动地区经济的火车头,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影响更是难上加难,例如取消汽车合资股比,此事已经讨论了长达十年,并多次被推延,最终才在2018年吸引外资的背景下成功推行,但体量最大的乘用车依然被延迟到了2022年。因此,推进产业变革,仅有政策是不够的,必须配合合适的经济环境。

  “车市寒冬”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各地的“僵尸企业”、落后产能很难被清退,但在寒冬之下,却可以十分轻松地推动产能清理;皮卡进城、取消限购等政策,更是可以打着“挖掘市场消费潜力”的旗号推行,地方上的阻力将大大减小;在地方债务高企,大环境下滑的情况下,中央财政不出钱的汽车下乡更只是做做样子喊喊口号。

  为了加快产能清退,工信部甚至在一边鼓励“汽车代工”,一边准备出台《汽车代工管理办法》,限制落后产能通过代工来苟延残喘。

  因此,政府不会在这个关键的窗口期,为了短期的市场发展出台刺激政策,反而会利用这个特殊的环境,推进产业的变革。出台的一些列“救市政策”,救的不是短期的销量,而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立即提交

今日热点

新车号

新车网评

最权威的新能源汽车观点

百姓评车

最接地气的汽车新媒体

直播车市

车市动态,尽在掌握。

极品游记

自驾路书,旅游资讯

视频

新车讲解

最新的新车资讯

对比视频

最权威汽车对比视频

试驾视频

真诚试驾

汽车故事

那些车儿,那些事儿

企业QQ
3261959633
企业电话
18501967650
微信公众号

新车网评

企业微信

新车网微信

返回顶部